事实上,在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还不到4千米,而外海建设则史无先例。所以,摆在港珠澳工程师面前的最大难关,就是如何从0到1,建成我们国家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
我们都知道,工程项目并非搞科研,所以大家最初想到的自然是技术引进,毕竟这样可以让项目更快实施。然而,荷兰公司报出了过于高昂的“学费”却没能让这一想法得到实施。既然无法拿来即用,那就只能自己创造。
事实证明,人的潜力是无法想象的。省下1.5亿欧元的咨询费,尹工最终还是带领他的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邓璐时间》: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当年咱们遇到一项专利技术的坎儿,然后就向荷兰一家有该项专利的公司询价,这家公司开了天价。咱们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倒逼着自己自主创新,去搞研发。您也说了,中国的工程师们要争口气,您还记得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吗?
港珠澳大桥尹海卿: 肯定记得。那时项目建设到了需要铺建沉管隧道的阶段,因为我们没有在外海建设过这么大型的工程,就感觉风险很高。为了把控质量,投标前我们签订了一个排他协议,协议中说明如果我们的项目中标,要么邀请荷兰这家公司来做,要么我们自己做,不会让第三方插手,就怕增加项目的不确定风险。
《邓璐时间》: 后来看到荷兰公司的报价,是不是被吓一跳?咱们是怎么考虑的?
港珠澳大桥尹海卿: 当时主要考虑成本方面的问题,西方国家在用人成本上,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都比我们国内要高很多。起初我们想,设备之类的硬件由我们自己来造,他们主要做技术咨询就可以了。
最后的决定就是主要做咨询,他们来指导设备方案,包括沉管安装。确定之后就是报价环节,结果他们报了非常高的价格,1.5亿欧元,我们确实很难承受。
《邓璐时间》: 1.5亿欧元?
港珠澳大桥尹海卿: 对,我们一共只有6亿元人民币的安装费,结果他们的咨询费就报出这样的天价,你想想看,前些年欧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比现在高,相当于咨询费是安装费的好几倍,这是很难想象的。
《邓璐时间》: 心情很纠结,选择也很无奈。
港珠澳大桥尹海卿: 难以接受之后,我们与他们还价,结果对方就回复我们说“给我们唱一首祈祷歌”,意思是这个价格但愿你们可以平平安安的,就是说这个咨询做不成了。
得知这个结果后,董事长就问我们自己做成不成,当时我们岛隧工程总经理林鸣就表了态,不行的话就只能自己做,这就逼着我们自己去创新,去攻克难关。
《邓璐时间》: 表面上看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实际上咱们啃下了这个科技的硬骨头?
港珠澳大桥尹海卿: 确实是这样,在从E1到E10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实碰到了很多问题,表现出来的经验欠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就像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肯定会摔跤,但摔倒之后要尽快爬起来,继续前行,我们确实经历了这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