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
·常务副总工程师
“伶仃洋”是位于珠江入海口外的一个喇叭形河口湾,在历史上关于它最为有名的记载是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文天祥笔下的《过零丁洋》(注:“零丁”即“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最后两句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它映射出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政治局势,同时也记录着一位士大夫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然而,尽管这两句诗最为朗朗上口,也容易记忆,但事实上,它的前两句才是文天祥内心最富真情实感的一面: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可以说,惶恐滩与零丁洋并未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反倒是内心惶恐而孤苦伶仃。人是走到怎样绝望的境地,才会将内心无比的孤苦展现给世人,更何况当时的文天祥身居丞相之位。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也是这一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
此后,再有关于伶仃洋的历史性记载是在近六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伶仃洋曾被英美的鸦片贩子用趸船和快艇强占,作为向中国内地走私鸦片的跳板。
从1279年开始,此后六百余年,伶仃洋或者湮没于漫长的历史,或者目睹了民族衰微祸乱。直至新文化运动,在少数知识精英的推动下,中国才开始真正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总算扬眉吐气。而此时的伶仃洋还未察觉,再过60年,国务院的一项审批将彻底打破了它往日的平静,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建设将它推向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申请。自1983年香港商人提议兴建伶仃洋大桥,直到2009年批准后正式动工,前后26年历经曲折,期间包括:1989年珠海市政府公布伶仃洋大桥修建计划、1997年国务院批准伶仃洋大桥项目、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正式更名为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项目批准9年后,港珠澳大桥公路及各口岸正式通车运营。建成后的大桥东起香港口岸人工岛,西跨伶仃洋,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
站在即将竣工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上,我对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感慨地说:“历史上,人们在此是叹伶仃。”他接着我的话头:“现在我们是筑梦伶仃。”
好一个“筑梦伶仃”!从望洋兴叹到望洋筑梦,伶仃洋终于不再叹伶仃。事实上,何止是不伶仃,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改变了港珠澳之间的城市距离,更因为其便捷性而改善了城市间的生态。
“通过港珠澳大桥这个空间上的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更加便捷,我们的物流、信息流都会发生空前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珠江沿岸的经济发展。这是做这个工程最大的效益。”对于大桥可以带给城市的未来,尹海卿这样说。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远景
英国《卫报》评价港珠澳大桥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确实,当真正身临其境,我也被它的壮观和宏伟震撼到了。然而,我也深知,在这个宏大项目的背后,更多的是像尹工这样朴朴素素的建设者。他们凭借着非凡的才华和坚忍的毅力,历任八年奋战,啃下了这个常人难以想象的硬骨头。
说实话,当作出专访尹工的决定时,我内心还是压力巨大的。他们工程宣传部的一位同事和我说,过去几年里,尹工已经接受了大大小小不下百场的媒体专访。所以,我很担心他会把这次专访当成一次普通的外宣任务,聊不出新意,看不到真实。
但在和尹工开聊后,我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虑了,自开始到结束,他都用工程师具备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做细致的讲解。从最初遭遇天价咨询费,到攻克难关自力更生,从中途遇险,到最终化险为夷……
好了,我的开篇到此结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港珠澳大桥关于“筑梦伶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