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消除了距离。用不了多久,人们不出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预言家梅尔基亚德斯给马孔多村的村民展示了一架望远镜,他让一个吉卜赛女人坐在村头,然后将望远镜放在很远的地方。如果有村民对这个什物感兴趣,只需要花五个里亚尔,便可以从镜子中清晰地看到远在村口的美女,仿若触手可及。
流浪的吉卜赛人给蒙昧中的马孔多村带来了最早关于科学的启蒙,但村民们对现代科技的反馈却参差不齐。痴迷者如布恩迪亚,质疑者如乌尔苏拉,而更多的人,对科技秉持好奇的态度,但绝不逾矩。
或许,这架望远镜能够让马孔多村的村民看得更远一些,比如美国;而如果再远一些,看到大洋彼岸的欧洲,这些地方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两次产业革命的更迭,科技的飞跃和规模化生产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科技革命的兴起,为今天的变革埋下伏笔:对科学的探索,既是一场冒险,也是人类摆脱孤独宿命的法则。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从梅尔基亚德斯的望远镜里,看得更远一些。
当我看到《邓璐时间》这档节目时,很难不为之兴奋,因为它就如同预言家的望远镜,借助它,普罗大众可以看向科学的远方。而当《邓璐时间》编撰成书后,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些科学故事的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邓璐作为访谈者的亲身感悟。
坦白说,这本书并没有复杂的创作,但正是因为轻松愉快的访谈形式和旁白的旁征博引,才让它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阅读本书时,你不仅可以拉近焦距,近距离认识引领当今科技潮流的12位大咖,更可以与笔者进行一场关于科技未来的对话。
事实上,当我看到这档节目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长期以来从事的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不止一次地思考金融与科技的关联,以及多年来身处这种关联中所做的不懈努力。10年前,当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招商银行这家新锐银行就开始思考金融应如何支持经济的增长由快变强。对世界的环顾和对历史的思考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没有科技含量的经济是没有质量的经济、是没有竞争力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而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一个简单的公式:科技对融资的需求(即实验室、中试、投产对资金的需求)是1∶10∶100,这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因为融资环节跟不上,就会前功尽弃。
为此,我们铆足全力,对抗风险,创新融资模式,对中小科技企业实施“投贷结合”的措施,为他们雪中获碳。10年后的今天,许多小企业已成为科技强军。《邓璐时间》访谈的对象也不乏招商银行的客户,为此我倍感欣慰。
其实,真正推动科技发展的是那些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企业,访谈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感动。“当前面有一堵墙时,我不会站在远处观望。我要不翻过去,要不直接把墙给推了。”科大讯飞杜兰女士的雄心壮志让我感到震撼;科普专家李淼先生、TCL创始人李东生先生,则是“老当益壮”的代表,他俩一位通过时下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给大众科普,一位则在不遗余力地为TCL注入智能科技的基因。
在很多公开场合,我都提到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绿色”是重要的概念。发达经济体已经因为资源耗竭而开始恐慌,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一定要走节能减排的绿色路线。因而,我也很欣赏绿色动力和威马汽车这类环保和新能源企业,它们做的事情不仅有经济价值,更兼具社会意义,让科技改变世界,它们也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此外,在邓璐的访谈中,还有三个气质非常独特的存在——港珠澳大桥、广佛地铁、合一科技,它们有非常相似的“硬核”质感。从它们的事迹中,你将不难寻觅在推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精诚团结、矢志不渝”这类优秀品质,能够使它们集中力量办大事。
综上,无论从选题立意还是访谈内容,我认为《邓璐时间》都是一档很具现实意义的节目。多年前,发达国家的一位副总理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你们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成就确实令世界瞩目,但对我们没有构成什么竞争。仅靠人口红利带来高速增长的优势会转瞬即逝。”如今,当我看到越来越多如《邓璐时间》中所介绍的这些优秀企业,和它们所创造的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范本时,我想我可以充满自信地回复那位副总理了。
如今,金融本身也因科技改道。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都在努力成为金融科技双中心,金融科技正在重整古老的金融业。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科技革命时代。如何让科技成就真正的竞争力?如何探索科技与经济,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不妨就从《邓璐时间》的镜头中,近距离去发现和解答这两个问题吧!
马蔚华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前招商银行行长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