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后,再读《出壳时代》的定稿,更加敬重韦火教授仰望星空的执着与努力。之前已经拜读过他的《科技创新300年》一书和皇皇三卷硬科幻《达尔文之惑》,这位集医学和哲学专业于一身的双料博士,一直没有放弃对科学近乎宗教式的情怀,一直没有放下对科技进程与人类命运的关切。
这一次,他琢磨的是地球人未来的出路。估计除了上帝,没人敢发笑,除了科幻小说,没人会发问。其实,超载的地球一直不断地发出讯号,包括这一场几乎让地球停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都在印证着地球这个蛋壳的脆弱。
原来,我们全都生活在一个“蛋壳”里,好笑吗?不要急着笑,先看一个令人不安的“好消息”。由“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及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共同提出的地球超载日测算结果公布,2020年的地球超载日定格在8月22日,这意味着就在这一天,人类已经正式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地球即将进入“生态赤字”状态。这笔超支的成本包括砍伐森林、渔业破坏、淡水稀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导致气候变化和更严重的干旱、火灾和飓风。毫无悬念的是,50年来的测算结果显示,地球超载日这个“年度透支时间点”在不断前移,2019年已经到了7月29日。2020年的这个好消息是说,50年间不断前移的地球超载日,罕见地推迟了24天。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部地球人被迫安静下来。
安静下来的地球人不妨思考一下其中的奥妙和不妙。耗散及加速度的恶性透支,停滞及不易察觉的危险,内耗及不管不顾的窝里斗,在《出壳时代》中有着客观而惊心动魄的真实描述。在列举了科学与技术几百年来进步与合体的种种事例、层层节点后,无不自嘲地说: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跟蛋壳并没有实质性区别的无形之壳中,人们千百年来苦苦追求的至高无上的“自由”世界,充其量也就是蛋壳里的一点点自由罢了。
如果只是取笑和悲观长叹,那么五花八门的世界末日论足以满足大家的好奇和悲悯之心。《出壳时代》完全不同的特质在于,作者有着严格的科学训练、严肃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思维,他看到了科技体的巨大活力和在可见未来的巨大潜力,相当于为人类离开地球这个蛋壳之时制造着新的铠甲和装甲。因而,作者的乐观和达观有了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可能性、可行性。同样,作者的悲观和悲悯更有着可知可感的条件和现实依据。他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科学把脉和严谨推论,他对人类“出壳”之后的大伸展出路、大移民设想,便不能说是杞人忧天的妄想和奢望。
远忧近虑的万般求索,升级演化出一种深谋远虑。如果说,霍金和凯文·凯利预言了人类的未来向何处去,科技的未来能够做什么,那么《出壳时代》就是认真地探讨了人类未来怎么走,科技未来怎么干。因而,作者有理由乐观地展望说: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科技5.0时代,科技体壮大后开始发威,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已紧密关联,以计算机应用为代表变革的是“人类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不管是自动化还是数字化都反映了这点。照这样推断,所谓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理当更为壮观,应该是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的高度互动,科技体将进一步焕发新活力,变革的是“人类自身”。从近年来繁荣热闹的太空探险到星际探索,作者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于是他才敢大声地说出来:现在出壳“预变”的迹象已经显露,这正是顺势而为将“创新驱动”逐步演化、上升到“出壳驱动”的时候。
推演科技体蜕变带来进化边界的突破时间,作者定在今天之后700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地球的年龄,都不算太长。到那时候,再笑也不迟,再怎么笑也不为过,希望到了太空的人和上帝,都可以继续笑吧。
曹 轲
2020年9月2日
(本序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南方报业集团
副总、南方都市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