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单独或同时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其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HHS)和乳酸酸中毒。糖尿病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甚至致残或致死。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归纳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阴虚的病因;肝郁化火而产生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的疾病。
按照病因来说,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患糖尿病的内因,环境因素是患糖尿病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导致发病。
按照性质来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的疾病。慢性,意味着糖尿病长久难愈、遗患终身;全身性,意味着糖尿病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各种组织;代谢性,意味着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大、利用不足而引起的血糖升高及尿糖出现,严重时可发生脂肪、蛋白质、电解质、水及酸碱平衡的全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等急性损害。如果糖尿病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能引发脑、心脏、神经、眼、肾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并发症,造成残疾或死亡。
按照病因特点,糖尿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即指始发病为糖尿病;继发性,即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所导致的糖尿病,例如,胰腺病变切除,无法制造胰岛素而产生的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两者区别见表1-1。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95%以上。
表1-1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区别
注:GAD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ICA为胰岛细胞抗体;GAD 65 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65。
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是比较困难的;但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只要我们注意到有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得病情发生逆转。
2型糖尿病的病变发展过程经历三期:高危人群、糖耐量受损、糖尿病。
高危人群:现时血糖正常,但易患糖尿病的人群。其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血糖增高或尿糖呈阳性者、高脂血症者、有巨大儿分娩史者、吸烟酗酒者等。
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高危人群进一步发展,可步入糖耐量受损阶段。此类人群的血糖没有升高到可以确诊糖尿病的水平,但已经发生异常。糖耐量受损可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餐后血糖受损(impaired postprandial glucose,IPT)。一般而言,糖耐量受损者,在2~3年后,有1/3的人群糖耐量恢复正常,1/3的人群糖耐量保持不变,1/3的人群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注意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有望回归健康人群行列,但如果仍不加控制,不节制饮食、体重增加、发生肥胖等,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和概率将会极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