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血糖的检测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血糖检测一般是指血液(血浆、血清或全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测定。检测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是了解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状况和检查有无糖代谢紊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不仅对于糖尿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了解正在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糖尿病的确诊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血糖的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血糖的检测方法越来越先进快速、精密准确,监测方式也越来越全面、方便。

一、测量方式

(一)静脉血浆/血清血糖测定
1.概述

血浆/血清血糖测定是医院实验室最常用的测量方式,包括空腹血糖(定义为至少8 h未摄取热量)测定和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日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测定,这两者是诊断糖尿病的基本依据。由于葡萄糖溶于自由水,而红细胞中所含的自由水较少,所以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清或血浆低10%~15%,且受红细胞比容影响,一般来说,采用血清或血浆测定结果更为可靠。除与标本的性质有关外,血糖测定还受饮食、取血部位和测定方法的影响。如餐后血糖升高,则静脉血糖浓度<毛细血管血糖浓度<动脉血糖浓度。目前国际上糖尿病的诊断都是以实验室空腹静脉血浆血糖测定为标准。

2.参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 mmol/L,随机血糖浓度<11.0 mmol/L。

3.临床意义

(1)检测高血糖症。血糖浓度>7.0 mmol/L,称为高血糖症。引起高血糖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①生理性高血糖:在高糖饮食后1~2 h,运动、情绪紧张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应激情况可致血糖短期升高。

②病理性高血糖:a.各型糖尿病;b.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引起颅内压升高刺激血糖中枢,血糖浓度有时可高达55 mmol/L;c.脱水,血浆呈高渗状态,见于高热、呕吐、腹泻等。

(2)检测低血糖症。血糖浓度<2.8 mmol/L,称为低血糖症,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很复杂,包括:

①空腹低血糖:a.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过剩,如胰岛β细胞瘤,产生类胰岛素物质的肿瘤;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或下丘脑功能低下导致对抗胰岛素激素缺乏。b.严重肝细胞受损及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c.营养物质缺乏,如尿毒症、严重营养不良。d.自身免疫疾病。

②反应性低血糖:a. 功能性饮食性低血糖;b. 胃切除术后饮食性反应性低血糖;c. 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出现晚期低血糖。

③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如胰岛素、优降糖等。

(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概述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也称末梢血糖监测,利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毛细血管中葡萄糖的浓度。根据监测地点不同其可分为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医院内床边快速血糖监测(POCT)两种模式,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SMBG多由患者在院外进行,POCT多由临床护士在院内操作。SMBG和POCT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重要和基础的手段,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美国糖尿病协会等不但推荐便携式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CBG)为患者自用,且定为住院患者床边检查之用,尤其在急诊室、手术室、特护病房(ICU、CCU)等更为适用,但采用血糖仪测定时由于所用标本不同、电极干扰、患者不正确的操作等会造成15%~20%的偏差,因此一般只用于血糖的动态观察。

2.参考值

毛细血管全血:成人空腹血液浓度为3.9~5.5 mmol/L。

3.临床意义

(1)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等。

(2)反映生活事件(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方案。

(3)及时发现低血糖,当糖尿病患者微量法血糖浓度<3.9 mmol/L时,考虑为低血糖,需及时处理。

(三)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CGM)是指将探头(葡萄糖感应器)埋植皮下,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从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199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2001年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CGM应用于临床。与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相比,动态血糖监测是一种更详尽、更简便、更全面的血糖监测方法,能提供连续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协助工具,可作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动态血糖监测的详细介绍见第四章。

(四)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1.概述

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蛋白质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1 d左右,因此GSP主要反映近2~3周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进食及即刻血糖浓度的影响。GSP测定的缺点是血清白蛋白及其他某些成分(胆红素、乳糜颗粒等)对检测结果有影响;不能反映即时血糖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缺乏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由于GSP容易受到血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检测特异性差,目前有逐渐被糖化白蛋白(GA)取代的趋势。但是GSP测定方法简单、省时且不需要特殊设备,因此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2.参考值

酮胺氧化酶法:GSP为122~236 μmol/L。

NBT(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法:GSP<285 μmol/L(以“C”标化的糖化白蛋白为标准参照物)。

3.临床意义

(1)评价短期内血糖控制情况。GSP对短期内,尤其是2~3周内血糖变化的感知能力大于HbA1c,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如短期住院糖尿病患者,若治疗后GSP水平下降,证明治疗效果较好。

(2)鉴别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应激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高热、感染、外伤等情况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GSP与HbA1c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发生时间,结合静脉法血糖结果可以鉴别是否为应激性高血糖造成的短暂血糖升高。

(五)糖化白蛋白测定
1.概述

糖化白蛋白(GA)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是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的定量检测,利用血清GA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去除了血清蛋白水平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而更准确,因此较GSP更精确。白蛋白的半衰期比血红蛋白短,转换率高,半衰期为21 d左右。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固体酶法,至近年的液态酶法,乃至新近的干性酶法,GA检测方法逐步趋于简便、迅捷、精确和实用。并且GA-L采用酶法可在任何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使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但在应用中应注意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对GA结果的影响。身体质量指数与之呈负相关,在体脂含量增多或中心型肥胖的人群中,GA检测结果可能低于实际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白蛋白的分解,从而也会影响血清GA的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使测定结果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使测定结果升高。

2.参考值

GA作为新的测定方法,由于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正常值。近年国内各地亦开展了GA正常参考值的研究,2009年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采用全国10个中心的临床协作研究,最终从20~69岁正常人群中选定了380名并初步确定中国人GA正常参考值为10.8%~17.1%。同期,北京地区的研究显示GA 正常参考值为11.9%~16.9%。

3.临床意义

(1)评价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的感知比HbA1c敏感,通常认为GA 测定可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的评价,比如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GA可能比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此外,GA可辅助鉴别急性应激如外伤、感染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所导致的应激性高血糖。GA和HbA1c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但GA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2)筛查糖尿病。GA同样适合于糖尿病的筛查,GA≥17.1%时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GA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进行OGTT检查的重要指征,尤其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意义更为明显。当然,GA能否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3)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已有证据表明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4)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等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糖尿病患者,HbA1c测定常被低估,而此时GA测定不受影响。因此,GA较HbA1c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

(六)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概述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逐步推广应用的一个指标。HbA1c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总糖化血红蛋白(GHb)的60%。目前,临床应用和实验室定量检测的应该是HbA1c组分,或者相当于HbA1c组分。HbA1c由葡萄糖的游离醛基与血红蛋白A(HbA)的β链N末端缬氨酸的氨基经非酶促结合反应,先形成不稳定的醛亚胺(Schiff 碱),然后经过葡糖胺(Amadori)重排,最后形成稳定的酮胺化合物,其含量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及血糖与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可以反映测定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与传统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血糖相比,HbA1c具有生物学变异性小、不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须空腹或特定时间取血、分析前的不稳定性小等特点,其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小于2%。多年来的随访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筛查和临床诊断的阈值,对评估进展性视网膜病变风险具有重要价值,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监测的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WHO和许多国家糖尿病学会推荐的糖尿病首选诊断标准。

2.参考值

HPLC法:HbA1c为4%~6%。

3.临床意义

(1)反映血糖的总体变化。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虽血糖水平增高,但不见GHb明显增多;对于未控制糖尿病的患者,GHb水平可升高至10%~20%,在糖尿病被控制和血糖浓度下降后,GHb水平缓慢下降,常需数周。患者有可能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GHb水平仍较高,故GHb测定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2~3个月)患者血糖的总体变化,不能反映近期血糖水平,不能提供治疗的近期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腹血糖水平的生物学变异较大,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者,有时也能查出GHb水平升高。

(2)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糖尿病控制不佳时,GHb可升高至正常值的2倍以上,按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糖尿病治疗中血糖控制标准为小于6.67 mmol/L,GHb为小于7%。糖尿病控制佳者可2~3个月测一次,控制欠佳者1~2个月测一次,妊娠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每月测一次,以便调整用药,使病情得到最好控制。若GHb大于10%,就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对监护中的糖尿病患者,其GHb浓度改变2%就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可以说明血糖控制的好坏。

(3)作为判断预后,研究糖尿病血管合并症与血糖控制关系的指标。GHb为8%~10%表明病变为中等程度;若大于10%为严重病变,易发生糖尿病血管合并症;妊娠期还可致畸,引起死胎和先兆子痫。

(4)检测其他疾病。糖尿病伴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红血病、贫血、慢性失血、尿毒症(红细胞寿命缩短)均可导致GHb水平降低;糖尿病伴血红蛋白增加的疾病可使GHb水平增加。

(七)1,5-脱水葡萄糖醇测定
1.概述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是呋喃葡萄糖的C-1脱氧形式,其含量在多元醇糖类中仅次于葡萄糖,其含量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具有明显优越性。但1,5-AG在糖尿病筛查、诊断中的意义尚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证实。

2.参考值

男性:1,5-AG为80~267 μmol/L,女性:1,5-AG为66~206 μmol/L。

3.临床意义

(1)可以作为评价短期血糖监测的新指标,与其他评价血糖控制情况指标GA(反映2~3周)和HbA1c(反映2~3个月)相比,1,5-AG可以反映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2)可作为辅助的血糖监测参数,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1,5-AG在反映餐后血糖波动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对于HbA1c水平小于8%的患者。

二、测量仪器及方法

(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将分析过程中的取样、加试剂、混匀、保温反应、检测、结果计算和显示以及清洗等步骤的部分或全部由模仿手工操作的仪器来完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采用定时法、连续监测法等进行各种反应类型的分析测定,除了一般的生化项目测定外,有的还可进行激素、免疫球蛋白、血药浓度等特殊化合物的测定;具有测量速度快、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性强、微量、标准化等特点,是现代临床检验科室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及健康状态提供信息依据。

1.检测原理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属于光学式分析仪器,根据光电比色原理来测量体液中某种特定的化学成分,这是基于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形成来的一种方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析。当特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时,被测物质分子吸收某一波长的单色光,被吸收的光强度与光通过的距离成正比,通过光电转换器将透射光转换为电信号后送入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2.检测方法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葡萄糖多采用酶法,为第三代方法,是目前血糖测定最常用的方法。酶法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D-POD)偶联法、葡萄糖氧化酶-氧速率(GOD-OR)法和己糖激酶(HK)法,其采用特定的酶促生化反应步骤,因此具有高度特异性。

(1)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是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并产生一分子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将无色的还原型色原氧化成有色的氧化型色原(如氧化4氨基安替比林偶联酚生成有色化合物)。氧化型色原生成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在505 nm处有吸收峰。该反应第一步特异,只有葡萄糖反应,第二步不特异,如血液中有还原性物质,如尿酸、维生素C、胆红素和谷胱甘肽等可使H 2 O 2 还原为H 2 O,可致结果偏低。该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常规方法。

(2)葡萄糖氧化酶-氧速率法。葡萄糖氧化酶每氧化标本中的一分子葡萄糖便消耗一分子氧,用氧敏感电极测定氧消耗速率,便可知葡萄糖浓度。此法准确性和精密度都很高,但只能用于特殊的分析仪。

(3)己糖激酶法。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葡萄糖和ATP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与ADP。前者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下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同时将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为NADPH,在340 nm处吸光度上升的速率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该反应第一步不特异,任何己糖均可参与。但第二步特异,只有G6-P才能反应。己糖激酶法是目前公认葡萄糖测定的参考方法。轻度溶血、脂血、黄疸、氟化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草酸盐等不干扰本法测定。

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类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按其反应装置的结构进行分类,按此法可将自动生化分析仪分为管道式、离心式、分立式和干片式四类。

(1)管道式分析仪。管道式分析仪是测定项目相同的各待检样本与试剂混合后的化学反应,在同一管道流动的过程中完成。这是第一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于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检测速度慢、结果不太准确,随着离心式分析仪的产生而被淘汰。

(2)离心式分析仪。离心式分析仪是将化学反应器装在离心机的转子位置,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各样品与试剂的混合、反应和检测等每一步骤几乎都是同时完成,不同于管道式分析仪和分立式分析仪的“顺序分析”,它是基于“同步分析”的原理而设计的。与管道式分析仪比较,其进步在于避免了交叉污染,检测速度加快,能批量检测。但其需要加样、比色分离,自动化程度低;按项目检测,不能按样本检测,适用不灵活;温控差,温控不能反映反应体系温度;等等。随着分立式技术的成熟,离心式分析仪已失去市场,基本消失。

(3)分立式分析仪。分立式分析仪是按手工操作的方式编排程序,并以有节奏的机械操作代替手工操作,将各环节用转送带连接起来,按顺序依次操作。分立式分析仪与管道式分析仪的主要区别是,每个待测样本与试剂混合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别在各自的反应比色杯中完成的,不易出现交叉污染,结果可靠。分立式分析仪能以样本为单位测定(离心式分析仪以项目为单位),因此使用灵活;同时不存在样本试剂比范围狭窄的缺陷以及不用离心也使得应用范围宽;温控也能反映反应体系温度,克服了离心式分析仪的大部分致命缺陷。现在分立式分析仪已全面取代了离心式分析仪,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多的一种生化分析仪,为一般医院实验室普遍使用。

(4)干片式分析仪。干片式分析仪是基于多层复合膜法,即将所需分析试剂全部固化在多层复合膜上,测定时只需将少量待检样本直接加在特定载体的干燥试剂膜上,并以样本中的水为溶剂,使待测成分与试剂进行化学反应,利用反射光度法或差式电位法进行分析测定。这类干片均为一次性使用,因此成本较高。干片式分析仪体积小,使用灵活,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结果较准确,在小型医院和社区医院,以及门诊、急诊、床旁即时检测中有较多应用,可以弥补传统大型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不足。

4.注意事项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凭借自身快速、准确、经济的优势而被广泛使用,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分析与治疗。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包括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程序进行质量控制。

(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如果不是特殊试验,血糖测定必须为清晨空腹静脉取血。取血后如全血在室温下放置,血糖浓度每小时可下降5%~7%(约10 mg/dL),如立即分离血浆或血清,则可稳定24 h。如不能立即检查而又不能立即分离血浆或血清,就必须将血液加入含氟化钠的抗凝管中,以抑制糖酵解途径中的酶,保证测定结果准确。

(2)大型生化分析仪器的操作人员需参加专门的培训并考取上岗证,必须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检测。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工作环境和实验用水都有相应的要求。

(3)测定患者样品前需进行检查和/或校准,每分析批次应测定质控品并确保结果在控。按要求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分析仪还需进行定期与非定期的保养和维护。

(4)为了保证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必须对新购买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进行性能评价,其性能的检定主要是针对系统硬件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测定,通常包括杂散光、吸光度稳定性与准确度及线性范围、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样品和试剂加样的准确度与重复性、样品携带污染率、临床项目的批内精密度等。注重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使其测定结果具有量值溯源性是获得准确、可靠的临床检测结果的保证。

(二)便携式血糖仪
1.检测原理

利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毛细血管中葡萄糖的浓度,被检测者血液中的葡萄糖与固定在试纸条表面的血糖检测酶和铁氰化钾发生反应,产生葡萄糖酸和亚铁氰化钾。血糖仪向试纸条施加一恒定的工作电压,使亚铁氰化钾氧化为铁化钾,产生氧化电流,氧化电流的大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血糖仪通过记录氧化电流的大小,换算出葡萄糖的浓度。文献报道,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capillary blood glucose,CBG),与用静脉血(venous plasma glucose,VPG)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测定值在一定范围内有高度相关性。

2.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糖仪检测技术均采用生物酶法,常用的血糖检测酶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两种。

3.血糖仪分类

(1)根据工作原理,血糖仪可分为光电型和电极型两种。①光电型。光电型血糖仪类似CD机,有一个光电头,它的优点是价格比较便宜,缺点是探测头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受到污染,影响测试结果,误差为±0.8 mmol/L左右,使用寿命比较短,一般在2年之内是比较准确的,2年后建议到售后服务维修站做一次校准和光头保养。一般用于患者自我血糖监测。②电极型。电极型血糖仪的测试原理更科学,电极口内藏,可以避免污染,测试结果快(数秒),误差范围一般为±0.5 mmol/L左右。其精密度高,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需要校准,寿命长。一般用于POCT,现亦在自我血糖监测中普遍使用。

(2)根据采血方式,血糖仪可分为滴血式与吸血式两种。①滴血式血糖仪。其一般采血量比较大。使用这种血糖仪时,需要将血样滴到试纸条上,如果滴血量过多会影响测试结果,而滴血量不足就会导致测试失败,浪费试纸,或者位置不准确也会影响测试值,因此操作很难掌握。②吸血式血糖仪。其采用虹吸自动吸血方式,需要血样量少,加样量可以自动控制,试纸条有能显示血液是否适量的确认点,也可避免加血样误差,进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操作简单、方便。

(3)根据监测地点,血糖仪可分为SMBG与POCT两种模式。①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SMBG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②POCT。POCT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同时由于院内患者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患者的血样类型、采血部位、血样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对血糖检测值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院内血糖仪的精准度和抗干扰性、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相关制度的制订、质量控制等有更严格的要求。

4.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

(1)血糖仪的准确性因素。①购买的血糖仪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准入。试纸条及质控品的保存应符合贮存条件,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应建立血糖仪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完善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②患者自测的血糖检测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建议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③通常所说的血糖仪的准确性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准确性和精确性。准确性是指尖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确性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目前,国际上遵循的是ISO 15197:2013的标准。

a. 准确性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至少95%的测试结果满足,当血糖浓度<5.6 mmol/L时,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6 mmol/L时,应在±15%偏差范围内。99%的结果偏差在一致性网络误差分析中属于临床可接受范围。

b. 精确性要求。血糖浓度<5.6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血糖浓度≥5.6 mmol/L时,变异系数(CV)<7.5%。

(2)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差异的因素。血糖仪检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空腹时的数值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糖浓度;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空腹时的数值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血糖浓度较接近。由于末梢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交汇之处,既有静脉血成分,也有动脉血成分,因此其血样中葡萄糖浓度和氧含量与静脉血样是不同的。

(3)干扰性因素。①方法学差异。GOD血糖仪对葡萄糖特异性高,不受其他糖类物质干扰,但易受氧气干扰。GDH血糖仪无须氧气的参与,不受氧气干扰,但容易受到血样中其他糖类成分(如麦芽糖、半乳糖等)干扰,导致血糖结果的假性升高,GDH还需联用不同辅酶,分别为吡咯喹啉醌葡萄糖脱氢酶(PQQ-GD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FAD-GDH)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NAD-GDH)三种。不同酶有不同的适应人群,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酶技术的血糖仪。FAD-GDH和NAD-GDH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木糖与葡萄糖,PQQ-GDH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麦芽糖、半乳糖等糖类物质与葡萄糖,经突变改良的Mut.Q-GDH原理的血糖仪不受麦芽糖、木糖等糖类物质的干扰。②血细胞比容的影响。血糖仪采用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血细胞比容影响较大,血浆葡萄糖水平相同时,随着血细胞比容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相反,严重贫血者、孕妇、反复透析者等血细胞比容过低,会出现比实际血糖值高的结果。有血细胞比容校正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减到最小。③干扰物质影响。其分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干扰,如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氧气、麦芽糖、木糖等均为常见干扰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质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④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可能对血糖仪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4)患者因素。患者对采血的紧张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增高,使检验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血糖水平。

(5)操作者技术因素。操作不当、采集部位不正确、血量不足、局部挤压、试纸条批号校正码未换或试纸条保存不当、未严格按厂商指定的操作规程操作、未待乙醇完全挥发后再采血等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三、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点及方案

静脉血浆/血清葡萄糖测定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适合作为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的常用方法。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由于不同人群的治疗方法不同,监测的频率以及时间点也有所不同,以下就不同人群监测方案进行详述。

(一)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监测的频率选择一日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国内外各指南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分别见表3-1、表3-2。

表3-1 各指南对SMBG频率的建议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表3-2 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二)自我血糖监测的具体方案
1.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

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轻度升高,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未使用降糖药物。这类人群进行血糖监测的目的是评估营养治疗与运动治疗效果是否达标,并在血糖不达标时及时开始药物治疗。建议SMBG每周监测5~7次。时间点为空腹餐前、餐后2 h等,重点关注空腹及餐后2 h血糖。

2.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即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确定血糖监测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 d,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这类人群进行血糖监测的目的是评估药物控制是否达标以及治疗过程中有无低血糖情况发生,并在血糖控制不达标时通过短期强化监测,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其SMBG有两种方案: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与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

(1)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适用于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帮助患者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血糖水平的影响。频率为隔日监测(一般为周一、周三、周六),方案中必须包括双休日以评价周末生活改变对血糖的影响。每次监测两个配对时间点,即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见表3-3。

表3-3 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2)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适用于患者有反复发作低血糖症状、出现感染等应激状况、 HbA1c不达标、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情况。其分为短期强化血糖监测和交替血糖监测。

①短期强化血糖监测。连续3日监测(如周三、周四、周五),每日监测5~7次,包括三餐前后及临睡前。重点关注空腹、晚餐前、餐后2 h血糖。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见表3-4。

表3-4 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②交替血糖监测。在经过短期强化血糖监测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如果患者血糖趋于稳定,可以调整为交替血糖监测方案,并最终过渡到餐时配对血糖监测,建议每日监测两个时间点,即餐前、餐后,每3日重复1次。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交替血糖监测方案见表3-5。

表3-5 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交替血糖监测方案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如果出现血糖波动较大、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反复发作低血糖等情况,应酌情考虑动态血糖监测,注意观察有无空腹及餐后高血糖情况及夜间低血糖情况。

3.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能改善代谢控制,有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目前大多数指南均推荐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每日至少监测3次血糖,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制订个体化的监测方案。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基础胰岛素治疗、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和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不同方案需要不同的监测频率与强度。

(1)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

①未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日空腹血糖(必须包括双休日),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1日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睡前)。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见表3-6。

表3-6 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②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日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每3周复诊1次,复诊前1日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睡前)。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见表3-7。

表3-7 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2)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

①未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日(必须包括双休日)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1日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睡前)。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见表3-8。

表3-8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②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日空腹血糖、晚餐前血糖及晚餐后2 h血糖,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日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睡前)。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见表3-9。

表3-9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3)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

①未达标患者。每日监测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午餐后2 h血糖、晚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有空腹高血糖或者夜间低血糖症状时加测夜间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见表3-10。

表3-10 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未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②达标患者。每日监测空腹血糖、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见表3-11。

表3-11 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SMBG监测方案(血糖已达标)

资料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注:“√”标识为需要SMBG的时间。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血糖波动较大、反复发作低血糖等情况,应酌情考虑动态血糖监测CGM,注意观察有无空腹及餐后高血糖情况及夜间低血糖情况。

4.特殊人群

对于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等的血糖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可实行较宽松的血糖控制标准,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而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的建议,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四、自我血糖监测的局限性

由于血糖仪检测技术和采血部位的限制,毛细血管血糖存在某些局限性: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在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血糖检测;针刺采血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监测频率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谨慎;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使一些患者产生焦虑情绪。

(吴振勇) tSVWkgOdBlFxm3kZNHYeEF4ePQHYsIepoYqh/oDC5nL62CRclvWYMt7G02RIJL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