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维护和增进自身健康,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增进健康,加强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念,参与防病治病,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健康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自身情况的不断变化,健康平衡很可能被破坏,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因此,要预防糖尿病,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状态。身心健康的理念,反映了一个人在健康方面自我管理、自我照料的才智。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会影响人的健康。
糖尿病的防治应在预防上多下功夫。鉴于糖尿病的危害日趋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已作出决议,要求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将糖尿病的预防纳入规划。1994年第十五届国际糖尿病大会提出“预防糖尿病——21世纪卫生保健的主题”的口号,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包括“一级、二级、三级防治”及糖尿病防治网络的建立。我国原卫生部颁布的《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必须对糖尿病进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对高危人群进行选择性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是要防止糖耐量降低者进展成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是要尽可能早期诊断糖尿病,规范对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预防急性并发症,阻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高的基本原因在于遗传的易感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上的缺陷、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应该主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健康教育,即大力进行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尽量做到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晓,全民动员起来和糖尿病做持久的斗争。第二是健康促进,提倡并推广健康黄金定律:①养成良好的习惯;②预防疾病和损伤;③提高生活技能;④掌握正确、实用的健康知识;⑤调整心理状态;⑥用整体的观念理解和对待健康问题;⑦调节自身康复能力以适应外界环境。尤其要保持正确、科学的饮食习惯,坚持体育运动,避免肥胖,不饮酒,不吸烟,自我调适,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从而使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对整体人群,特别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和糖耐量降低的筛查,以期尽早发现和有效治疗糖尿病。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能树立早期预防意识,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不发病或晚发病。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饮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合理、科学的饮食调养及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迅速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对轻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科学的饮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药物控制病情还要重要。良好的饮食习惯还可以“扶正祛邪”“保持正气”,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人们的饮食习惯各异,进餐的量及食物品种均有不同,从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要求出发,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应改变那些不良的饮食习气,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勿使过之,不伤正也。”这句话说明饥饱无度、暴饮暴食是糖尿病饮食的大忌。因为进食过多,不仅加重胰岛β细胞的功能负担,而且贪图口福往往招病上身。所以每餐不宜吃得太饱,要常带三分饥的感觉,适量进食,定时定量,这样的饮食习惯,既可减轻胰岛功能的负担,又可防治肥胖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吃饭细嚼慢咽可以使食物被牙齿磨得更细,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从而加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对增进健康颇有益处。慢餐运动悄然风行,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深意。慢餐运动正符合了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标准。慢餐运动以保护传统的饮食文化为己任,积极评价、推荐丰富多彩的传统烹调方式,主张粗加工食物原料,采用传统方法制作有益健康的食品,反对在食品中加入过多的化学添加剂。慢餐运动提倡进食时细嚼慢咽,能够帮助消化,对胃、胰、胆等器官刺激比较小,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可缓解餐后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负荷,故也是糖尿病饮食预防的新概念。慢餐还能使面部肌肉和骨骼充分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牙齿有保护作用,并有一定的美容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唾液中含有各种酶、激素、维生素及蛋白质,其中包括15种具有特殊效果的酶,能降低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的毒性,而且咀嚼次数越多,抗癌作用越强。尤其是唾液中的氧化酶和过氧化酶,能消除某些致癌物。坚持慢慢地吃,细细地嚼,才能品出食物的真正滋味,满足胃口的需求。所以说细嚼慢咽秉承了人类关注自然、追求生活品质的天性。
愉快的饮食情绪与营养一样重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情志舒畅地进食,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饭菜吃起来会更加味香可口,人也会感觉吞咽顺畅。
饮食上要控制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顺序。控制总量,即严格控制多余热量的摄入,应以素食为主,营养均衡,进食时先吃蔬菜,有饱腹感时再少吃些主食、肉类。这样有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如果过多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往往体重增加的情况会在2~3日后出现,不利于体重的控制,长此以往容易发生肥胖。牢记饮食无节酿疾病,忌暴饮暴食,莫过食油腻,饮食应少辣,食温要适中,饮食需定时。
摄取过多的热量,不仅容易造成体重增加,还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结合自身状况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导致饮食失衡的食品有蛋糕、饼干、糖果、水果、含酒精的饮料、清凉的碳酸饮料、咖啡等。
饮食的控制与管理是预防糖尿病中最重要的一环。只要不摄取多余的热量,保持良好的血糖值,就有助于消除肥胖。减肥不能仅仅控制主食的摄入,低脂肪饮食和运动是减肥的主要措施。临床经验发现,糖尿病患者大多有饮食过量的情况。饮食疗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自己一日的热量消耗,尽量避免摄入的热量超过此标准。
掌握所吃食品的热量,并计算本身所需的热量,留意所摄取的营养是否均衡,坚持吃七分饱。刚开始实行,患者可能会感觉饥饿,但只要忍耐一段时间,就会逐渐习惯这样的饮食方式,在既定的热量中寻求自身的营养均衡。具体来说,每日都要摄取米饭、肉、鱼、蔬菜、水果及牛奶等食物来丰富饮食结构,但也要注意不要进食太多蛋白质、盐分、糖和油等。
坚持规律性饮食。即使采用饮食疗法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亦要每日进食三餐。不吃早餐,或进餐时间不固定,是不正确的饮食疗法。若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让自己保持对于疾病的警惕,提醒自己去适应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有正确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尽可能三餐固定,且一日进食的量也要分为三等份,进食的时间最好间隔5~6 h,此外,晚餐尽可能不要太晚吃。坚守上述要点,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要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舒适自然的状态下持续进行即可。如果到医院就诊,则要遵从医生的指导。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习惯,维持均衡的营养状况,为健康的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良好的生活质量的保证。
在限制能量摄取的同时,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关键,在规定摄取能量的前提下,若能合理地调整营养结构,长期坚持下去,制订菜单,烹调营养的菜肴,一日三餐按时进食就能使血糖稳定。
机体一日中所需的能量尽量从早、中、晚三餐中均等摄取;若少餐或饮食间隔时间不规则,血糖就容易发生波动,难以控制;淡味饮食,充分摄取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具有缓解血糖升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作为主食的米饭、面包、面条等,由于经过精细加工,过度淘洗、烹调,营养损失较大,食物纤维含量不足,容易升高血糖,应尽量选用未经过精加工的谷类(糙米、荞麦等);另外,蔬菜、薯类、菌类、海藻、水果、豆类等食品中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素,这类食品常常出现在餐桌上对健康是有益的;限制食物数量,避免高热量食物出现;慢嚼、慢咽;摄取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来改变躯体对进食的感受和暗示;警惕社会性暗示,注意调节由饥饿引起的情绪反应。自我监督的做法是每日傍晚称一下体重,并以日记的形式将当日的进食情况和体重记录下来,形成一张行为监督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营养需要,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膳食清淡少盐,饮酒应适量,并有针对性地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充足的微量营养素不但能预防相应的营养素缺乏性疾病,而且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坚持食物计量习惯化,在烹调时称取食品的质量,推算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目测计量食物。
一般来说,导致肥胖的饮食方式有下列四种:①主食摄取过多;②油腻食物摄取过多;③甜食摄取过多;④酒精类饮料摄取过多。部分人是由于其中的两种原因,部分人是由于四种原因一起而导致肥胖,各有不同。减少摄取过多的食品,并在饮食中加入以往摄取不足的食品,或是加入可减少体内脂肪的食品,如蔬菜等。要保持身心健康地减肥,应当充分吸收人体一日所需要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合理、巧妙地组合早、中、晚餐和茶点,这样才能在保持健康的同时有效地减肥。为了吸收全天所必需的营养,必须保持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不吃早餐或简单地吃午餐,会产生饥饿感。要减少脂肪的摄入,饮食中应避免摄入高脂肪(表2-1)和胆固醇。同时,要积极运动,不改变体内肌肉的质量而减少体内脂肪的质量才能有效减肥;如果肌肉质量也减少,会使基础代谢率降低,缺乏持久力;由于钙成分丢失,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控制饮食加上运动,通过哑铃、健身器械来锻炼肌肉是非常有益的。
表2-1 部分食物中的脂肪含量
改正过量饮食的行为模式:①空腹时不购物;②每餐的饮食间隔时间不能太久;③不要经常在身边放置食物;④心急时不要由于冲动而进食;⑤吃茶点时要规定好时间和尽量选择热量低的食物和饮料;⑥改掉吃夜宵的习惯;⑦记录一日中入口的所有食物和饮料;⑧规定并固定用餐的场所;⑨不喝酒精类饮料和碳酸饮料;⑩从容地进食。保持合理的膳食习惯可以控制好体重和胆固醇水平,保持血液黏度适中。记住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是每日喝一袋牛奶,二是每日摄入250~350 g碳水化合物,三是三分高蛋白,四是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五是500 g蔬菜和水果;红是一日一个西红柿,黄是红黄色蔬菜,绿是饮料中的绿茶最好,白是燕麦粉或燕麦粥,黑是黑木耳。
坚持身体力行,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就能逆转发展为糖尿病的趋势。研究显示:减轻1 kg体重,生命期将延长3~4个月,收缩压下降2.5 mmHg,舒张压下降1.7 mmHg,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0.5 mmol/L,血糖下降0.7 mmol/L;减轻5~10 kg体重,可以减轻疲劳感,灵活关节,缓解气喘,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同时,精力充沛,工作效率上升,并有创新精神。任何年龄,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都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坚持做到按时入睡,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除烟酒,保持心理平衡,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逐步纠正,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将明显降低。
运动不足也称文明病,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的体力活动显著减少,进而诱发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增加人的体力活动量则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有利于健康。生命在于运动,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一般经过3个月的运动,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证明,有效的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增强心肺功能的重点是掌握合适的运动量,坚持做到每日有节奏地完成锻炼计划。两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的实践证明,要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这种健康正是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促进机体大量吸氧的运动,即通常所称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登山等,可明显增强体力,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能力,改善心肺功能和新陈代谢能力,并可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正确对待各种应激事件(精神或环境刺激),节制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家人和同事间要互相关心,不过多计算个人得失。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压与放松心情。
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前提是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早期进行管理、教育和治疗,而且要医患联手。有以下情形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检查,以便了解自身的糖尿病患病情况。
(1)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而食欲正常,尤其是原来体胖,而近来体重明显下降,伴有乏力、精力不足,体力下降者。
(2)妇女分娩巨大儿,胎儿体重大于4 000 g者。
(3)有妊娠并发症史,如多次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者,特别胎儿有先天畸形及尸检发现有胰岛细胞增生者。
(4)年龄超过50岁者。
(5)肢体溃疡持久不愈或是腹部手术后,久治不愈合者。
(6)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7)肥胖或超重,特别是腹部肥胖者。
(8)有高血压、高血脂者。
(9)有反应性低血糖症者。
(10)会阴部瘙痒、视力减退、反复皮肤感染及下肢疼痛或感觉异常而找不到原因者。
与此同时,要做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摒弃多食少动的不良习惯,特别是要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饮酒等。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活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力求心情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这些永远是防止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改变以往的有病服药这样一个单纯的临床观念,因为糖尿病不是单纯靠服药治疗就能治愈的疾病,必须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教会患者当自己的保健医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才能调适脏器功能、益气补血、养精安神、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子女的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首先,控制体重,尤其是食欲极佳的人,一定要控制饮食,将体重保持在标准范围以内;其次,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避免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对超重或有上述疾病的患者,注意有无“三多一少”症状,定期测定血糖,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患者,适时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可以避免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
(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