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一个国家,先是政权,其次是信仰和文化的统治与融合。
1644年,清代推翻了明代,这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登上金銮宝座,改号为大清。顺治帝入关以后,首推汉人剃发易服,满汉之间的矛盾也一度激化,这种文化的冲突给当时的妆容服饰带来了异族魅力。伴随着大清王朝的盛极而衰,清代女性从思想、服饰、妆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马蹄袖、两把头、花盆底鞋等诸多旗人特色的元素中,既保留了汉族的特色,同时又丰富了满族的妆饰文化。那么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女性的妆容和服饰方面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整体面妆,粉面薄扫,朱唇深点。
从传世的画作来看,清代女性审美延续了明代的病态美,妆容简约质朴,薄施朱粉,轻淡雅致,宛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妆容偏向秀美、清丽,端庄的造型,紊白洁净的脸,纤细略弯的眉,细长的眼,薄薄的唇,脸上别有一番素净优雅的风韵。
[清]孝贤纯皇后
细眉窄眼,强调是喜心不露于眼,伤怀难观其眉。在清代多数女子的画像中,能看出当时女性的眉形很有特色,均为眉头高、眉尾低的形态,形状纤细修长,弯似新月,看似此眉形能衬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态。实际上,是由于清代的专制制度,使得女性地位低下,生活受到压迫和摧残,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和要求,女子们显得低眉顺眼,娇作献媚。
清代女子的眼妆在文献中鲜有提及。根据当时的传世照片来看,眼部形态基本延续了明代时期的细长、自然的样式。在化妆时可描绘上眼线,要求细致自然。
清代时期的唇妆仍以樱桃小口为美,沿袭了点唇的画法。除了樱桃小口之外,较为有代表性的唇妆为上唇涂满口红,而下唇只涂中间一点点,这种唇妆在当时的宫廷中非常流行。还有一种涂法是只涂下唇,不涂上唇。到了晚清时期,女性也开始依照唇形将口红涂满整个嘴唇。
清代胭脂使用,与其他朝代对比趋向于平淡,通过许多传世的画像,可以看出清代女子的胭脂若隐若现,面部可以一览无余的是细眉和朱唇。
由于中国长期在封建势力统治下,美妆科技十分落后,化妆品生产一直处于家庭小作坊状态。直到鸦片战争打响,使清代由闭关自守的封建王国变成被世界环视的待拓市场,在列强入侵的同时引入了近代美容化妆品工业,化妆品在清代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底妆由铅粉改为了珍珠粉,粉质更加细腻,不伤肌肤,外敷内服珍珠粉更是富家千金的日常。
汶縚老师作品
清代梅花形银首饰盒
[清]十二美人图·裘装对镜
两把头
两把头又名一字头、把儿头、如意头,是清代旗女子主要发型。从清初的小巧,到清中的扩大,再到晚清的大拉翅出现,也是由简入繁。两把头是以耳朵为中轴分区,将顶区头发扎成马尾,中间横插长扁方、将头发分做两股固定好,将后区头发盘做燕影儿,或戴假发燕影儿,头饰相对较少。
用金属做成架子,涂以黑色。将架子固定在头顶,再将头发缠绕其上,装点各色珠宝饰品,架子头足足比两把头大出了一倍以上。
大拉翅就是一顶帽子。在架子的基础上,以过浆的黑色丝绸粘贴在纸板上,再将纸板固定在架子上,插戴各色珠宝绒花。佩戴时只需将大拉翅固定在头顶即可。比起两把头和架子头,大拉翅显得更加方便快捷。
大拉翅帽子
满族头饰、配饰
钿子是清代女性重要的帽饰。有半钿、满钿、凤钿区分,与大拉翅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代女性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除大拇指需要灵活不受限制外,其余各指均可饰戴,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清宫皇后、嫔妃们的指甲套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装饰手法,纹样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背面多为镂雕,极少封塞,这样可使空气流通,夏季饰戴不致憋闷。
[清]慈禧太后
清代掐丝珐琅指套
又称高底鞋、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古代有缠足的陋习,古人以小脚为美,明清时期,宫中盛行裹脚之风,妃嫔都爱穿花盆底鞋。它的鞋跟很高,女子穿着在走路时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看起来婀娜多姿,让身体更加修长苗条,走起路来更加端庄优雅。
清代绣花花盆底鞋
清风已去衣衫短,中西汇合洋事多。
——李汶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