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服饰妆发的鼎盛时期。
南北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教昌盛,民族融合不断加强,这一切,都为唐代的妆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唐时期,女性的审美崇尚丰腴肥美,服饰妆发表现出富丽华贵的整体风格,因此,浓艳的“红妆”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面妆。古人诗句中有不少相关描写,如“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红铅拂脸细腰人”等,都生动反映了唐代妇女十分讲究妆容打扮,不分贵贱,均喜敷之。
当时,化妆技术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比起现在流行的人体彩绘、指甲彩绘,唐代女子可是毫不逊色。或敷有铅粉,或抹以胭脂,或饰有花钿,脸部化妆可谓多姿多彩。大致可将唐代女子的脸部化妆顺序分为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唐代女子的世界,一窥化妆的秘密。
古人化妆的第一步是敷铅粉。早在商朝,用于敷面的铅粉就已经出现了,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相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铅粉还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细腻。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
古代使用的铅粉属于重金属,涂在脸上会有增白的效果,粉不易掉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不过这并没有吓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根据不同的皮肤和不同的妆容效果,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如水银粉(砒霜)、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剂,呈淡紫色)、珠粉(宫中妃子用珍珠制成)、干粉(滑石粉)等。
据说一些女性翻书的时候,都会不经意在书中留下自己的指痕,可见所擦铅粉的厚重程度。这可能让今天崇尚透明妆或裸妆的女性难以接受,但是古今女性的共同追求皮肤美白的心思却是一致的。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胭脂美颜,只是在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唐代称胭脂为“红粉”,浓艳的红妆成为面妆的主流,唐代的美人们甚至将整个面颊都敷上胭脂。
史诗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连流出的汗水都是红色的。这并不是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道“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说的就是一个宫女在她洗漱完毕之后,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厚量程度可见一斑。当然,因脂粉的涂抹方法不同,其所饰效果也略有不同。唐宇文氏《妆台记》中写得很清楚:“美人妆,面既不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酒晕妆是当时表现到极致的妆容,又被称为“晕红妆”“醉妆”。
簪花仕女图
蓝野老师作品
轻鬓丛梳阔扫眉,青黛点眉眉细长。
唐代是一个开放浪漫、博采众长的盛世朝代。仅在眉妆这一细节上,便一扫长眉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变幻莫测、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辉煌时代。唐代先后流行的眉式有十五六种甚至更多。如:长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蝴蝶眉等。有诗曰“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可见爱美从娃娃就开始了。
唐代彩绘木胎舞蹈女俑
花钿妆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开始盛行,于晚唐时达到鼎盛。花钿式样多变且花哨,是妆容的点睛之笔。通常用呵胶(一种易融的胶)粘于额头眉心处,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说的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那一天躺在殿檐下睡着了,由于睡得太熟了,梅花的花瓣落在她的额头上竟不自知。等她醒来,发现在额头上留下了梅花的印记,久久无法擦去。宫女们都觉得十分漂亮,遂争相效仿,还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作“寿阳妆”或“梅花妆”。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代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追求华丽繁复的唐代女性怎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供她妆饰的角落呢?因此脸部两旁斜红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妆饰了。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女性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因这种妆饰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
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起源于商周时期。通常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盛唐以前画如黄豆般两圆点,以后式样更丰富,形如钱币称“钱点”,形如杏核称“杏靥”,形如花卉称“花靥”等。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唐代妇女化妆流程图
唐仕女图
口红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先秦以来,红润鲜艳的嘴唇是公认的审美时尚。唐代唇妆的形状,以樱桃小口为尚,以小巧圆润为美,在晚唐时期达到顶峰。这很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审美观。中国自古兼尚“唇一点、小于朱蕊”,就是讲究女子嘴唇的形状应该像桃一样娇小鲜艳。因而,当时的女性化妆时,会先用铅粉把整个嘴部涂满,以掩盖原来嘴唇的形状,再用唇脂重新点出一个娇小的嘴唇来。白居易就很得意自己小妾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中国古代的唇膏,是由朱砂加动物脂肪调和的,既防水又显得有光泽。后来使用红蓝花取代朱砂,附着力更强,也不会轻易褪色。样式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唐代点唇的唇脂有了一定的形状,开始像现在的管状唇膏进化,在元稹《莺莺传》中,有“口脂五寸”的记录。当时的口脂是一种管状物体,已经和现代的口红区别不大了。而口脂的颜色也十分丰富,包括檀、朱、绛等颜色。
从上面的史料我们能看出,唐代因社会稳定、经济昌盛,妆发服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大唐开国的简约风,到中唐时期争奇叠加,再到晚唐安史之乱后的奢靡瑰丽,唐代女子的妆发打扮并没有随政治日趋腐朽,经济衰落而重返简朴之风,各阶级依旧穷奢极欲。
创新妆容大戏《寻唐》
在崇尚自然化妆效果的今天,美赢东方ZFC集团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匠心打造的史诗级舞台剧《寻唐》,让我们回望那些曾经浮光掠影般划过这片土地的时尚,令我们惊叹,惊叹于数千年前女性在追求美时的聪明才智,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发掘和重新创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