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人们就已经发现有在面部涂绘花纹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说此时的绘面花纹更多的是反映一种远古图腾仪式,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化妆形式的话,那么汉代,就是中国化妆史上一个重要的铺垫期。
汉代是汉民族形成、汉文化精神确立的朝代,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使汉代社会政治安定,科学技术得到大大发展。同时汉代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多元一统的审美观念逐步形成,思想的统一对汉代的妆容审美观念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原料大大丰富,铅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对女性美观念的转变,使得妆型大大丰富,是中国古代化妆史从先秦的素妆时代步入后世的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期。
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反映了当时汉代面妆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出土甚多。
汉代底妆在先秦妆容的淡雅风之上,做出许多扩改。有淡雅如杏的面颊红,有浓艳无双的胭脂红,色彩浓淡因心情和服饰而定。西域红蓝花的物种引进,不仅丰富了服装色彩,也让妆奁(音lián,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里的胭脂大放异彩,妇女们一改周代时的素妆之风,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即敷搽胭脂。美妆在当时不仅是女子的游戏,帝王、文人、雅士也屡屡出现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让美妆银河的星辰闪亮如钻。
双层九子彩绘漆妆奁
双层九子漆奁
西汉塑衣式彩绘男俑
西汉彩绘陶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王侯贵族审美情趣的体现。它呈现出小巧、柔婉、细腻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宁静、含蓄、内敛的艺术精神,形成了汉代美学的柔婉之美。
化妆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子也有化妆,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复齐全而已。
汉代时,不但女子敷粉,男子亦然。《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可看出当时男子确有敷粉之习尚。
中国的化妆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美学内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汉代,在化妆造型方面,由先秦时期流行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妆向明丽典雅的红妆转变;在眉妆方面,由于帝王与文人的提倡,出现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花钿(音diàn)与面靥(音yè)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成熟;甚至连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军。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
新帝继位,改革的不仅是江山政法,对服饰妆容的创新与推广,亦是政治革新的一部分。汉武帝推广了八字眉,汉明帝推广了青黛蛾眉。皇帝的诏令、雅士的加入,一时,远山黛、八字眉、长眉、大眉、广眉、惊翠眉、愁眉等眉妆一一涌现,眉妆一时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
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但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画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已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形的自然美。
宇宙万物是有灵性的,一些鸟类在求偶期,会将漂亮的羽毛插在自己的身上,来博取异性的喜爱。古人在化妆及服饰上的精进,也离不开效仿自然。当今流行的贴蝴蝶粘珍珠,并不是国外首创,其实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至汉代逐渐趋于成熟。面饰,即粘贴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中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花钿,亦称面花或花子,是一类可以粘贴在脸面上的薄型饰物。“花钿妆”确切的起源应是在汉代,最流行的时期是唐代,晚唐时发展至鼎盛。花钿,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花钿,色彩斑斓,十分精美。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面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也作“旳,音yún”)。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商周时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宫中。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
西汉彩绘女俑
西汉彩绘女俑面庞方圆,直眉,平目,宽鼻翼,双唇微启,身着右衽交襟宽袖长袍,抄手置腹前,衣下摆曳地,裙角外撇呈喇叭状,人物表情平和质朴,具有典型的汉俑风采。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汉代脂粉质地相对粗厚,覆盖率强,显得唇部的色彩红艳照人。女子在一张完全被粉脂覆盖的肌肤上,点上一点朱红,足以展现出一种和谐中带着张力的美。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粉脂的覆盖,点唇的样式,即可以随心所欲,也可以修正先天不足,唇厚者可以点薄,口大者可以描小。
昭君出塞图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