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拼多多的原始购物场景。大约在2015年,淘宝战略升级,严控卖家的商品,一大批低端商家外溢,几乎都去了拼多多,为拼多多提供了供应链基础。另外,多年号称“便宜”的淘宝由于失去了“低端卖家”的支持,也变得不便宜了,相应地,“低端买家”的选择自然也落在了拼多多平台。
正如黄峥早年说过,我们只做“五环外的生意”。因此早期的拼多多平台就是将低端供应链与三线城市以下的消费者进行捆绑的电商平台。
2018年末,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计划,切入生产端,直接对接工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拼多多出于自己掌控供应链的需要。毕竟京东已经牢牢占据了3C(信息家电)品类的供应链,而天猫牢牢掌握了服装品类的供应链,将各大品牌收入麾下。
拼多多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却没有自有品牌的制造企业,通过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的方式,鼓励这些制造企业生产自有品牌产品,并借助拼多多的平台进行品牌的推广和产品的销售。
平台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计划往具更有高消费水平的城市中心发展。据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目前,拼多多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已接近50%。我相信,这依然是足够便宜带来的势能优势,毕竟不差钱的人总是少数,在验证了平台产品品质以后,没有人会为同样的东西而多支出。
拼多多从一个“边缘人群买边缘产品”的平台,安全地快进到“主流人群买主流产品”的平台,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
但中心城市的消费文化与下沉区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拼多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商品品牌化,为此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品牌馆”“全球购”上线了,其涵盖了很多用户非常熟悉的大品牌及海外精品,这些商品很好地满足了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的需求。知名商品依然采取了“低价+拼购+砍价”的社交游戏玩法,相同的名品在拼多多平台体现了“全网最低”的购物认知。(见图2-27)
这里需要读者注意,不知不觉中,拼多多的商业场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下沉到上浮,成为绝对的主流电商平台 。
由此,拼多多从服务“五环外”的商业场景逐步向服务“五环内”延伸,升级了一个新的购物场景,省钱理念继续延续,拼多多成了名品全网比价的平台,收获了大批一线城市用户。
拼多多商品品牌化为商家打开了一个新的场景,也倒逼原有的商家重视品牌建设,从产品到爆品再到品牌,这是社交电商的一个演变周期。这个新场景的社会聚合能力更强。品牌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用户至上的具体体现,具有品牌意识的供应链才能研发制造出更好的商品。
图2-27 拼多多商品分类图示
众所周知,拼多多前期的发展经历过一个销尾货阶段,与所有的平台一样,这是初期发展绕不过的一个门槛,全世界电商的发展都遵循这个从粗略到精细的规律。如今,拼多多正在逐步升级成一个全新的商业场景,改变供应链模式,为有品牌意识的品牌,或小众工匠品牌甚至设计师品牌,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