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位于面侧部,表面略似倒立的锥形体,底在上、尖朝下,腺体上为颧弓,前缘覆盖于咬肌,下界为下颌骨的下缘和二腹肌后腹的上缘,后上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腺体的内侧部分形态不规则,前方伸至下颌升支和翼内肌内侧,可达咽旁间隙;后方伸至胸锁乳突肌的内面和二腹肌后腹表面;上方可延至下颌关节窝的后部。
腮腺区浅层的解剖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颈阔肌、SMAS下脂肪组织、腮腺咬肌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腮腺。
图3-4-1 腮腺区浅层层次
(SK:皮肤;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PMF:腮腺咬肌筋膜;PG:腮腺;EL:耳垂)
颈阔肌是宽阔薄片状皮肌,起自锁骨下方胸前部的皮下组织内,肌纤维向上越过锁骨,覆盖颈前外侧部,到达下颌骨下缘。前部纤维止于下颌骨体下缘;中部纤维越过下颌骨下缘后,经面动脉和面静脉浅面,走向口角,与口角周围的表情肌融合;后部纤维越过下颌骨,继续向前上延伸,形成面颈部的表浅肌肉腱膜系统。颈阔肌后部纤维的后缘大致位于下颌角靠后约2cm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连线处。
SMAS大致以下颌角与眉外端连线为界,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为肌性部,含有肌纤维,是颈阔肌的直接延续,覆盖腮腺下部和咬肌表面;上部为膜性部,仅为一层薄膜,不含肌性成分,覆盖腮腺上部、胸锁乳突肌上部。SMAS浅面有脂肪组织与皮肤相隔。在腮腺区,SMAS深面与腮腺咬肌筋膜紧密相贴;在耳后发际区,SMAS与胸锁乳突肌表面的颈深筋膜浅层融合,难以钝性分离;在咬肌区SMAS与咬肌筋膜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易于分离。
由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延续而成。其分浅、深两面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并在腮腺边缘融合,向前延伸至咬肌表面,即为咬肌筋膜,包裹其深面的腮腺导管、面神经分支等;向后紧贴胸锁乳突肌上部表面、乳突和外耳道软骨;向上附着于颧弓下缘。
面神经总干为位于茎乳孔至面神经总干分叉处的一段面神经。面神经出茎乳孔时,初始位于茎突与乳突之间,继而向前外下,经茎突根部的浅面、外耳道软骨与二腹肌后腹之间,进入腮腺峡部。面神经在下颌升支全长的中点或上方,发出干和分支。面神经分叉类型以两干型居多,分颞面干和颈面干。根据我们的解剖观测,面神经总干分叉处与乳突尖距离为(19.1±3.10)mm,与下颌角距离为(39.49±5.78)mm。
图3-4-2 面神经总干、分叉点及毗邻
(FNT:面神经总干;TPCEM:外耳道软骨三角突;MA:乳突尖;PBDM:二腹肌后腹;SPG:腮腺浅叶;RMV:下颌后静脉;PAV:耳后静脉;EJV:颈外静脉)
下颌后静脉在腺体的后面相当于下颌支中、下1/3交界处进入腮腺,耳后动脉(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PAA)在二腹肌后腹上方从颈外动脉后壁发出,在腮腺内沿茎突舌骨肌上缘行向后上,其分支跨过面神经总干的浅面至乳突与外耳道软骨之间的沟内,发出乳突支和耳支。颞浅动脉和颌内动脉在下颌支髁颈的高度由颈外动脉分出,前者分出小支至腮腺,并发出面横动脉,然后上行颈颧弓根部至颞区;后者离开腮腺像前内侧走行于面深部。
颞浅静脉和颌内静脉与动脉伴行,在腮腺内汇合成面后静脉,向下出腮腺下极,分成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后静脉合为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为颈外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在腮腺下极跨越面后静脉。
与传统术式一睹全貌的暴露视野不同,由于操作腔室狭小和内镜的二维视野等不足,内镜下面神经的辨认方法在熟悉传统解剖结构的同时,尚需熟悉面神经的区域毗邻和解剖参数。
内镜下面神经解剖可采用逆行法和顺行法。逆行法:一般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法,在下颌角前上1.5cm范围内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或循面后静脉向上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并逆行追溯至面神经总干。顺行法:于乳突尖、二腹肌后腹及外耳道软骨交汇界处,外耳道软骨三角脊的深面约1cm处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追溯、辨认颈面神经干、颞面神经干和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