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ECT与PET-CT

一 概述

ECT(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即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是利用注入人体的放射性药物经组织代谢后发射出的射线进行成像,有别于CT(利用X线穿透人体成像)。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性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代谢后在脏器内外或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用ECT探头探测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即可成像。ECT成像是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代谢显像,除主要提供脏器与病变组织的功能和分子代谢信息外,也能显示结构。

广义地讲,ECT分两种:SPECT和PET。SPECT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中文译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也就是狭义所讲的ECT,它利用单光子核素进行成像。临床常用的核素有 131 I和 99m Tc等。PET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缩写,中文译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顾名思义,它是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药物进行成像的。

PET-CT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示踪剂(葡萄糖、氨基酸、胆碱、胸腺嘧啶及血流显像剂等),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增殖及血流状况,结合CT扫描提供的解剖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准确显影功能性代谢物质在人体中的聚集部位。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与完善,PET-CT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肿瘤和非肿瘤的诊断,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PET肿瘤显像最常使用的显像剂为 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 F-FDG)。 18 F-FDG是一种重要的葡萄糖代谢显像剂,它具有与天然葡萄糖相似的代谢途径,在正常人体内主要分布于脑及心脏,而当肿瘤细胞代谢异常时,会出现葡萄糖转运蛋白高表达和己糖激酶高表达,以及葡萄糖磷酸化酶低表达,使得体内葡萄糖代谢平衡基本转向磷酸化过程,生成大量的6-磷酸- 18 F-FDG,潴留于肿瘤细胞内,从而显示 18 F-FDG的异常摄取。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作为衡量葡萄糖代谢的半定量参数是 18 F-FDG PET-CT中最常用的分析指标,在肿瘤侵袭性及转移性方面具有一定指示性。因此,PET-CT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 18 F-FDG的摄取量来明确病变范围及活性,一般认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生长越快,所需要的葡萄糖量也就越多,对 18 F-FDG的摄取也就越明显。SUV≥2.5被建议作为鼻咽癌的阳性诊断标准。

二 ECT及PET-CT在鼻咽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一)对鼻咽癌原发肿瘤的诊断

PET-CT技术结合代谢及解剖成像,可准确显示显像剂的异常积聚部位,显示直径为3~5mm的肿瘤原发病灶,有利于活检时准确定位,便于准确取得高度怀疑肿瘤组织的标本。有研究报道,对于鼻咽癌尤其是隐性鼻咽癌、早期微小病灶鼻咽癌、黏膜下鼻咽癌的诊断,PET-CT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原发肿瘤的诊断还包括原发肿瘤的准确T分期,PET-CT能提供比CT、MRI更准确的T分期信息。T1期鼻咽癌病变的CT表现为鼻咽双侧壁及顶后壁软组织增厚不明显,咽腔及双侧咽旁间隙基本对称,从解剖形态学上观察无明显变化。但CT只能提供解剖信息,不能区分原发肿瘤与周围组织,而PET-CT可显示局限于咽腔内鼻咽后侧顶壁的结节状异常放射性代谢浓聚影,能有效地引导活检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见图3-13。

图3-13 PET-CT诊断早期微小病灶鼻咽癌

(二)对鼻咽癌转移与复发病灶的检测

鼻咽癌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的发生率高。在评估淋巴结转移方面,CT及MRI因以淋巴结形态特征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依据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标准是通过淋巴结的大小及形态来判定是否有转移,但炎症、手术及放化疗等均可致淋巴结解剖学改变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而正常大小的淋巴结亦可能是转移灶,因此CT及MRI仅以淋巴结形态来判断是否有淋巴结容易导致假阴性及假阳性。由于恶性病灶代谢速率常明显高于良性病灶和正常组织,而PET-CT显像可根据病灶的代谢活力判断病灶的性质,因此PET-CT显像与CT或MRI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见图3-14。

图3-14 PET-CT(右)较MRI(左)能更准确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

在多数肿瘤复发和转移灶(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的检测中, 18 F-FDG异常浓聚的定位诊断灵敏性为90%,特异性为85%,明显高于同组CT检查的结果。PET-CT一次检查即可获得全身影像,因此,其不仅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在诊断复发及转移鼻咽癌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三)对鼻咽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有学者对将近2 000例鼻咽癌患者 18 F-FDG PET-CT显像进行了研究,发现鼻咽癌具有较明显的影像特征,可表现为结节状、团块状或厚片状高代谢病灶,PET-CT检出鼻咽癌的灵敏度(96%)高于CT(90.1%)。鼻咽部炎症也可表现为 18 F-FDG浓聚影,但多数形态与鼻咽癌不同,一般为双侧咽隐窝对称性细片状浓聚影,呈“八”字形分布,或为单侧咽隐窝区单侧细片状浓聚影,见图3-15。

图3-15 PET-CT提示鼻咽炎症

(四)在鼻咽癌放疗计划中的应用价值

鼻咽癌是一种不均质的实性肿瘤,治疗剂量在靶区内的平均分布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剂量投射方式。肿瘤不同区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增殖情况、含氧情况、细胞密度及血流灌注量等,这直接导致了生物学靶区(biological target volume,BTV)概念的产生,继而有人提出“剂量绘画”的概念,即提高对射线抵抗区域的照射剂量,降低射线敏感区域的投射剂量。 18 F-FDG PET-CT可通过一次检查获得肿瘤组织的生物学信息和解剖学信息,在勾画BTV的同时进行生物肿瘤靶区定位,并指导生物靶区内的差异化照射,因此 18 F-FDG PET-CT对改进治疗计划、提高放疗效果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在鼻咽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对鼻咽癌残存组织及时追加照射剂量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总生存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早期评估鼻咽癌疗效至关重要。尽管放疗设备、技术及疗效明显提高,但常规放疗后仍有超10%的患者鼻咽部存在肿瘤残余。对 18 F-FDG PET-CT提供的代谢信息进行定量分析,能够评估鼻咽癌治疗早期及治疗后的治疗反应,为肿瘤残余的存在提供可靠证据,加强调强放疗在治疗中的应用,降低并发症,见图3-16。

图3-16 PET-CT提示鼻咽肿瘤残留

(六)在鼻咽癌治疗后随访监测中的应用

18 F-FDG PET-CT结合了解剖结构改变及生物代谢指标的征象,利用肿瘤组织代谢旺盛,而坏死纤维组织代谢极低甚至没有的特点,能更好地发现肿瘤组织。另外PET-CT可发现鼻咽癌患者隐蔽的淋巴结并显示其范围,在治疗后的阶段这些淋巴结的代谢指标在模棱两可的病灶上阴性预测值很高。由此可见, 18 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的随访监测中有重要意义,见图3-17。

图3-17 PET-CT提示肺微小转移灶

(杨琦)

【参考文献】

[1] 洪明晃,郭翔. 鼻咽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39-161.

[2] 郭灵,林焕新. 鼻咽癌诊断治疗[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118-155.

[3]孙颖,马骏,黄莹,等.鼻咽癌的C T与MRI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4):788-791.

[4]吴湖炳,王全师,黄祖汉,等. 18 F-FDG PE T用于鼻咽癌诊断及分期[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22(3):137-138.

[5]陈 燕武,陈伙辉,苏木兰,等. PET-CT、MRI和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3,15(9):268-269.

[6]丁忠祥,梁碧玲,沈君,等.动态增强MRI在鼻咽癌斜坡改变中的初步应用[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8):684-687.

[7]SAKATA K,HAREYAMA M,T AMAKAWA M,et al.Prognostic factors nasopharynx tumors investigated by MR imaging and the value of MR imaging in the newly published TNM staging[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9,43(2):273-278.

[8]康巍,苏丹柯,刘丽东.磁共振成像新 技术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117-120.

[9]SUN X,SU S,CHEN C,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868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n analysis ofsurvival and treatment toxicities[J]. Radiother Oncol,2014,110(3):398-403.

[10]JE LERCIC S,RAJER M. The role of PET-CT in radiotherapy planning of solid tumours[J]. Radiol Oncol,2015,49(1):1-9.

[11]MATSUURA T,NISH IMURA Y,NAKAMATSU K,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IMRT planned with or without PET-CT simu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haryngeal cancers[J]. Int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7,22(1):52-58.

[12]林勤,吴华,朱鹭超,等. FDG PET-CT与MRI在鼻咽癌原发病灶靶区勾画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6):492-495.

[13] MA J,MAI H Q,HONG M H,et al. Is the 1997 AJCC staging system for nasopharygeal carcinoma prognostically useful for Chineses patient population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50(5):1181-1189. B4luNSrSL5EMoDLPk0vHOOefdAwsNmftCUvjgEj4cDgPr7WaMQvfU68eNst+9a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