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鼻内镜应用解剖

鼻内镜具有视角广、分辨率高及成像清晰等优点,相比纤维镜而言,可操作性较强。临床医生可在内窥镜直视辅助下对鼻腔、鼻咽病变进行诊断,还可进行组织活检及手术治疗。鼻内镜的运用可贯穿在鼻咽癌的整个诊治过程中,因此熟练掌握鼻内镜的操作尤为重要,而熟悉掌握鼻内镜下的鼻部、鼻咽解剖是熟练掌握鼻内镜操作的基础 [11]

患者在行麻醉后,取平卧位,下颌稍微上扬15°,鼻内镜进入鼻咽后依次可见到如下解剖结构。

一 鼻腔外侧壁

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鼻甲,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图2-1)。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部分成年人还可以有最上鼻甲。一般情况下,鼻内镜下最容易看到的是下鼻甲和中鼻甲(图2-28)。

图2-28 鼻腔外侧壁形态

A.鼻内镜刚进入前鼻孔时所见;B.鼻内镜在鼻腔中份所见;C.鼻内镜在后鼻孔位置所见。

二 中鼻道

中鼻道内有如下结构:鼻丘、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及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丘(agger nasi):位于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呈小丘状隆起,内含1~4个气房,称为鼻丘气房,是额隐窝气房气化泪骨形成的,代表前组筛窦的最前端(图2-29)。

图2-29 鼻丘CT冠状位解剖和鼻内镜观

钩突(uncinate process):为一钩状结构,内有一块薄骨片,外覆黏膜。钩突的前上部在鼻丘后下方,与筛骨连续,几乎呈矢状位,自前上向后下走行。钩突下部借鼻甲突与下鼻甲相连,后部(尾部)附着于腭骨垂直突。钩突的平均长度为14~22mm,高度约4mm(图2-30)。

图2-30 内镜下的右侧中鼻甲(1)、右侧面鼻中隔(2)、右侧钩突(3)

筛泡(ethmoid bulla):呈半圆形隆起状,位于中鼻甲外侧,钩突和筛漏斗的后方。筛泡平均长18mm(9~28mm),平均高5.4mm(2~13mm)。筛泡为前组筛窦中最大和最恒定的气房。

半月裂(hiatus semilunaris):钩突与筛泡之间有一新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半月裂向外与筛漏斗相通。半月裂如同一道门,经过这道门可以进入筛漏斗。

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呈漏斗状,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筛漏斗的前内界是钩突,外界是筛骨纸样板(偶有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参与),后界是筛泡,向内经半月裂(下半月裂)与中鼻道交通。筛漏斗的前界为盲端,前上部称为额隐窝(frontal recess)。筛漏斗宽度为2~5mm,深度取决于钩突的高度,为0.5~10mm,平均深度为5mm。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是一个功能性实体,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这一解剖部位是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通气、引流的共同通道。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与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三 鼻中隔

鼻中隔支架主要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此外,在鼻中隔前下部还有犁鼻软骨(图2-31)。大约39%的成年人在鼻中隔前下部有犁鼻软骨。

图2-31 犁鼻软骨及结构

A.鼻中隔犁鼻软骨(白色箭头所示);B.鼻隔板(1)、筛骨垂直板(2)、额窦(3)、犁骨(4)、蝶窦(5)、斜坡(6)、鼻骨(7)、大翼软骨内侧角(8)。

四 鼻咽腔

鼻咽(nasopharynx)是一空腔结构,向前经后鼻孔通鼻腔。在其侧壁正对下鼻甲后方,有一咽鼓管咽口,通中耳鼓室(图2-32)。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有弧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tubal torus)。咽鼓管圆枕的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形深窝称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在鼻咽后上壁的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后开始萎缩,至10岁后差不多完全退化。咽扁桃体肥大者,肉眼观为桑椹样或橘瓣样,大者可堵塞后鼻孔。

图2-32 鼻咽腔前面观(经鼻内镜)

左侧咽隐窝(1)、左侧咽鼓管开口(2)、左侧咽鼓管圆枕(3)、左侧下鼻甲(4)、右侧咽隐窝(5)、右侧咽鼓管开口(6)、右侧咽鼓管圆枕(7)、鼻中隔后份(8)。

(华贻军)

【参考文献】

[1] 徐恩多. 局部解剖学:第4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张为龙,钟世镇. 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 肖轼之. 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4] 崔念基,卢泰祥,邓小武. 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 姜树学. 人体断面解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冉飞武,李 建彬,梁超前. 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及其靶区的勾画[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14(6):528-534.

[7] WARD-BOOTH P. Maxillofacial Surgery[M]. 2 edition.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6.

[8]GREGOIREA V,LEVENDAG P,KIAN K A,et al. CT-based delineation of lymph node levels and related CTVsin the node-negative neck:DAHANCA,EORTC,GORTEC,NCIC,RTOG consensus guidelines[J]. Radiother Oncol,2003,69(3):227-236.

[9] GREGOIRE V,ANG K,BUDACH W,et al. Delineation of the neck node levels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a 2013 update. DAHANCA,EORTC,HKNPCSG,NCIC CTG,NCRI,RTOG,TROG consensus guidelines[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2014,110(1):172-181.

[10]谭文勇,胡德胜.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2013版更新介绍[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90-3.

[11] 郭灵,林焕新. 鼻咽癌诊断治疗[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a4ujVYPjdYPZbMRn5FrfABf1uCTZbzLk4+/4LwFYYWvBlX/UwvUXCeNot9XqeM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