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颈部应用解剖

一 颈部境界

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为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分别与胸部及上肢为界(图2-13)。

图2-13 颈部境界

二 颈部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舌骨(hyoid bone):位于第三、第四颈椎椎间盘平面。舌骨体两侧可扪及舌骨大角,是寻找舌动脉的标志。

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上缘平第四颈椎上缘,即颈总动脉分叉处、前正中线上的突起为喉结。

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第六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又可作计数气管环的标志。

颈总动脉结节(carotid tubercle):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是颈部分区的重要标志。其起端两头之间称为锁骨上小窝。

锁骨上大窝(greater supraclavicular fossa):是锁骨中1/3上方的凹陷,窝底可扪及锁骨下动脉、臂丛和第一肋。

胸骨上窝(suprasternal fossa):位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凹陷处,是触诊气管颈段的部位。

(二)体表投影

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commmon carotid artery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y):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右侧至胸锁关节、左侧至锁骨上小窝的连线。甲状软骨上缘是二者的分界标志。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右侧自右胸锁关节、左侧自锁骨上小窝向外上至锁骨上缘中点的弧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是小儿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自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中、下1/3交点的连线。

臂丛(brachial plexus):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至锁骨中、外1/3交点稍内侧的连线。

神经点(nerve point):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胸膜顶及肺尖(cupula of pleura and apex of lung):位于锁骨内1/3上方,最高点距锁骨上方2~3cm。

三 颈部层次结构

颈部层次结构可分为浅层结构和颈筋膜及筋膜间隙(图2-14)。

(一)浅层结构

颈部皮肤较薄,移动度较大,皮纹横向,手术时,常做横切口,以利愈合。浅筋膜含有脂肪,在颈前外侧部脂肪层的深面有颈阔肌(platysma)。颈阔肌深面有浅静脉、颈外侧浅淋巴结、颈丛皮支及面神经颈支等。

1.浅静脉

(1)颈前静脉(anterior jugular vein):沿颈前正中线两侧下行,至胸锁乳突肌下部前缘处穿入胸骨上间隙,经该肌深面汇入颈外静脉。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的吻合支称为颈静脉弓,横行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胸骨上间隙内。颈前静脉有时仅有一条,位居中线,称为颈前正中静脉。

(2)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由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垂直下行,在锁骨上缘中点上方2~5cm处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该静脉末端虽有一对瓣膜,但不能阻止血液逆流,当上腔静脉血回心受阻时,可致颈外静脉曲张。颈外静脉穿深筋膜处,两者紧密相邻,当静脉壁受伤破裂时,管腔不易闭合,可致气栓。

浅层

图2-14 头颈部的血管、神经、肌肉

2.神经

(1)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有4条皮神经浅出,此点是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

(2)枕小神经:颈丛的皮支。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耳廓背面上部及枕部皮肤。

(3)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腮腺区皮肤。

(4)颈横神经:分布于颈前区皮肤。

(5)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上部及肩部等处的皮肤。

(6)面神经颈支:自腮腺下端穿出,入颈阔肌深面,行向下方,支配颈阔肌。

(二)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1.颈筋膜

颈筋膜(cervical fascia)可分为浅、中、深三层。

(1)浅层(superficial layer):即封套筋膜。转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两肌的鞘,在舌骨上部和面后部分为两层,分别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

(2)中层:即气管前筋膜(pretracheal layer),又称颈深筋膜中层或内脏筋膜。此筋膜于甲状腺左、右侧叶的后外方分为前、后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与气管、食管上端邻接处。甲状腺鞘后层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

(3)深层:即椎前筋膜(prevertebral layer),又称椎前层或颈深筋膜深层,该筋膜向下外方包绕锁骨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等。

2.筋膜间隙

(1)胸骨上间隙(suprastermal space):是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3~4cm处分为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所形成的筋膜间隙。

(2)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3)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位于咽壁侧方的部分,称为咽旁间隙。

(4)椎前间隙(prevertebral space):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向两侧可至颈外侧区,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脓肿溃破后,脓液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四 颈部分区

颈部一般分为两大部分 [6-10] :固有颈部和项部。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图2-15)。

图2-15 颈部分区(侧面观)

(一)颈前区

颈前区(图2-16)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舌骨下区。外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内界为颈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舌骨上区包括单一的颏下三角和两侧的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包括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图2-16 颈前区

1.颏下三角

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之间,顶为颈浅筋膜层的舌骨上部所覆盖,底由两侧下颌舌骨肌组成,其三角内含多个淋巴结(图2-17)。

图2-17 颏下三角

2.下颌下三角

位于下颌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之间,为舌骨上区的两侧部分。其深面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构成,表面覆盖皮肤、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三角内有下颌下腺、淋巴、血管、神经等(图2-18)。下颌下腺位于颈浅筋膜所形成的筋膜鞘内,腺体分为浅部及深部。浅部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深部绕该肌后缘至其深面,其前端有下颌下腺管,向前上行,开口于舌下的口底黏膜。其腺体周围有4~6个淋巴结。该区肌肉有颏舌骨肌、颏舌肌、下颌舌骨肌、咽中缩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血管有舌动、静脉。神经有舌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

图2-18 下颌下三角

3.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顶为封套筋膜,底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其内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1)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起于颈静脉孔,为乙状窦的延续,有面总静脉、舌静脉、甲状腺上静脉及甲状腺中静脉注入。

(2)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末端膨大为颈动脉窦,有压力感受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有颈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二者有调节血压和呼吸的作用。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后外侧,垂直上行,入颈动脉管至颅内,在颈外无分支。颈外动脉居前内侧,于近上颌角处后方,经二腹肌与茎突舌骨肌深面垂直上行入下颌后窝。颈外动脉在颈部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向后发出枕动脉和耳后动脉,向内发出咽升动脉。

(3)迷走神经:出颅后在颈动脉鞘内走行,于舌骨平面上方发出喉上神经,在甲状软骨上角分为喉内及喉外两支,在发出喉上神经以下又分出心上神经支,至颈下部越过锁骨下动脉之前,至其下方分出喉返神经。右侧者绕过锁骨下动脉后方上行,左侧者绕过主动脉弓后方而返回,左侧较右侧长,故发病较右侧多(图2-19、图2-20)。临床上,若鼻咽癌患者出现肺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就有可能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等症状,需要临床医生高度警惕,以免造成漏诊。

图2-19 后组脑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图2-20 喉返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4)舌咽神经及舌下神经:于二腹肌后缘外呈弓形跨过颈内、颈外动脉浅面前行。舌下神经于颈外动脉浅面发出颈袢上根,为神经肌蒂移植提供了条件(图2-19)。

4.肌三角(muscular triangle)

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正中线与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为舌骨下区的下份。顶为封套筋膜,底为椎前筋膜。此三角的浅层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前静脉及皮神经等。三角内的肌肉有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有胸骨甲状肌与甲状舌骨肌。在此区内有喉、气管颈段、食管颈段、甲状腺、甲状旁腺、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等重要组织(图2-21)。

图2-21 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走行

甲状腺呈H形,由左、右叶及峡组成。峡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环前,两叶位于喉及气管旁。甲状腺由气管前筋膜包绕形成甲状腺鞘,与喉软骨及气管愈着,其外尚有被膜,鞘间有疏松组织,中有甲状腺的血管、神经。在甲状腺叶的深面两侧各有2~4个表面光滑、棕黄色、直径约6mm的甲状旁腺。

(二)胸锁乳突肌区

1.境界

胸锁乳突肌区(sternocleidomastoid region)是指该肌在颈部所占据和覆盖的区域。

2.内容及毗邻

(1)颈袢(ansa cervicalis):由第一至第三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甲状腺手术时,多平环状软骨切断舌骨下诸肌,以避免伤及颈袢的肌支。

(2)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行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行经其下部。

(3)颈丛(cervical plexus):由第一至第四颈神经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其分支有皮支、肌支和膈神经。

另外,颈交感干、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及星状神经节也在该区。

(三)颈外侧区

颈外侧区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的三角区,该区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

1.枕三角(occipital triangle)

又称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其前面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及其覆盖下的前、中、后斜角肌,以及头夹肌和肩胛提肌等。

2.锁骨上三角

位于锁骨上缘中1/3上方,在体表呈明显的凹陷,故名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围成。该三角的底为斜角肌下份及椎前筋膜,顶为封套筋膜。三角区的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及颈外静脉末段,走行于浅筋膜中,内有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胸导管颈段、胸膜顶及肺尖。

五 颈根部

1.境界

颈根部(root of neck)是指颈部与胸部之间的接壤区,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

2.内容及毗邻

(1)胸膜顶:是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2)锁骨下动脉:前斜角肌将其分为三段,第一段行经胸膜顶前上方,第二段在前斜角肌后方,第三段位于第一肋上面。该动脉于第一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其主要分支为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

(3)锁骨下静脉:临床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长期输液、心导管插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等。

此外,颈根部还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椎动脉三角等结构。

六 颈部淋巴结解剖分布

全身淋巴结大约有800个,其中颈部有200~300个。颈部淋巴结有浅层及深层之分。颈浅淋巴结(superficial cervical lymph nodes)处于颈筋膜浅面,主要分布于颈外静脉上部及颈前静脉周围,其淋巴引流穿过颈深筋膜注于颈深淋巴结。除了少数颈部皮肤癌和晚期肿瘤可转移至颈浅淋巴结外,其他情况下颈浅淋巴结与肿瘤转移关系不大,因此,以下着重讨论处在两层颈筋膜间的颈深淋巴结(deep cervical lymph nodes)。颈深淋巴结全部位于颈筋膜深层,即椎前筋膜表面。椎前筋膜下无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分布的后界在斜方肌前缘,因此,颈清扫术以斜方肌前缘为手术后界。但是临床上有时在解剖脊副神经进入斜方肌时,可以发现有转移淋巴结,其沿颈横动脉走行至斜方肌下(多见于甲状腺癌在颈后三角有多个淋巴结转移时),有人称之为颈淋巴结(nuchal lymph nodes)(图2-22) [2]

图2-22 颈部淋巴结分布示意图

颈部淋巴结常用的分组如下:枕淋巴结(occipital lymph nodes)、耳后淋巴结(postauricular lymph nodes)、腮腺淋巴结(parotid or preauricular lymph nodes)、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颏下淋巴结(submental lymph nodes)、咽后淋巴结(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s)、颈内静脉淋巴结(internal jugular lymph nodes)、喉气管食管淋巴结(脏器附近淋巴结)(juxta-visceral lymph nodes)、副神经淋巴结或枕后三角淋巴结(accessory nerve lymph nodes or occipital lymph nodes)、锁骨上淋巴结(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s),其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3 颈部淋巴结局部解剖

(续上表)

1991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学院及美国头颈外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Foundation,Inc.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ead and Neck Surgery)设立了颈清扫术命名及分类委员会(Subcommittee for Neck Dissection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制定了颈部淋巴结分区,2002年更新分区并将颈清扫分类。其中,颈部淋巴结分区如下。

(1)第一区(或第一组)(level Ⅰ),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参考表2-3)。

(2)第二区(level Ⅱ),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3)第三区(level Ⅲ),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第二区同。

(4)第四区(level Ⅳ),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第二区同。

(5)第五区(level Ⅴ),包括枕后三角淋巴结(副神经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方肌前缘,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下界为锁骨。

(6)第六区(level Ⅵ),为内脏周围淋巴结(juxta visceral nodes),或称前区(anterior compartment)。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这一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窝。

其中,第一、二、五区又分为两个亚区,如表2-4所示。

表2-4 各淋巴结分区边界

七 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

初治鼻咽癌常推荐放射治疗,放疗时往往根据影像解剖结构来进行分区定位,故跟颈清扫术命名及分类委员会设定的外科分区解剖标志有一定差异。

2013年11月,欧洲放射肿瘤学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therapy & Oncology,ESTRO)官方杂志——绿皮杂志( Radiotherapy & Oncology )在线发表了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参与本次头颈部肿瘤淋巴结区域勾画指南更新的专家包括了欧洲、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放射肿瘤学家、头颈外科学家和解剖学家。总的原则包括:①根据解剖学、外科学和影像学知识尽可能将边界准确地整合到放疗医师所用的轴位CT影像上,表2-5比较了TNM分期、新旧分区标准对不同淋巴结区域的命名差别。②将不同淋巴结区域边界的描述差异最小化,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淋巴结区所接收的淋巴回流的解剖部位和可能的原发肿瘤,见表2-6。③新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包括头颈部所有的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加了下颈(如锁骨上淋巴结)、头皮(如耳后、枕淋巴结)和面部(如颊部、腮腺淋巴结区域)淋巴结区;对以前分区描述不清楚的区域也进行了调整,见表2-6、表2-7,将下颈淋巴结区分为下颈淋巴结组(Ⅳa)和锁骨上内侧组(Ⅳb),将咽后淋巴结区分为咽后淋巴结组(Ⅶa)和茎突后淋巴结组(Ⅶb),由原来的6个区域变为10个区,见表2-8。

表2-5 颈部淋巴结TNM分区及新旧分区对比

表2-6 新的颈部淋巴结区域引流范围及相应的原发肿瘤

(续上表)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也称气管旁淋巴结。

#:Ⅴ区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Ⅴa和Ⅴb区,其中Ⅴb区主要见于鼻咽癌、口咽癌、发生于枕部的头皮癌及甲状腺癌。

表2-7Ⅰ~Ⅲ区在新旧分区标准中有修订的解剖边界

(续上表)

表2-8 新颈部淋巴结分区的解剖边界

(续上表)

*:对于口底前部、舌缘和下唇的肿瘤,上界位于舌骨体下缘。

#: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位于皮肤深层,由肌肉、腱膜和脂肪等组成。

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见图2-23,详述如下。

图2-23 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示意图

(一)Ⅰ区

分为Ⅰa和Ⅰb区。Ⅰa区(图2-23)是一个位于中央的三角形区域,包括颏下淋巴结。以颈阔肌和颏联合为前界,以舌骨体为后界,以颏舌骨肌或下颌骨下缘切线平面为上界,以舌骨体切线平面为下界,以二腹肌前腹内缘为外界,内界与对侧Ⅰa区相连。引流颌、下唇中部、舌尖和口底前部的淋巴液,是口底、舌前、下颌骨前牙槽嵴和下唇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Ⅰb区包括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前后腹、茎突舌骨肌和下颌骨体之间。前以颈阔肌和颏联合为界,后以下颌下腺后缘为界,内以二腹肌前腹外侧缘为界,外以下颌骨下缘或内缘、颈阔肌和皮肤为界,上以下颌舌骨肌和下颌下腺上缘为界,下以舌骨体中平面为界。接受来自颏下淋巴结、内眦、鼻腔下部、硬腭、软腭、上下颌骨牙槽嵴、颊、上下唇和舌前大部的淋巴管。口腔、前鼻腔、面中部软组织和下颌下腺肿瘤易发生这一区域的淋巴结转移。

(二)Ⅱ区

包括颈静脉上组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上1/3和脊副神经上部周围(图2-23、图2-24)。自颅底一直延伸至颈总动脉分叉或舌骨体下缘。前以下颌下腺后缘、颈内动脉前缘和二腹肌后腹后缘为界,后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界,内以颈内动脉内缘和棘旁肌(肩胛提肌)为界,外以胸锁乳突肌内缘为界。上界为寰椎侧突的下缘,对于咽后肿瘤,上界应该包括颈静脉窦。下界为舌骨体下缘。Ⅱ区可进一步划分为Ⅱa区和Ⅱb区,其中Ⅱa区包括位于椎平面(脊副神经上1/3)前的淋巴结,Ⅱb区包括位于椎平面后的淋巴结。从影像学角度,建议采用颈内静脉后缘作为Ⅱa区和Ⅱb区的分界。Ⅱ区接受来自面部、腮腺及下颌下、颏下和咽后淋巴结的淋巴管,也直接接受来自鼻腔、咽、喉、外耳道、中耳及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集合淋巴管,是鼻腔、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和唾液腺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其中Ⅱb区与口咽或鼻咽肿瘤关系更为密切。

(三)Ⅲ区

图2-24 Ⅰ区、Ⅱ区横断面

包括颈静脉中组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中1/3周围,是Ⅱ区向下的延续(图2-25)。上以舌骨体下缘为界,下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前以胸骨舌骨肌后外侧缘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为界,后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界,外以胸锁乳突肌内缘为界,内以颈内动脉内缘和棘旁肌(斜角肌)为界。Ⅲ区所包含的淋巴结数目变化较大,主要接受来自Ⅱ区和Ⅴ区的淋巴管,以及一部分咽后、气管前和喉返淋巴结的淋巴管,引流舌根、扁桃体、喉、下咽和甲状腺的淋巴液,因此是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和喉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四)Ⅳ区

Ⅳ区(图2-26)包括颈静脉下组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下1/3周围。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前、后界与Ⅲ区相同,分别为胸锁乳突肌前内缘和后缘,外界为胸锁乳突肌内缘,内界为颈内动脉内缘和棘旁肌(斜角肌)。Ⅳ区所包含的淋巴结数目不尽相同,主要接受来自Ⅲ区和Ⅴ区的淋巴管,来自咽后、气管前和喉返淋巴结的淋巴管,以及来自下咽、喉和甲状腺的集合淋巴管,是下咽、喉和颈段食管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五)Ⅴ区

Ⅴ区(图2-25)包括颈后三角淋巴结群。这一淋巴结群包括副神经下部和颈横血管的淋巴结。从影像学角度采用舌骨体上缘作为Ⅴ区的上界,以颈横血管的层面作为Ⅴ区的下界。外以颈阔肌和皮肤为界,内以棘旁肌为界,前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界,后以斜方肌前侧缘为界。Ⅴ区接受来自枕骨和耳后淋巴结的淋巴管,来自枕骨和顶骨头皮、侧颈和后颈皮肤及肩部、鼻咽和口咽(扁桃体和舌根)的淋巴管,是鼻咽、口咽、声门下喉、梨状窝顶、颈段食管和甲状腺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图2-25 Ⅲ区、Ⅴ区横断面

图2-26 Ⅳ区、Ⅵ区横断面

(六)Ⅵ区

Ⅵ区(图2-26)亦称颈前间隙,包括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及甲状腺周围淋巴结。上界为甲状软骨体下缘,下界为胸骨柄,前界为颈阔肌和皮肤,后界为气管和食管分界处,外界是甲状腺内缘、皮肤和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缘。对于气管旁和复发淋巴结,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对于气管前淋巴结,后界为气管和环状软骨前缘。Ⅵ区接受来自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下咽和颈段食管的淋巴管,是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梨状窝顶和颈段食管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七)咽后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图2-27)位于咽后间隙,上起自颅底,下到舌骨体上缘。咽后间隙前以咽缩肌为界,后以椎前筋膜为界。咽后淋巴结区采用咽黏膜下筋膜作为前界,椎前肌(颈长肌和头长肌)作为后界。内界为体中线,外界为颈内动脉内缘。原发或侵犯枕部黏膜和颈部器官(如鼻咽、咽壁和软腭等)的肿瘤易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咽部肿瘤,当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时,更易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

图2-27 咽后间隙横断面 5SHRz+gl7mzyrRpNa9a22FT5dQJnrj6Z1kcPVYWhxzlR81wdXEPRS0440IepiQ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