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图2-1)位于咽的上1/3,颅底和软腭之间,连接鼻腔和口咽,为人体的呼吸通道。鼻咽解剖位置较为深在,近似于立方体状,大小较为恒定,约4cm(左右径)×2cm(前后径)×4cm(上下径)。
图2-1 鼻咽腔及其矢状面相关结构
鼻咽腔由6个壁组成,即前、后、顶、底和左、右两侧壁,顶壁和后壁互相连接,常合称为顶后壁。
前壁:由双后鼻孔缘、下鼻甲后端及鼻中隔后缘组成,上端与顶壁相连,侧方与咽鼓管前区相接。
顶后壁:自后鼻孔上缘向上,再向后下,直至软腭水平。由蝶骨体、蝶骨基底部、枕骨体和第一、二颈椎构成,呈倾斜形或圆拱形,其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形成咽扁桃体,是咽淋巴环(Waldeyer’s ring,即韦氏环)的一部分。在儿童期常出现增殖,称腺样体肥大。青壮年后腺样体萎缩,正常的顶后壁呈一较为光滑的黏膜面。
底壁:由软腭背面或鼻咽面构成,是鼻咽各壁中唯一可活动的部位。通常较少发生鼻咽癌。顶后壁的肿瘤推压或侵入软腭可导致软腭下塌或隆起,引起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
左、右两侧壁:对称,由咽鼓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组成,包绕咽鼓管的黏膜形成隆突样结构,称为咽鼓管隆突。隆突中央有咽鼓管咽口的开口,开口上方为咽鼓管隆突的圆枕部。咽鼓管的开放主要依赖于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的收缩。吞咽、打哈欠或做鼓气动作时,咽口开放,空气可由咽口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若有肿瘤侵犯,通气及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传导性耳聋、耳鸣、鼓室积液等。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的隐窝,为咽隐窝(Rosen Muller’s fossa),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咽隐窝向外侧经咽上缩肌的上缘延伸到Morgagni窦,其顶端距离破裂孔约1cm,肿瘤易由此上侵至颅底,继而累及前脑神经,这是鼻咽癌入颅的重要途径之一。
鼻咽腔由多条肌肉围绕,肌肉的筋膜构成诸多的脂肪间隙。咽鼓管圆枕的外方向后外侧走行的是腭帆提肌,包绕腭帆提肌的是咽颅底筋膜;腭帆提肌的前外侧是起自翼内板的腭帆张肌,腭帆张肌由颊咽筋膜包绕;再向外为起自翼内外板之间舟状窝的翼内肌,翼内肌向后外止于下颌骨头;翼外板以外有翼外肌,翼外肌起于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面,向后外方止于下颌颈的前面;颞骨表面有颞肌,向下止于下颌骨的冠突。鼻咽的后壁有起自颅底、走行于椎体前方的椎前肌(头长肌、颈长肌)。
咽颅底筋膜为一坚韧的膜,形成一个几乎密闭的腔,它自上起自颅底的翼内板,向后到岩尖的颈动脉管前方,并向内侧走行,与椎前肌的筋膜相延续;从颅底向下延伸形成长环,包绕双侧咽部的上缩肌;从横断面上看,咽颅底筋膜在腭帆张肌的内侧,自翼内板延伸到颈动脉管。颊咽筋膜的走行是自咽上缩肌上缘向上延伸,其内层至咽鼓管软骨部,外层越过腭帆张肌的表面至颅底的舟状窝与咽颅底筋膜会合。
鼻咽周围的间隙统称为咽周间隙,具体分为咽旁间隙和咽后间隙。
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称茎突前间隙,后部称茎突后间隙。
茎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茎突前间隙内上方与咽隐窝为邻,顶为中颅窝底、蝶骨大翼、卵圆孔,前外侧为破裂孔,三叉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在此穿行。
茎突后间隙较大,内与咽后间隙为邻,自内而外有颈内动脉、第Ⅸ~Ⅻ脑神经、交感神经节、颈内静脉及颈静脉淋巴链在此穿行。
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正中,咽部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以体中线分为左右两侧,咽后间隙内侧组及外侧组(Rouviere’s淋巴结)位于该间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