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忽视过土壤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百谷草木丽乎土”这些民间俗语、格言,就是中国劳动人民认识、利用土壤的朴素又精炼的总结。
然而,许多事实表明,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时,由于对土壤的认识不足及不合理利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不知不觉中遭到毁坏和污染,土壤资源的日益退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土壤科学的研究与传播,进而达成“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社会共识变得迫在眉睫!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中国红壤区唯一的土壤学专业研究机构。1958年底至1962年,研究所参与广东省第一次土壤补充调查和低产田改良试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研究所积极参与了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承担了珠江三角洲、广东山区、海岛、海岸带和海涂等一系列区域土壤综合考察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针对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研究所提出了由传统土壤学向环境土壤学拓展,在土壤资源调查评价与高效利用,区域土壤环境调查与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控制方面开展了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创新成果。
为了更好地推进广东省土壤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早在2001年,在时任研究所所长万洪富研究员的主持下,研究所建立了首个综合陈列室,展出了研究所收藏的部分广东省土壤整段标本,以及由万洪富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项目,迈出了土壤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第一步。2004年,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研究员(时任研究所所长)提出了建设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土壤博物馆)的设想,2005年,藉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之东风,土壤博物馆获广东省科学院批准建立,并由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备案、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命名。2008年,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财政厅批准土壤博物馆新馆主体大楼与降雨实验大厅建设。2012年底,土壤博物馆新馆主体大楼与降雨实验大厅落成。此后,作为专业特色博物馆,土壤博物馆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五级科普教育基地”,在支撑科研、传播知识、传递文明和弘扬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在土壤博物馆里,始终活跃着一支肩负责任、坚守情怀的队伍,其中有国际权威土壤分类专家和资深土壤资源专家,有优秀中青年土壤科研和管理工作者,还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十多年来,这支队伍一直默默为土壤科学的研究与传播而努力:整理了一大批历史文献和土壤标本,补充采集了一批典型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及剖面形态等标本,拍摄了大量的土壤利用景观照片,编制了广东土壤科学发展史、广东土壤标本陈列大纲,并开展了各种土壤科普活动。《土生土长 广东土壤解读》一书的编写,就是土壤博物馆全体同仁在多年科研与科普工作中,对广东土壤资源环境问题深入思考和认识的系统总结,是全体同仁共同成长的记录,更是全体同仁迈向未来的新起点。在此,特别感谢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前主席珊岚·桑巴特帕尼特(Samran Sombatpanit)先生多年来对土壤博物馆建设的关心与指导,感谢他提供了泰国土壤博物馆建设的宝贵经验;特别感谢研究所老所长朱世清研究员、卢家诚研究员为土壤博物馆采集了大量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并留下大量的文字与照片记录;感谢老领导钟继洪研究员对工作的锲而不舍和对专业问题给予的具体指导;感谢刘鉴明、梁启卓、梁炳庆参与了大量的土壤剖面标本野外采集工作,让本书的编写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书为土壤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读物,书中以广东土壤为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脉络,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以下五个部分解读广东土壤:第一部分从土壤的基本概念入手阐明土壤的重要性;第二、第三部分着重从广东土壤的形成、发育、类型和性状等方面说明广东土壤的独特性及广东区域成土条件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第四部分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土壤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延续地,也是人类生活的承载体;第五部分从土壤资源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展开,使读者切身感受土壤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引起读者产生热爱土壤、守护土壤的共鸣。
本书承蒙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张佳宝院士拨冗作序;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台湾大学陈尊贤教授、中国土壤学会严卫东秘书长的关心和指导;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老师为本书无私提供了所需的部分宝贵照片;广东省科学院历任领导及研究所历任领导万洪富所长、李定强所长、李芳柏所长、吴志峰副所长、周顺桂副所长、刘承帅副所长对土壤博物馆的建设和科普工作一直给予关怀和支持;研究所的业务和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对有关工作的完成给予了很大帮助。此外,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和朋友们给予的帮助更是难以胜数。在此,谨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师长、同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是无止境的,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严峻挑战的今天,为了人类享有充足的粮食与舒适的环境,土壤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以及广大土壤工作者在土壤科学研究与传播上的努力和坚持,能有效提升公众对土壤科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意识,吸引更多的“你们”加入“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行动中!
编 者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