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古希腊柏拉图: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
英国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美国约翰·杜威:教育即生长。
中国叶圣陶: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从隐喻的角度看,就个体而言,教育是个体生长的园艺;就群体而言,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摆渡者。
汉语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教育”分为“教”和“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英语中的教育即“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education”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极为庞杂而多元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教育,然而,很难有人准确地给教育下一个定义。教育学对什么是教育有无数的定义,都有其理据,也都有其缺陷,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般来讲,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是将自然属性的人形塑为社会属性的人的活动。一般来讲,广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价值观等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广义的教育。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汪丁丁,2007)。所以,教育的功能是对人(特别是儿童)的培养,通过培养人使其“个人的内在禀赋”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祉,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一种人类指向自身的身体、心智和文化再生产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既包含着“教”,又蕴含着“育”,既包含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学习,也关涉价值和规范的传承,更不能缺失德性和品行的濡化。同时,广义上讲,教育既包含文化价值和思想体系,又是组织机构和制度,还涉及教学策略和师生关系,等等,是一个极为繁复多元的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