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中西医的“脾胃”,并非同一概念

西医学的脾胃和中医学的脾胃是两种概念。

在西医学概念中,脾、胃是两个独立的器官。脾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起到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等作用,可称为“人体的血库”;而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像一个斜着的“口袋”,具有消化、吸收、泌酸等一系列功能。从狭义上来说,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与大肠、小肠、肝、胆、胰腺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

中医的“脾胃”则涵盖了“消化系统”整个范畴,西医所说的脾和胃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的“脾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指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种功能上的概念。

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所谓精微,是指食物被消化后可以转化为气血的部分,而不能被身体所用的部分就是糟粕)的重要脏器,在消化系统的功能与地位上远远优于胃腑(胃乃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人体的生命活动,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与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又合称为“后天之本”。

1 主运化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运化水谷: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 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② 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 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减退,以致倦怠、消瘦等症状。

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所以我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布的患者,会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

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将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的通调功能、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反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正因为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当脾虚不运而造成水湿痰饮,并引起一系列病症时,即可从治脾入手。

2 主升清

脾主升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脾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

二是指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若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对脾不升清而致的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以及由脾气下陷而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都可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3 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保证血液“循规蹈矩”地运行于身体各处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通过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充沛则能行固摄之功,而统摄血行,即“气能摄血”作用的具体体现。

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血行正常。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则导致出血。临床上称为“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所致出血,通常有以下特点:

① 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

② 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皮下出血等为多见;

③ 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

胃的生理功能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1 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人体所有入口的饮食,都要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腐熟,是饮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后,就开始进入消化程序,由胃“研碎”磨成食糜。由此可知,胃具有容纳并暂存饮食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太仓”。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要靠饮食的营养,所以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的叫法。如《灵枢》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在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2 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还可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

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和谐才不生病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所以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欲下降、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转的枢纽

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之一身气机,升降有序,变化有常,皆仰赖于五脏之间气机的升降。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之疏泄、肺之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机体一身之气血,心肾上下相通,水火互济,一阴一阳,维持机体一身之气的平衡。以脾胃为中心,肝、肺、心、肾四脏协调共济,共同维持机体气机之升降,维系饮食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若中焦脾胃调控失健,则气机升降失司,余脏受累,百病由生。治疗上,重在恢复脾胃升降气机的功能,从而使心、肺气机下降,肝、肾之气上升,共同维持人体气机升降的和顺畅达,则病无所生。 ziVHG1d8vVZ/kSUNXd3QtDRBukN2yC7+rj8jGnYmqp12l1W10G2y87rMmUJ+lU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