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节
口中总有挥之不去的甜味,多从脾胃损伤找原因

《内经》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中医认为,口味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脾两脏的功能。此外,其他脏腑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使人口味发生改变。常见的口味异常有口甜、口苦、口咸、口淡、口酸等。

口甜,多为脾胃损伤

口甜,《内经》称为“脾瘅”,指口中有甜味的感觉,可见于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西医对其无特效疗法。

中医认为,口中味觉正常,主要依赖于脾气充盛,运化健旺。《素问·奇病论》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土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纵观各代医家治疗口甜的经验,从《内经》至王孟英,都认为口甜的病位,无论虚实,不离于脾,其病机不离脾虚湿困或湿热蕴结。

1 脾虚湿滞所致

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喜燥恶湿”是脾的第一个生理特性,人体内的水谷精微大多是液体状态,由脾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些精微物质很容易被“液体”缠上,造成“脾被湿困”的现象。脾被湿困则运化功能低下,加重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导致脾虚湿滞的体质,产生口甜。

这类人体质偏寒,常常表现为:口淡口甜,胃脘满闷,恶心欲吐,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淡,苔厚腻,脉濡缓。治疗应该温中健脾利湿,平时可常用党参、茯苓、扁豆、生姜、陈皮、砂仁、豆蔻等做药膳,还可以试一试艾灸、艾叶泡脚等。

2 脾胃湿热所致

若湿邪内侵中焦,久郁化热,或湿热外邪侵袭于脾,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均可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中焦。湿与热交蒸,浊气上泛于口而出现口甜之症。

这类人体质偏热,常常表现为:口黏而甜,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肢体困倦,大便溏烂,便后肛门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该清热祛湿运脾,平时可常用黄连、薏苡仁、土茯苓、厚朴、木棉花、绵茵陈等做药膳,还可以试一试刮痧、拔罐等。

口甜用佩兰

早在《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口甜的治疗方法,“治之以兰”这个兰就是佩兰。佩兰性平,味辛,归脾经、胃经、肺经,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

《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口甜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口甜为什么要用佩兰?

首先,佩兰味辛,人吃了辛辣之品后,舌麻,味觉减弱,能直接减少口甜的感觉。

其次,佩兰芳香化湿,能从根本上解决口甜患者的病机。芳香化湿是佩兰的主要功效特点,《神农本草经》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古人认为,芳香植物的香气属于清正之气,能起到助长阳气,驱邪辟秽的功效。这类本草中的代表就是佩兰。《诗经》称佩兰为“蕳”,“蕳”(兰)便意味着它带有一股兰花的清香之气,再加上古时女子、儿童常喜欢佩戴,便得名“佩兰”。江南一带的人们家中喜种佩兰,夏天采摘置于发中,可去除头发的汗臭(辟秽),亦可煎汤洗浴。

健脾祛湿除甜食疗方:佩兰陈皮白术茶

材料 1人份 佩兰5克,陈皮5克,白术10克。

做法 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 健脾祛湿除甜。

适合人群 脾虚湿滞者。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经、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经、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搭配芳香化湿的佩兰,能健脾祛湿除甜,适合脾虚湿滞而口甜者饮用。

清热祛湿除甜食疗方:佩兰黄连薏苡仁茶

材料 1人份 佩兰5克,黄连3克,生薏苡仁10克。

做法 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 清热祛湿除甜。

适合人群 脾胃湿热者。

小贴士 蚕豆病患者、孕妇不宜使用。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经、胃经、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搭配醒脾化湿的佩兰,能清热祛湿除甜,适合脾胃湿热而口甜者饮用。 DfUJiBea2gPVrdPnqweGW8p5iqlncIVjxxCimqP0FvhYwuyv7PX6861NKxcSf1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