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同学(化名)在高一、高二时成绩排名一直处于年级前列,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前途光明、让人省心的好学生。然而,在高二结束、高三即将开始的暑假期间,他却和父母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开始的时候,冲突的引子是关于早上几点起床、中午几点吃饭等日常作息时间安排方面的小事。父母总是期望孩子优化时间安排,更高效地利用好时间。而孩子则认为好不容易放假在家有个放松休息的机会,应该随心所欲一点,别把自己的发条绷得太紧。但是没过几天,因为双方在持续拌嘴的过程中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冲突的焦点就开始转移到做题时能不能听音乐的问题上。在家长看来,做题时听音乐绝对是不专心的表现,想听音乐就干脆停下来好好听,可是开始做题就要排除其他干扰。而在孩子看来,自己都已经主动在做题了,听听歌调节一下心情很正常,边做题边听歌也是自己按照父母的要求在节省时间高效学习的表现,这种小事父母随意干预,实在是管得太宽了,根本就是在找茬吵架。孩子和父母在对彼此的抱怨中,意外地遭遇了冲突的爆发时刻。
那是一个周五晚上,父母本意想要缓和调节一下全家的心情,就提出要外出吃饭。孩子本来也挺开心,就专门上网看点评,选了一家口碑不错的餐厅想要去尝尝鲜。但由于餐厅位于繁华的市中心,结果开车过去的路上就一直堵车,到了餐厅又要排号等座,好不容易坐上桌,偏巧那家餐厅上菜也不快。几件事赶在一块,5点多开车出门,等到吃上菜的时候,已经快9点了。这时全家的心情就已经不太好了,言语中对于选择这家餐厅就开始有一些抱怨,家长怪孩子选的餐厅不靠谱,孩子怪家长选的日子不合适。一顿晚饭花了不少钱,却吃了顿堵心。偏偏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因为在市中心的缘故,竟然在10点半的晚上还会堵车。一家人闷在车里,心情很差。孩子从出门开始,在车上和餐厅一直在用手机,这时候没电了就要用车里的充电线。父母对他一直用手机心里有气,就不给他拿。于是孩子就从后座探身到前面翻找。可是这个动作让开车的父亲一分神,咣,和前面的车追尾了。因两辆车都在堵车车流中龟速前进,碰撞不严重,也没人受伤,可是这件事让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情绪阀门都彻底打开了,直接开始大吵。父母责怪孩子一晚上玩手机,做什么都不专心,还干扰别人,这次是造成交通事故,以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祸端。孩子责怪父母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双标虚伪,明明是父母选的日子、父母找茬不给充电线,父母在前座开车,却什么责任都要往自己身上推。一家人从车上吵到车下,把对方司机都看懵了。孩子这边情绪激动,直接说我不坐你们的车了,自己转身直接走了,黑夜冷风,走了2小时回家。父母这边更加生气,越发觉得孩子不负责任,也就没管他,联系保险处理事故之后,就直接回家生着闷气睡觉了。孩子手机没电,又冷又累,走回家之后发现没有钥匙,也是堵着气在楼梯门旁边坐了一夜。
这次大冲突在孩子的回忆中,就成为了父母不在意自己、不关爱自己的铁证,一直刺在心里,在后续高三一年中,时不时就会旧事重提,这成为家庭冲突的引子。当家长关心孩子成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们只看重成绩不关心我的辛苦。当家长关心孩子大学选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们只看重学校的名声不关心我的喜好。这些无谓的冲突持续地在高三各个阶段给复习乃至生涯决策带来干扰。
其实,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加深、情绪升温、冲突激化的过程。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比较关注直观的行动,但是却很容易忽略隐藏在内心中的底层想法、信念。其实信念对我们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远比我们做什么更重要。
高三即将开始的夏天,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最容易出现信念差异的时段。比如案例中父母对时间的高度在意,其实背后驱动的信念就是高三马上就要开始,时间很宝贵,无论过去成绩如何,在高三都需要更加努力拼搏,甚至因为过去成绩好,所以会期待去冲击更好的大学或专业。但是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基本的想法就是高三马上就要开始,要抓住自由时光的尾巴给自己保留一点愉快的记忆。双方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沟通的时候只关注表象,急于对彼此进行评价,忽略了对彼此基本想法的清晰表达与交流,甚至简单武断地形成了错误的信念。父母从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孩子自满懈怠,躺在过去成绩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而孩子则越来越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当做“撒气桶”,肤浅地看重成绩、名声、金钱等外在而不是真心关爱自己。这些彼此对立的信念会愈发增加双方的沟通障碍,破坏家庭的和谐关系。
从这个案例中反思,希望各位家长认真阅读本部分的两个关键问题,了解高三学习的心理状态发展“地图”,增强同理心,避免误判,防止在家庭中无谓地冲突内耗、干扰孩子后续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