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广府美食 唱响上海

1843 年,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以后,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迅速取代广州成为远东国际贸易中心。商机灵敏的广东人,随即蜂拥而至,一方面填补大量买办(国际贸易专才)的空缺,一方面从事广泛的工贸活动。居沪粤人,短时间内就猛增至十数万乃至数十万,配套的粤菜馆也在当年粤人的聚居地——虹口一带成行成市地开办起来,并以其优良的品质,逐渐征服各色人等,尤其是一众文人。而文人们在至为发达的商业传媒上摇笔弄舌,“食在广州”的名声就这样不胫而走,并且渐渐臻于“表征民国”的境界。

◎西风东渐

比如徐珂在所撰传世名著《清稗类钞》及《康居笔记汇函》里,对粤菜再三致意,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吾好粤之歌曲,吾嗜粤之点心,而粤人之能轻财,能合群,能冒险,能致富,亦未尝不心悦诚服,而叹其有特性也。粤多人材,吾国之革命实赖之。”又在《粤人财力之雄》中说:“先施公司之月饼,有一枚须银币四百圆,冠生园亦有之,则百圆。惟角黍有一枚须银币五圆者。先施冠生之资本,粤人为多,购月饼、角黍者,亦大率为粤人,否则且骇怪且咨嗟。珂谓此固足以见粤人财力之雄,丰于自奉。”并因食及人:“然就在粤之粤人,未为他方所同化者觇之,其待人亦厚。生则资以财,死则葬以地,慷慨性成,非尽由势利而然。”因人及事:“且有激于人言,倾其私囊者,故凡掀天动地之事,若戊戌惟新,若辛亥革命,莫不藉粤人之力以成。吾浙之甬人,且瞠乎其后,而况于其他。”这种文字,待粤菜之厚,真是无以复加了。

特别是民国以后,作为革命的策源地和新经济文化的衍生地,岭南饮食在经济发展与革命北伐的双轮驱动下一路飙歌北上,在北京以谭家菜与本地的太史菜遥相呼应,共同开创“食在广州”时代的先河;在上海以海派粤菜赢得“国菜”的殊荣,将“食在广州”推向时代巅峰,臻于“表征民国”的饮食至高境界。在作为上海地标的南京路上,主要餐馆多为粤人所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均为粤人所开,均附设高档餐厅。民国食品工业大王冼冠生开设的冠生园餐厅,文人曹聚仁先生离开上海后还念念不忘地说:“近十多年来,上冠生园吃点心,还是上海市民的小享受呢。”而从新新公司独立出来的新都饭店,更是后来居上,力压群雄。与新都望衡对宇的新雅粤菜馆,在抗战胜利后招待的客人三分之二都是欧美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后人、著名剧作家舒湮(冒效庸)在《吃的废话》中记录道:“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掺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菜是国菜。”方此之际,新雅粤菜赢得了“国菜”的殊荣。

现在,新雅粤菜馆和最老牌的杏花楼粤菜饭馆,仍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且分店众多,即便是广州的老字号餐馆,也瞠乎其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上海饮食服务业志》中“饮食名店”一节,即有多家粤菜馆上榜:广茂香烤鸭店,1923 年在北四川路 266 号创立;新亚大酒店,1934 年在天潼路 422 号创立;杏花楼(原名杏华楼),1856 年在福州路343 号创立;羊城酒家,1941 年在万航渡路 82 号创立;珠江酒家(原名维多利亚酒店),1950 年在南京西路 1201 号创立;大同酒家,1937 年在淮海中路 725 号创立;美心酒家,1920 年在陕西南路 314 号创立,几乎都是百年老号啊!上榜的粤菜名师也不少:李金海(1876—1947 年),广东番禺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入福州路杏花楼厨房间当学徒,后成为该店厨房的当家名师,并在 1927 年接手杏花楼将其带入黄金时代;冼冠生(1887—1952 年),名炳成,字冠生,1915 年创办冠生园并将其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食品企业集团;何喜惠,1908 生,美心酒家名厨;余洪,1896 年生,大三元酒家著名广帮砧礅师;宋泰来,1904 生,大三元酒家著名广式糕点师;至于 1906 年生于顺德的锦江饭店国宴主厨萧良初,志书将其写成川帮大师,实为大误!

此外,上海的粤菜馆还具有特别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品位。施晓燕《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年版)说,民国时期,上海粤菜最为发达,报刊上关于上海饮食的专门文章,数粤菜的篇幅最多。文化人既多写之,当然更多食之,鲁迅先生就常在粤菜馆请客或去赴宴,常去的几家有东亚、大东、新雅、冠生园、杏花楼、味雅等粤菜馆。特别是新雅粤菜馆,曹聚仁先生说:“文化界熟的朋友,在那儿孵大的颇有其人。傅彦长君,他几乎风雨无阻,以新雅为家。”《时事新报》副刊主笔林微音不仅孵在新雅,更喜欢约聚新雅,被誉为开了“上海滩文人相约新雅的先河”;约不到人时,他也会上新雅,枯坐着想:“叶灵风、刘呐鸥、高明、杜衡、施蜇存、穆时英、韩侍珩等有的时候简直好久不来,有的时候就好几个人一起来。”新雅为摄影泰斗郎静山辟有专门的“静山茶座”,成为上海滩的顶级摄影沙龙。而最有意味的,当属爱的相约:巴金与萧珊的初次相见是在新雅;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初次订交,也是新雅;戴望舒与穆时英胞妹穆丽娟的初坠爱河,还是新雅…… GwDMDJiy73/SETQY+bOENSqav7ToSse9WX77upLtAU6tdotBtS3Y4sp0VIT/sB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