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社灵四位一体全人护理简称全人护理,它将护理对象看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以人为本,同时考虑护理他们的“身、心、社、灵”四方面的需要。在此,强调“以人为本”和“身、心、社、灵”需求两个观念的含义。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person-centered care,PCC),既注重照顾的全面性,又强调“个人化”的照顾,是个别化而全面的关怀。个别化,需评估每个人的家庭,每个人本身的人格特性、家族特性,还有整个家庭的背景。全面的关怀,要求我们照护护理对象时,同时考虑护理对象“身、心、社、灵”四方面的需求。“以人为本”还强调尊重人,对护理对象适当赋权。
2.“身、心、社、灵”四方面的需求
面对护理对象“身、心、社、灵”四方面的需求,科尔在1992年提出了任务型理论,即面临生命的挑战,我们有“身、心、社、灵”四个层面的基本任务:
(1)身体层面,满足身体上的需要,尽量减少身体不适。
(2)心理层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心理安全感、心理自主性和丰富性。
(3)社会层面,保持并加强人际关系,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4)灵性层面,发掘生命的意义,将其升华,加强生命的关联性,寻找希望,而希望仅仅是指“还有什么能做的”。
全人护理理念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评估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找到护理的重点。
1.心理行为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同时面临着身体功能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转变,身体和心理都遭受着不同的压力。适应良好的老年人表现为悠闲自得,积极应对挑战,正确理解客观现实,并对生死有正确且理智的看法;有的老年人不能适应和承受,则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2.老年人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表现,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可分为三大种:第一种是“装甲型”,对因衰老而产生的一切恐惧、苦恼、失意及焦虑,用强烈的防御心理来应对;第二种是“愤怒型”,对他人和社会有较强的敌意和攻击性,对周围人或事物缺乏兴趣,自我闭塞,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因于他人和环境;第三种是“自恨型”,有厌世情绪,对各种事务持悲观态度,表现为自我谴责,孤独孑然,有自杀自伤的危险。
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是照护老年人的关键所在。
3.ABC行为问题分析模式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广州的部分养老机构使用全人护理理念,构建了ABC行为问题分析模式(表1-1)。
表1-1 ABC行为问题分析
资料来源: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从心出发:老年痴呆症全人照顾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ABC行为问题分析模式将护理对象的心理行为问题分成三部分,即前因(antecedent,A)、行为(behavior,B)及结果(consequence,C)。在对前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时,全人护理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制定干预措施的依据,并且可以用来评价护理的效果。
4.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观察
将全人护理理念和ABC行为问题分析模式结合在一起,护理对象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观察:
(1)前因:指行为出现前的各种因素,包括身体功能及智能方面、心理方面、社交方面、灵性方面。
(2)行为:指行为的描述,行为问题的本身,描述行为问题出现的4个“W”,即问题行为是什么(What)、行为发生的时间(When)、行为发生的地点(Where)、涉及或影响到谁(Who)。
(3)结果:行为导致的结果,指行为出现后影响的人和物、处理的方法和当事人的反应。
5.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
根据全人护理理念,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在对分析观察出来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化”干预措施后,让护理对象同时达到“身、心、社、灵”四方面的平衡。具体而言,即达到以下目标:①身体上,发挥剩余能力,减缓退化,获得适当的感官刺激,减少身体上的不适;②心理上,减少情绪问题,提升自信,增加成就感并提升愉悦感;③社交上,生活规律化,增强沟通能力,加强与外界的连接,获得正面的社交联系;④灵性上,建立有意义及有品质的生活,与信仰、希望或其他重要事物联系,感受生命的意义。
(周祥福 陈雪莲)
[1]黄人健,王红丽,刘苏君,等.护理定义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40-541.
[2]贺国丽.当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9):141-142.
[3]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从心出发:老年痴呆症全人照顾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MORGAN S,YODER L H.A concept analysis of person-centered care[J].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2012,3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