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是全世界种类最多的单子叶植物,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也见于温带、高寒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现全球约有兰科植物5亚科800多属27 500多种。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丰富,约有194属1 388种,其中491种为我国特有。
兰科植物天生丽质,又颇具神秘色彩,观赏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兰花用途广泛,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种类之一。除观赏外,兰花还可以食用、药用、茶饮或用作香料等,如香荚兰是高级天然香料,可用于高档化妆品、饼干、冰淇淋等的制作,有“香料皇后”之称。天麻、白及、金线莲、铁皮石斛等是珍贵的中药材。由于被过度开采和栖息地的破坏,兰科植物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的保护范围,被禁止交易,尤其2019年11月26日起生效的CITES,更是将兜兰属和美洲兜兰属所有种类全部列入了附录Ⅰ,这是兰科植物中全部被列入CITES附录Ⅰ的仅有的两个属,由此可见其珍稀程度。
我国习惯上将兰花分为国兰与洋兰两大类。洋兰通常是指原产热带地区,花朵较大、花色鲜艳的附生兰,包括蝴蝶兰、卡特兰、石斛兰、兜兰、文心兰、万代兰等;国兰通常是指原产我国的兰属中具幽香的中小花型的地生兰,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从最早的墨兰、建兰、春兰、蕙兰、寒兰,发展到春剑、莲瓣兰、豆瓣兰、送春等,每个种和变种又包括许多不同的品种,记录在册的栽培品种已有2 000多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创建于1929年,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早进行兰科植物收集保存的研究机构之一。据记载,早在1934年就引种一批兰科植物并进行迁地保护,到1959年,收集兰科植物48种。1959—1964年间,朱德委员长曾多次视察华南植物园,并数次赠予植物园建兰‘铁骨素’等名贵兰花品种和兰花谱册。1985年,华南植物园建成了集兰科植物展览荫棚、展览温室、室外展示区、繁殖荫棚、繁殖温室、工作室为一体的兰科植物专类园,收集兰科植物共300多种;2002年以后,更是加大了兰科植物的收集力度,目前已收集兰科植物原生种500多个,杂交种700多个,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迁地保护、遗传育种、种苗繁殖、高效栽培、自然回归、推广应用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植物科学画是以科学用途来描绘植物的画作,与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植物科学画既要精细、准确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做到科学与艺术之美完美兼容。目前,我国专职绘制植物科学画的画师越来越少。本书收录了兰科植物科学画100幅,是老一辈绘图师余峰、邓盈丰、余汉平、黄少容、邓晶发、余志满的力作,其中包括了兰科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种类。值得欣慰的是,本书还收集到了华南植物园青年绘图师刘运笑绘制的由华南植物园自主育成的新品种‘文菲’兜兰,该品种获得2021年“中国第十届花卉博览会”的金奖。
本书得到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7A070713021)的资助,在此致谢。
2021年8月8日于华南植物园
国兰花色、花香、花形、叶形和植株形态俱佳,深得我国人民的喜爱。经考证,国兰的栽培与观赏可追寻到唐末五代,兴起于宋元时期。明清两代,国兰的栽培艺术进入了昌盛时期。国兰的栽培发源于中国,而后传入日本和朝鲜。目前已知最早的兰花栽培古籍是南宋末年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国兰精湛的栽培技艺是我国园艺的重要部分。国兰不仅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兰文化”。“兰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国兰被历代文人雅士反复咏颂,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并且将君子比德于兰,称之为“王者之香”。
国兰的鉴赏注重“色、香、韵、姿”,即颜色素雅、花香清幽、身姿优美、叶片飘逸等。国兰的欣赏是含蓄的,追求意境及花之外的神韵。国兰香气纯正为上品。瓣型以端庄、圆润和饱满为佳品,其中以梅瓣、荷瓣、水仙瓣最受推崇。花色主要有素瓣和复色瓣两种,传统上绿色为最佳。叶型和叶艺也是国兰鉴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