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胎盘的钙供给突然中断,在生后24~48h内,常出现生理性血钙降低的情况,然后逐渐升高,生后2周左右达成人水平。
人体内的钙99%存在于骨骼,1%存在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钙50%为游离钙,40%与白蛋白结合,10%与阴离子结合。游离钙与总钙并非线性相关,白蛋白每降低1g/dL,总钙降低0.2mmol/L。总钙浓度及钙的代谢受1,25-(OH) 2 D 3 、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降钙素的调节。1,25-(OH) 2 D 3 增加钙、磷在肠道的吸收,促进肾脏重吸收磷;PTH可增加肾脏的排磷,降低钙、镁的排出,促进1,25-(OH) 2 D 3 的合成,间接升高血钙。降钙素通过抑制骨骼重吸收钙、增加尿钙的排出而降低血清钙。
血清钙<1.8mmol/L(7.0mg/dL)或离子钙<1.0mmol/L(4.0mg/dL)诊断为新生儿低钙血症(hypocalcemia)。
1.早发性低钙血症 发生于生后72h内,常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新生儿窒息、感染、MAS、NRDS等可导致组织缺氧的疾病。健康足月新生儿生后24~48h血清钙生理性降低。新生儿生后早期血中降钙素水平较高、维生素D代谢异常及高血磷等均与早期低钙血症有关。
2.晚发性低钙血症 通常在出生7天后出现,当出现症状性低血钙难以纠正、生后72h后持续存在的低血钙情况时,应积极寻找病因。
(1)维生素D缺乏 母亲摄入维生素D不足;吸收不良;肾功能不全或肝胆疾病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血钙降低。
(2)游离钙降低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pH增高时,可导致血游离钙降低。
(3)尿丢失钙过多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酸中毒、高磷血症时,可伴有尿钙丢失增多。
(4)人工喂养新生儿,磷摄入增加、肾小管排磷功能不成熟导致血磷增高、血钙降低。
(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由于PTH分泌过少和/或效应不足可导致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主要原因有:①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自身免疫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病(autoimmunepolyglandular syndrome type 1,APS-1)、DiGeorge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耳聋-肾发育不良综合征、1型和2型Kenny-Caffey综合征等;②镁参与调节PTH的分泌,高镁血症和严重的低镁血症均抑制PTH的分泌和作用,呈现低PTH水平和低钙血症;③颈前手术:甲状腺、甲状旁腺等手术均可导致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新生儿期少见。
急性低钙血症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激惹、震颤、易惊、惊厥、伸肌张力增高、喉痉挛等。慢性低钙血症可有佝偻病表现,如骨钙化不良、骨骼畸形、自发性骨折等。
血清钙<1.8mmol/L(7.0mg/dL)或离子钙<1.0mmol/L(4.0mg/dL)可诊断。因游离钙是钙唯一的生物活性形式,因此诊断价值更大,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早发性低血钙。对于1周后的低钙血症,需完善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PTH、1,25-(OH)D 3 等检查,积极寻找病因。
心电图可见Q-T间期延长(足月儿>0.19s,早产儿>0.20s)。
1.对于具有早发性低钙血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血离子钙(12h、24h、48h),推荐维持离子钙水平在1~1.4mmol/L(体重<1 500g)或1.2~1.5mmol/L(体重>1 500g),以预防低钙血症。
2.对于发生惊厥、呼吸暂停等低钙危象时,立即予10%葡萄糖酸钙l~2mL/kg,以5%葡萄糖稀释一倍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若临床无效,可10min后重复用药1次。若惊厥仍未缓解,可给予镇静剂止惊,同时监测血镁水平。脐静脉推注钙若导管置于门静脉分支,可致肝坏死,脐动脉推注钙可导致动脉痉挛、肠坏死可能,故一般不用。外周静脉推注钙若发生外渗至皮下组织可引起严重坏死、皮下钙化可能,且快速静脉注射钙剂可导致血清钙突然升高,致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因此静脉推注仅限于低钙危象,同时密切监测心率。惊厥控制后需静脉持续补钙40~50mg/(kg·d),能耐受口服者可将10%葡萄糖酸钙分4~6次口服。
3.晚发性低钙血症需长期治疗。应持续补充元素钙40~50mg/(kg·d),2~4周后根据血钙和血磷水平逐渐停用。早产儿长期胃肠外营养时应每天补充10%葡萄糖酸钙5~8mL/(kg·d),胃肠内营养患儿提倡母乳喂养或用钙磷比例适当的配方奶。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U/d。
4.甲状旁腺功能不全者需长期口服补钙,并同时给予维生素D 1 000~2 500U/d或二氢速甾醇0.05~0.1mg/d,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及时调整剂量。
血清钙>2.75mmol/L(11mg/dL)或离子钙>l.45mmol/L(6mg/dL)诊断为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血清钙>4 mmol/L(16mg/dL)或离子钙>l.8 mmol/L为严重高钙血症。高钙血症并不常见,但长期高钙可致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等后果,严重高钙血症可危及生命,需立即药物治疗。
1.钙摄入或吸收增多
2.磷摄入相对不足 主要见于长期胃肠外营养中磷摄入不足,磷缺乏时钙不易向骨沉着,导致血清钙增高。
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原发性 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肿瘤。
(2)继发性 母亲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新生儿;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酸中毒。
4.维生素D摄入过多 见于母孕期或新生儿维生素D摄入过多,因维生素D大量储存在脂肪,其毒性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遗传性疾病 如家族性低尿钙性高钙血症,又称良性高钙血症,由3q2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Williams综合征,患儿有特殊面容,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高血钙、主动脉狭窄或其他心脏畸形。如低磷酸酯酶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骨发育不良,可致严重骨矿物质丢失甚至骨折。
6.皮下脂肪坏死 见于窒息或创伤后,可引起高钙血症。
1.神经肌肉症状 高血钙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状态改变,肌张力降低。
2.胃肠症状 喂养困难、呕吐、便秘,体重不增等。
3.心血管系统 高血钙可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
4.泌尿系统 高血钙可引起肾小管功能损害,引起多尿,严重者可致肾实质钙化、血尿、肾结石,严重者发展为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
5.高血钙危象 常发生在血钙急剧升高的患儿,除上述各系统症状加重外,还可出现脱水、发热、惊厥、昏睡或昏迷、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1.轻度高钙血症 停止钙和维生素D摄入、减少日照。
2.重度高钙血症或高钙危象 可进行如下处理:①促进尿钙排出:心功能正常情况下,予生理盐水10~20mL/kg,15~30min输注。予呋塞米lmg/kg促进尿钙排出,每天1~2次,同时密切监测血电解质,以防电解质紊乱。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钙,不宜使用。②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钙吸收:氨羟二磷酸钠0.4~0.5mg/kg静脉推注,不宜用于血磷正常或增高的新生儿;降钙素4~8U/kg,皮下注射,6h 1次,可暂时降低血钙。
(陈 诚 冯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