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正常新生儿血清钾维持在3.5~5.5mmol/L,血清钾浓度<3.5mmol/L时诊断为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5.5mmol/L时诊断为高钾血症(hyperkalemia)。体内98%的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液,对于维持细胞内容量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钾离子含量仅占体内总钾含量的2%,但对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及肌肉正常收缩非常重要。

一、体内钾平衡的调节

血钾浓度主要通过细胞内、外钾的分布和肾脏这两方面进行调节。

(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平衡

主要通过细胞膜的Na-K-ATP酶(即Na + -K + 泵)调节,当血钾浓度升高时,K + 通过Na + -K + 泵转移入细胞内液,H + 反向自细胞内液转移到细胞外液,导致细胞外H + 浓度升高,故高钾血症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反之,血钾降低时常伴有代谢性碱中毒。一般血钾水平变化0.6mmol/L,血pH向相反方向变化0.1。

(二)肾脏调节

尿钾排出的量并不总与钾的肾小球滤过率一致,其受以下因素影响。

1.血钾水平 血钾增高时,尿钾排出相应增加。

2.醛固酮 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当血容量减少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分泌增加,尿钾增多,同时血钾升高可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使尿钾排出增多。

3.酸碱平衡 酸中毒时,尿H + 增高,通过肾集合管的K + -H + -ATP酶与K + 交换,使尿钾减少,血钾升高,反之碱中毒时,血钾降低。血钾水平也影响酸碱平衡,高血钾时集合管排钾增多,排H + 减少,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反之低血钾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此,酸碱平衡紊乱时,可通过细胞内外钾离子和肾脏两方面影响血钾水平。

二、低钾血症

(一)病因

1.钾的摄入不足 主要见于长期肠外营养的患儿。

2.胃肠道丢失过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呕吐、腹泻、胃肠引流液丢失以及肠造瘘术后,肠梗阻。呕吐除直接丢失胃液中的钾之外,同时由于胃液(酸性物质)的丢失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及血容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二者均导致肾脏排钾增多。

3.肾脏丢失过多

(1)多尿 利尿剂的使用、渗透性利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利尿期。

(2)代谢性碱中毒 碱中毒时,体内H + 降低,肾小管重吸收H + 增多,K + 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钾丢失增多。

(3)肾小管功能障碍 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

(4)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如Cushing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4.皮肤丢失 出汗过多可导致低钾,在新生儿少见。

5.钾向细胞内转移

(1)代谢性碱中毒时,除了肾小管丢失钾之外,细胞内液的H + 与细胞外液的K + 交换,使细胞外液的K + 进入细胞内,导致低钾。

(2)钾在体内分布异常 如在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由于钾由细胞外液迅速地移入细胞内而产生低钾血症。

(二)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 低血钾使细胞正常除极化受到影响,从而使神经传导性和肌肉收缩发生障碍,可累及全身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1)骨骼肌 轻症表现为四肢无力,腱反射减弱;重症可引起肢体瘫痪,腱反射、腹壁反射消失,甚至呼吸肌麻痹从而危及生命。

(2)心肌 由于低血钾时心肌复极化异常,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QT-间期延长。

(3)平滑肌 肠道平滑肌麻痹可引起腹胀、动力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膀胱平滑肌麻痹可引起尿潴留。

2.肾损害 长期低血钾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空泡性改变,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病理上与慢性肾盂肾炎很难区分。肾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发生障碍。此外,慢性低血钾可影响蛋白质的代谢,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三)治疗

主要是消除低血钾的原发病因,减少肾脏和消化道的钾丢失;同时补钾治疗。轻度低钾可口服10%氯化钾溶液,口服钾安全、方便,在患儿口服困难或严重低钾时予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0.3%。正常新生儿钾的生理需要量为1~2mmol/(kg·d),低钾时一般每天可给钾3~5mmol/kg,严重低钾血症每天可给6mmol/kg。短时快速地补钾可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因此补钾不宜过快,且见尿后再补钾。

三、高钾血症

(一)病因

1.钾摄入过多 若新生儿肾功能及尿量正常,即使补充钾过多一般也不会引起症状性高钾血症;由于库存血液中钾浓度高,故输血可导致高血钾。

2.肾脏排钾减少 是临床上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

(1)各种原因导致的少尿或无尿,如肾衰竭、有效血容量不足(休克、严重脱水)等情况。

(2)醛固酮水平降低。

(3)肾小管疾病。

(4)长时间使用保钾利尿剂。

3.钾向细胞外液转移

(1)组织细胞损伤 如缺氧、组织损伤、溶血、内脏器官出血、严重感染等情况时。

(2)阴离子间隙(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见于HCO 3 - 丢失所致,HCO 3 - 丢失使H + 进入细胞内,K + 被交换出细胞外致血钾升高。

(3)胰岛素不足 胰岛素能直接刺激Na + -K + -ATP酶,促进K + 向细胞内转移,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K + 向细胞内转移减少,导致血钾升高。

4.非少尿性高钾血症 主要见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数天内,由于Na + -K + -ATP酶活性低而使K + 向细胞内液转移减少,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低,不显性失水多等原因,均可导致暂时性高钾血症。

(二)临床表现

血钾>6mmol/L时常出现临床症状,当>7mmol/L,常出现肌无力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1.神经、肌肉、平滑肌症状 肌张力降低、肌无力、腹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心脏症状 急性高血钾常诱发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心电图早期可见T波高尖、变窄,ST段降低,QRS增宽,PR及Q-T间期延长,后期可见P波低平、增宽。

(三)治疗

1.限制钾的摄入 首先停用所有的含钾补液及口服补钾。需输血的患儿可用洗涤红细胞。

2.对抗心脏毒性

(1)钙剂 钙离子可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迅速改善心肌除极过程,从而稳定心脏传导系统。常用10%葡萄糖酸钙1~2mL/kg,在0.5~1h内缓慢静脉注射,同时密切监测心电图,一旦出现心动过缓,立即停止注射。若高钾导致的心律失常无改善,5min后可重复使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于难治性心律失常,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使钾向细胞内转移

(1)胰岛素 胰岛素能直接刺激Na + -K + -ATP酶,促进K + 向细胞内转移。常用10%葡萄糖5~10mL/kg,加胰岛素0.15~0.3U/kg,静脉滴注2h以上,同时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碳酸氢钠 碱化细胞外液可使细胞内H + 与细胞外液K + 交换,使K + 向细胞内转移。常用1.4%碳酸氢钠1~2mmol/kg静脉滴注。

4.减少细胞内钾外流 停用能引起溶血的药物,积极纠正缺氧、控制感染。

5.促进钾的排泄

(1)若患儿存在脱水、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可先输注含钠液扩充血容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

(2)呋塞米有排钾作用,可使用1~2mg/kg静脉推注,但对于醛固酮减少所引起的高钾血症无效。

(3)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使用透析。

(陈 诚 冯 婧) A0eErYaYVgxwZ0memDVESZBcylSTlW0K9pyf8QESebP9olJYoQhq74LI62psfD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