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即用合适的给氧方式纠正机体因各种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辅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和缺氧的重要对症措施,其目的是以适当的方式给患儿输送氧气,提高P A O 2 ,改善肺泡气体交换和氧运输过程,从而提高PaO 2 ,纠正缺氧,防止缺氧对机体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同时应注意避免发生氧的不良反应或氧中毒。正确诊断缺氧和掌握氧疗的指征,是正确应用氧疗的前提。
缺氧是一急症,严重时威胁患儿生命,在全面检查明确病因之前即需紧急处理,因此,临床医师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缺氧是非常重要的。可根据缺氧的症状、体征和血气分析进行判断。
1.呼吸窘迫表现
(1)呼吸急促 足月新生儿安静时呼吸持续>60次/min,早产儿安静时呼吸持续>80~100次/min,是患儿氧供不足时最早的增加通气及摄氧的代偿方式。
(2)吸气三凹征 在增加呼吸频率仍不足以代偿氧的供需矛盾时,膈肌和辅助呼吸肌即加强做功,增加吸气力度和深度以增加潮气量,出现吸气时胸骨上、下及肋间隙凹陷。
(3)鼻翼扇动、鼻孔扩张 新生儿呼吸气流主要经过鼻道,呼吸费力时出现鼻孔扩张和鼻翼扇动。除鼻后孔闭锁、鼻塞等特殊情况外,张口呼吸罕见。
(4)呼气呻吟 是呼气相后期声门关闭气流冲击声带的声音。呼气相后期声门关闭是肺泡萎陷性疾病时的一种代偿方式,有利于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进一步萎陷。
2.呼吸衰竭表现
(1)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持续>60次/min,伴明显的三凹征和呼气呻吟,危重病例呼吸反而减慢(<30次/min),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
(2)青紫或发绀 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 2 )<80%时可出现发绀;而严重贫血时,虽PaO 2 已达8kPa(60mmHg)以下,由于还原血红蛋白未到5g/dL,发绀可不明显。需除外周围性及其他原因的发绀。
(3)神志改变 精神萎靡,反应差,肌张力低下。
(4)循环改变 肢端凉,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100次/min。
临床诊断呼吸衰竭时,(1)、(2)项必备,(3)、(4)项做参考。
3.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确诊有无低氧血症和缺氧的金标准,对鉴别病因、分析产生缺氧的机制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正常新生儿在海平面吸入空气时的PaO 2 为10.7~13.3kPa(80~100mmHg),<10.7kPa(80mmHg)为低氧血症;<6.67kPa(50mmHg)为缺氧,称Ⅰ型呼吸衰竭,提示换气功能障碍。如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升高>6.67kPa(50mmHg),称Ⅱ型呼吸衰竭,提示通气功能障碍。
凡低氧血症及有组织缺氧者,均为氧疗的指征。但由于机体具有一定的代偿适应能力,氧疗在临床上仅用于缺氧较显著及有临床症状者。
1.临床指征
(1)发绀 新生儿出现发绀时缺氧已较严重,其PaO 2 约相当于7.33kPa(40mmHg)或SaO 2 <85%,是氧疗的明确指征。在分析新生儿发绀时,需注意以下因素所造成的影响:①血红蛋白(Hb)浓度:在Hb为200g/L,SaO 2 降至85%时出现发绀;而在Hb为90g/L时,SaO 2 需降到67%时才出现发绀;在严重贫血时,虽PaO 2 <7.33kPa,由于还原血红蛋白未到50g/L,发绀仍可不明显;若Hb浓度过高,如红细胞增多症,即使PaO 2 正常,皮肤亦可以出现发绀。②异常血红蛋白:在成人,Hb主要为HbA,PaO 2 降至42~53mmHg时出现发绀;而在胎儿,因含有较多的HbF,PaO 2 则需降至32~34mmHg时才出现发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对发绀的观察有一定的影响,若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和发生氰化物中毒,即使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发绀也可以不明显。③哭闹。④发绀部位:周围性发绀多见于四肢和口周(早期表现),中心性发绀则见于口唇和口腔黏膜;排除因局部和末梢循环欠佳所致的发绀。⑤其他如检查者的感觉差异、光线强度及患儿皮肤颜色(如种族差异、重度黄疸时)等均可影响对发绀程度的观察。
(2)呼吸异常 包括呼吸急促或过慢,呼吸费力、吸气三凹征、鼻翼扇动、呼气呻吟等呼吸窘迫表现,频繁呼吸暂停等。
(3)心血管功能不全及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 可造成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障碍,影响氧的运输能力,导致组织缺氧,故应及早氧疗。
(4)严重贫血 贫血时血氧含量减低,可引起组织缺氧,因此对严重贫血患儿应给予氧疗。
(5)高热 高热时氧消耗量增加,有低氧表现时应给予氧疗。
(6)意识障碍 急性缺氧可引起患儿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意识状态,对意识障碍伴有低氧血症患儿应予氧疗。
(7)心率过快 缺氧早期可表现为心率加快,但非特异表现,对同时存在低氧血症患儿应给予氧疗。
(8)有胎儿宫内窘迫或宫内窘迫趋势时,可考虑给予孕妇吸氧,可能对母儿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血气指标 在吸入空气时,PaO 2 <50mmHg或SaO 2 或经皮氧饱和度(SpO 2 )<85%者应给予氧疗。
目标维持PaO 2 为50~80mmHg,或SaO 2 (或SpO 2 )为90%~94%。正常出生1h内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其PaO 2 为50~60mmHg,24h后>70mmHg。一般来说,PaO 2 为50~80mmHg足以维持机体代谢需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PaO 2 维持在40~50mmHg也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新生儿体内氧储备量少,缺氧仅数分钟即可耗竭。缺氧下器官的存活时间短暂,完全缺氧后脑组织约10s,心脏、肝脏、肾脏约5min将失去功能,缺氧时间更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应强调一旦发现缺氧表现,应及时给予氧疗,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
氧疗的方法很多,不同方法各有利弊,在氧疗方式选择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创到有创,及时监测和调整,以能尽快达到改善缺氧为目的。在给氧前必须明确有无呼吸道梗阻,研究认为减轻呼吸道梗阻的辅助措施能使氧疗效果更好,特别是在疾病早期。
鼻导管法为最常用的低流量给氧法(高流量氧气亦可通过鼻导管方式输送,关于高流量鼻导管给氧将在第三章第二节“无创正压通气”中阐述),氧流量一般为0.5~1L/min,不要超过3L/min,包括单鼻导管、双鼻导管、鼻前庭及双鼻孔外置开孔式导管给氧法(图3-1),适用于轻度低氧血症患儿;对气管切开的患儿,可进行气管内套管给氧。先清洗鼻腔再放置导管,鼻导管氧浓度估计为: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但这种计算是粗略的,易受患儿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影响,患儿哭闹、张口可减少氧的吸入;有研究认为双鼻导管法吸入氧浓度过高,但其所应用的氧浓度分析仪测定探头置于鼻前庭,与吸入的氧气接触过早,测定结果并不令人信服。鼻导管吸氧简单、方便,缺点是吸入氧浓度较低,难以充分温湿化,氧流量过大易刺激鼻咽部,造成患儿不适。若长期使用,鼻孔可能变干且易出血。
1.鼻导管浅置法 将导管由一侧鼻孔送至鼻前庭。氧流量:婴幼儿为1~2L/min,新生儿为0.3~0.5L/min。FiO 2 为25%~30%。
2.鼻导管深置法 将导管插入鼻咽腔中,可以保障FiO 2 >30%。与鼻前庭吸氧比较,没有明显优势,且刺激性大,分泌物多,管口容易堵塞,部分小儿有时不能耐受。
3.改良鼻导管法 将内径0.4cm乳胶管结扎一端,在距末端2cm处剪一长形缺口,将此管横置并固定于鼻孔下方,令缺口部位对准鼻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鼻上,氧流量多用2~4L/min。此法方便、舒适,疗效亦佳。现已有更舒适的鼻导管,可经一侧鼻孔或双鼻孔鼻导管给氧(图3-1)。
4.对气管切开患儿,在进行气管内套管给氧时,氧导管深置法(6cm)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氧导管浅置法(2cm),现多主张气管内吸氧导管插入6cm。
A
B
图3-1 鼻导管给氧法
A.经双侧鼻孔鼻导管给氧;B.经一侧鼻孔鼻导管给氧。
通常采用双侧鼻塞(常用硅胶制成)置于患儿两侧鼻前庭,深约1cm,用松紧带固定,适用于中度缺氧和需要较长时间吸氧的患儿,吸入氧浓度可调节。此法易固定,可确保供氧,在鼻塞密闭状态良好的情况下,FiO 2 可达80%~90%。使用鼻塞法给氧时,应注意鼻塞不能与皮肤黏膜接触压迫太紧,一般每3h检查一次,以免引起组织损伤及坏死。
包括简易面罩、带贮氧囊面罩和Venturi面罩吸氧法,适用于中、重度缺氧。面罩输氧很少在产房复苏以外的情境中使用。但有时会用面罩输送自由流量的氧气,作为NICU中低氧饱和度期间或气管插管前的临时措施。面罩与面部的距离会影响输送的FiO 2 。如果采用面罩缓解呼吸暂停,应尽量让FiO 2 接近呼吸暂停发作前使用的水平。
1.简易面罩 由塑料制成,氧气输入孔位于面罩底部,呼出气从面罩上多个出气孔排出;大小应以能罩住口、鼻为宜,两边以带子固定于头部,可连接于湿化加温器(图3-2)。吸入氧浓度的高低可通过氧流量大小及面罩的密封程度来调节。一般用氧流量为1~2L/min,FiO 2 可达30%左右;当氧流量增至3~4L/min时,FiO 2 可达40%。适用于中度低氧血症者。其优点是简单、方便,能达到较高吸入氧浓度,满足氧疗的需要。缺点为氧气消耗量大,面罩不易很好地固定。
图3-2 简易面罩给氧
2.带贮氧囊面罩 于面罩下端部位加一贮氧袋,与输氧导管相连,可提供高体积分数的氧气吸入。应用时要求氧流量4~8L/min,保持氧袋呈持续半充满状态。此类面罩又分为两类:①部分重吸收面罩:无活瓣,贮氧袋与输氧导管相连,氧气输入时,部分进入贮氧囊,另一部分进入面罩内。患儿吸气时吸入罩内及囊内气体,呼气时1/3气体进入贮氧囊,2/3通过侧孔及面罩周围缝隙排出。当增加氧流量时FiO 2 可达到60%左右。②非重吸收面罩:贮氧袋与面罩间及面罩两侧均有薄橡胶片制成的单向活瓣,吸气时贮氧袋与面罩间活瓣开放,面罩两侧呼气活瓣关闭,而呼气时贮氧袋与面罩间活瓣关闭,面罩两侧呼气活瓣开放(图3-3)。如面罩与面部放置紧密时FiO 2 可达到90%~100%。
A
B
图3-3 带贮氧囊面罩
A.部分重吸收面罩;B.非重吸收面罩。
3.Venturi面罩 基本原理为在面罩下端装有一开孔的氧射流装置,利用氧射流产生的负压自开口侧孔带入一定量空气的面罩,用时调节不同氧流量可达到定量的FiO 2 ,当氧流量为4~6L/min时FiO 2 可达到24%~28%;氧流量为8~10L/min时FiO 2 可达35%~40%;氧流量为10~12L/min时FiO 2 可达50%左右。由于高气流速,CO 2 不易滞留。可用于中度以上缺氧患儿(图3-4)。注意要确保氧流量与Venturi装置标记一致,才能保证FiO 2 准确;不应使用湿化瓶。由于流量太大,冷空气不断吹入易致新生儿面部降温,故不适用于早产儿。
图3-4 Venturi面罩
头罩是高透明度有机玻璃制成,将患儿头部置于头罩内吸氧。输气管由罩顶部气孔送入,通过调节氧流量和气孔开放数控制吸入氧浓度。头罩给氧法(图3-5)氧流量一般为5~8L/min,氧流量≥10~15L/min时,氧浓度可达80%~90%。氧流量过小易造成CO 2 潴留在罩内。调节氧流量和气孔开放数,可改变FiO 2 。采用流经式系统加湿氧气,以防皮肤和吸入气体干燥。对于<1 500g的早产新生儿,应将氧气加温至与保温箱相同的温度。对于体重更重的婴儿,头罩内维持室温,以防呼吸过速。该法简单、方便,头部不需固定而能自由转动。头罩内氧浓度恒定,并保证了一定的湿度,可稀释气道分泌物以利排出,较面罩法吸氧更舒适;缺点是耗氧量大,罩内温度高,发热患儿及炎热夏季不宜使用;对长时间、高浓度头罩吸氧的患儿,应考虑改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头罩会妨碍护理人员接触婴儿的面部和头部,所以通常不用于为新生儿输氧,而仅在鼻导管不耐受的情况下使用。
进行头罩给氧时,可根据患儿体重及头颈大小选择合适的头罩(大、中、小号头罩),罩与患儿头颈部有一半圆形开口;纯氧吸入下,当氧流量<3L/min时,FiO 2 均<35%,使用中、小号头罩吸氧者血气提示可有CO 2 潴留;氧流量在3~5L/min时,使用中、小号头罩吸氧者FiO 2 为35%左右,使用大号头罩者FiO 2 接近30%,使用小号头罩者可有CO 2 潴留;氧流量在5~7L/min时,使用中、小号头罩吸氧者FiO 2 为40%~50%,使用大号头罩吸氧者FiO 2 接近40%,均无CO 2 潴留;氧流量>7L/min时,FiO 2 均在50%以上,均无CO 2 潴留。提示在选择头罩吸氧及氧流量在3~5L/min时,选择大、中号头罩吸氧相对安全,对没有空氧混合器及氧浓度检测设备的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3-5 头罩给氧法
将输氧管直接放入暖箱,适用于需要暖箱保温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伺服控制保暖箱供氧可实现氧浓度稳定。一般氧流量为6~8L/min时,氧浓度为28%~32%;氧流量为5L/min时,氧浓度为26%~30%;但亦有研究表明,在氧流量为2L/min、3L/min、4L/min、5L/min、6L/min时,氧浓度分别为21%~22%、23%~24%、24%~25%、25%~27%及28%~30%。一项单中心小型试验显示,对于接受辅助供氧的早产儿,采用伺服控制保暖箱供氧与采用鼻导管供氧相比,低氧血症发作更少。
较多研究已经证实,新生儿窒息复苏时吸入100%纯氧,复苏效果并不优于吸入空气,相反,对某些指标,如存活率、神经系统状况,却有可能差于后者;初步研究表明,应用30%或60%浓度氧进行复苏可能较空气或100%氧复苏更好。因此,对足月儿,窒息复苏开始时最好选用空气复苏,而非纯氧复苏,吸入的氧气应通过空氧混合器供给,氧浓度根据经皮氧饱和度调节;若选用空气进行复苏,也需备用氧气,以便能对在90s时窒息复苏效果仍不满意者立即改用纯氧复苏。早产儿在出生时即面临高氧化应激反应的危险,比足月儿更易受高浓度氧的损伤,临床上在对早产儿进行吸氧治疗时更应该谨慎小心;对胎龄≤32周的早产儿,空气复苏较难达到目标氧合,可谨慎给予空氧混合气体,最好能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下进行,避免高氧及低氧血症;若无空氧混合气体,可首先应用空气进行复苏。
氧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当患儿缺氧的病因已消除,氧疗后病情稳定,精神状况好转,发绀消失,心率较前减慢,呼吸较前平稳,足月儿PaO 2 >80mmHg和/或SpO 2 >97%时,应及时降低FiO 2 ;早产儿PaO 2 >70mmHg和/或SpO 2 >95%时,应及时降低FiO 2 。当FiO 2 >60%时,按10%梯度递减;当FiO 2 <60%时,按5%梯度递减;当FiO 2 <30%时,按1%~2%梯度递减;当呼吸空气30min后,PaO 2 >60mmHg、PaCO 2 <50mmHg或SpO 2 持续>90%,即可考虑停止氧疗。停氧前先减少氧流量,观察病情是否平稳,再逐渐撤除。
当鼻导管、鼻塞、面罩或头罩吸氧,需FiO 2 >30%时,PaO 2 <50mmHg或SpO 2 <90%应改为无创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氧气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存在作用与副作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对临床上无发绀、无呼吸窘迫、PaO 2 或SpO 2 正常者不必吸氧。对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间断吸氧,尽量避免应用鼻管,尤其是双鼻管吸氧。
2.氧气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也应注意剂量,如FiO 2 和流量。在氧疗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检测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测定仪等。任何接受氧疗的患儿均应使用无创性监测仪持续监测SpO 2 。使用头罩给氧或暖箱给氧者不易评估吸入氧浓度,最好应用氧浓度检测仪测定,并适当调整后再进行氧疗,或使用空氧混合器进行氧疗。每小时检查FiO 2 以确保可以维持预期的FiO 2 ,记录FiO 2 增加超过10%的情况。无论选用哪一种呼吸支持技术,都应及时评估氧合状态,都应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来维持患儿PaO 2 在50~80mmHg,SpO 2 在90%~95%。
3.除在出生后复苏等紧急状态下给予100%的氧外,其余情况,包括在复苏后需要持续给氧,都应加温、加湿,并调节供氧浓度。吸入氧浓度必须以氧浓度计持续监测,或者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适当的动脉氧分压。
4.头罩吸氧时,头罩内流量过低(<5L/min)可引起罩内CO 2 重吸收。此外,头罩内湿化不能过度,一般以罩内有少量均匀轻雾状感觉即可,如罩内存在大量冷凝集水分示湿化过度,如长期吸入可导致体内水潴留、气道细胞肿胀、气道阻力增加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损失。
5.鼻导管吸氧时,旧教科书规定,将鼻导管插入深度为耳垂至鼻尖距离的2/3,但临床上常发现小儿哭闹不安。近年来,鼻咽部吸氧已逐步被鼻前庭输氧法代替;有研究对鼻前庭给氧和鼻咽部给氧进行比较,证实鼻前庭给氧完全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且能减少导管对新生儿鼻黏膜的刺激,管口不易堵塞,氧疗过程中新生儿无明显烦躁及哭闹。
6.保证有效给氧 确定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充足;连接好通气管道,保证管道无破损,管道之间无漏气;将氧疗器具固定好,松紧适宜,避免脱落;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若确定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予相应治疗。
7.氧疗时应加用温化、湿化装置,以达到湿化氧气和气道,减少对气道刺激的目的,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排出。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长期、持续吸氧易引起呼吸道黏膜干燥,但多年来,临床上除机械通气时温化和湿化氧气外,其他方式的吸氧虽有部分湿化,但未采取温化措施,患儿容易产生不适的感觉。氧疗前氧气在充分温化与湿化后,可以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提高氧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湿化液包括无菌蒸馏水、无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及0.45%氯化钠溶液等,前三者或增加气道感染机会,或引起气管黏膜细胞水肿,增加气道阻力,均不适宜作为长期氧疗的湿化液,而0.45%氯化钠溶液再浓缩后浓度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的刺激性比生理盐水小,增加气道感染的机会不高,适用于新生儿氧疗湿化。有研究认为,选用复方硼砂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或0.1%硫酸铜液作为氧疗湿化液,可降低气道感染机会,但并不适宜用于新生儿的氧疗湿化。氧疗时一般要求氧气湿化度为50%,湿化液的温度保持在(37±1)℃时可提高效果,减少并发症;机械通气吸入气体经加温湿化器处理后维持在37℃,可提供呼吸道合适的温度与湿度。
8.切实做好氧气湿化瓶及供氧管道的消毒管理工作 湿化瓶的消毒用含有效氯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用无菌蒸馏水冲净,干燥备用。建议供氧管道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既能达到灭菌效果,又能避免氯制剂残留。使用中的湿化瓶及湿化液必须每日更换,有条件者可使用一次性湿化瓶,从而减少湿化液污染,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9.注意观察并发症 氧疗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肺不张、氧中毒及呼吸道感染等,亦可因吸入氧压力过高导致肺泡破裂或气胸等,而部分氧疗方法,如鼻导管吸氧、鼻塞法给氧和面罩法吸氧等,可引起腹胀,进而引起腹压增高,降低呼吸效率,需注意鉴别和避免。
10.使患儿头部处于过伸位以保持气道通畅。需要定时进行鼻腔和口腔的吸引。当患儿通过鼻导管吸氧时,可以从鼻腔滴入几滴生理盐水以保持湿化和通畅。至少每隔8h进行口腔护理。经常更换头罩下湿的铺巾。
11.当患儿表现出呼吸困难征象时(如发绀、呼吸暂停、气促、三凹征、鼻翼扇动、血氧饱和度下降),氧管应放在患儿的鼻孔下。在保持头侧位的正中体位的同时,为患儿行鼻腔和口咽吸引。如果清理呼吸道和吸氧后患儿症状仍未改善,就要考虑做气囊面罩加压或行气管插管。
12.需要用面罩或气囊加压给氧时,应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吸气压力。对于需要长时间氧疗的患儿,经鼻导管给氧较为方便,并能在不影响氧浓度的情况下,经口喂养。要精确调节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流速,并严密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尤其在使用脉搏血氧监测仪时。对于反应较好的患儿,鼻导管容易移位,故需严密监护。同时,呼吸方式的改变可能会使经插管处吸入的空气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吸入氧的真正浓度。
13.注意体位对氧疗效果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俯卧位可能对氧合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4.在吸氧过程中要加强对患儿的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面色,有无呼吸窘迫,并记录好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值。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即可,在饱和度监测仪上设置上限(95%)报警;只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就应避免不必要的吸氧。此外,对早产儿可采用间歇给氧法。
15.重视对用氧过程中的医疗文件的及时书写与登记 记录吸氧起止时间、间歇的时间、供氧的方式、流量和浓度,以及吸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调节时间和患儿吸氧后的状况。
16.早产儿家属知情权 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属早产儿发育不成熟的特点,以及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与可能的危险性。签署知情同意书。
氧中毒在低浓度(<40%)吸氧时很少发生,主要发生于高浓度吸氧,这是因为:吸入气的氧分压高,肺泡气和动脉血的氧分压随之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差增大,氧的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得过多的氧而中毒(主要是氧自由基对生物单位膜的破坏)。一般认为,常压下吸入浓度在40%以下的氧是相对安全的;氧浓度在40%~60%有可能引起氧中毒;氧浓度在60%以上可引起较严重但非致命性的毒性反应,如此高浓度氧疗必须限制在48h内;吸入氧浓度超过90%的氧疗只限于抢救时短期使用。机体较长时间暴露在高氧下,易造成肺(肺型氧中毒)、脑(脑型氧中毒)和视网膜(眼型氧中毒)等损害。
1.呼吸抑制 发生于缺氧伴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者给予较高浓度氧疗时。这是由于高浓度氧疗消除了低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应立即降低氧浓度,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采用机械辅助呼吸。
2.氧中毒 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氧分压和氧浓度,当吸入气的氧分压过高时,因肺泡气和动脉血的氧分压随之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差增大,氧的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得过多的氧而中毒。氧中毒的类型:肺型、脑型和眼型。
(1)肺型氧中毒 早产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这是由于吸入过高浓度的氧(FiO 2 >40%),使支气管肺泡上皮受损而致;可发生严重的慢性肺疾病,一直可延续到成人。研究表明,中等浓度及较高浓度的氧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的发育导致BPD的发生,而低浓度氧对新生大鼠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无影响,提示长期吸入低浓度氧也许对肺血管发育影响不明显,而持续吸入中等浓度及较高浓度氧可降低VEGF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但现在研究认为,BPD的形成与发育未成熟、易感基因、围产期感染和炎症、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微血管的发育,以及肺泡破裂的关系更为密切。
(2)脑型氧中毒 吸入高浓度氧可引起脑血管收缩,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损伤;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6个大气压的氧数分钟、4个大气压氧数十分钟),患儿主要出现恶心、抽搐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高浓度氧疗时患儿出现神经症状,应区分脑型氧中毒与缺氧缺血引起的脑病。前者患儿先抽搐后昏迷,抽搐时患儿是清醒的;后者则先昏迷后抽搐。对氧中毒者应控制吸氧;但对缺氧性脑病者则应加强吸氧。
(3)眼型氧中毒 对早产儿来说,眼部血管后半段的发育只能留在出生之后完成。为了抢救其生命,氧气必须使用,但正是用于救命的氧气,长时间、高浓度(FiO 2 >40%)的血氧环境下,未发育完成的眼底血管不再向视神经盘边缘生长延伸,而是在原生长位膨胀、变粗、打结、纤维素渗出甚至出血,纤维膜形成,纤维收缩、牵拉,可使视网膜剥脱。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可导致不可逆的血管增生性改变而发生ROP。
3.脱氮性肺不张 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在正常状态下肺泡内的氮很少吸收,它在肺泡内起支架作用,维持肺泡的正常容积。当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被驱走,氮的比例减少。当氧被血液吸收,肺泡没有足够气体使其保持开放状态而萎陷,造成肺不张。由于这种肺不张是因脱氮引起,故称为脱氮性肺不张。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 虽然氧疗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必要措施,但也要严格掌握氧疗指征,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只要临床上无发绀、无呼吸窘迫,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就不应进行吸氧治疗。
2.严格掌握吸入氧体积分数(即吸入氧浓度) 氧疗不良反应与吸入氧体积分数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要以尽可能低的吸入氧体积分数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即可,不必超过95%,要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上设置上限(95%)报警。
3.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 根据病情需要以及治疗反应,选用最恰当的给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给氧、头罩给氧、暖箱给氧,以及机械通气等。
4.规范用氧 使用氧气时先调节流量再使用,停氧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开关;所吸入的氧气应充分加温、加湿,以免造成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避免氧气直吹患儿,增加不显性失水;吸氧管道,应定时更换,避免诱发感染。
5.监测和筛查氧疗并发症 患儿在吸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肤色、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等,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和评估氧合状态,维持恰当的氧疗目标;监测可能的氧疗并发症,如肺泡破裂或气胸、神经系统损伤、肺不张、氧中毒,以及呼吸道感染等;按计划检查眼底,排除ROP。
6.及时停氧 通过仔细的临床观察和必要检查,准确评估病情。当患儿病情稳定,呼吸空气30min后,能维持PaO 2 >60mmHg、PaCO 2 <50mmHg,即可停止氧疗,避免长时间吸氧;按计划筛查氧疗并发症,调整氧疗方案,及时停氧;临床上对早产儿,应尽量避免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在病情稳定而撤氧时应采取逐渐降低吸入氧浓度的吸氧方式,不能直接停氧。
7.积极治疗原发病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和一些合并症,尽快使病情恢复,缩短氧疗时间。
8.其他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氧中毒研究较多的有氧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和血红素加氧酶等,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早产儿氧疗应掌握一定的原则,目的是避免因FiO 2 过高和时间过长出现的并发症。
1.正确掌握氧疗指征,避免无指征时预防用氧、吸高浓度氧(给早产儿用氧时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
2.根据疾病考虑不同的用氧方式,除紧急情况外,均须加温湿化,以利于分泌物排出。
3.与用药一样,也应注意剂量,如FiO 2 和流量。
4.在血气监测下,以最低的FiO 2 维持PaO 2 在50~80mmHg。
5.病情好转后,应逐渐降低FiO 2 ,当PaO 2 >70mmHg、SpO 2 >95%时应逐渐降低FiO 2 ,但不能立即停氧。
6.在无呼吸器的医院,给早产儿用NCPAP。给氧时必须用低浓度氧,不能用纯氧,若无条件,应送上级医院救治。
7.进行早产儿氧疗时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测定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8.早产儿需要吸氧时,危重者必须用人工呼吸器或NCPAP。用较高氧浓度时需告知家属:①早产儿视网膜发育未成熟,初生的早产儿视网膜已经暴露在相对高氧环境中也有可能发生ROP;②早产儿急救必须用氧,甚至需用较高浓度的氧,这就有可能引起ROP,需告知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
9.要按照指南要求,进行ROP筛查。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PMA32~34周时请掌握ROP筛查技术的眼科医师或上级医院进行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0.早产儿复苏时用氧原则 使用空氧混合器控制复苏时起始FiO 2 。胎龄<28周,初始FiO 2 用30%;胎龄28~32周,初始FiO 2 用21%~30%;胎龄≥32周,初始用0.21。然后根据右手腕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显示的心率及饱和度来调整FiO 2 。复苏后应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复苏中,在逐渐调整吸入氧气浓度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应考虑出生后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规律。避免使用高浓度氧气开始早产儿复苏。但早产儿适宜或目标血氧饱和度仍有争议。如果开始使用正压通气,从空气到100%的氧均可使用,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开始时使用哪种特定的氧浓度是最合适的。逐渐提高或降低氧浓度,使血红蛋白氧合逐渐增加至90%,如果心率没有迅速增加至>100次/min,则需改善通气策略,用100%氧。如果没有空氧混合器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也没有足够时间将产妇转送,可按足月儿来给氧复苏,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复苏时短时间给100%氧可以导致早产儿损害。
(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