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新生儿神经行为和意识状态评估

脑的发育遵循固定的轨迹,有明显的规律性。正常的新生儿神经成熟水平与胎龄相符,在宫内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新生儿,脑的发育水平可落后于实际胎龄,成为后期智能发育落后的隐患。因此应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早期干预。

一、新生儿原始反射

新生儿存在多种原始反射,在疾病状态下,原始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原始反射长久持续存在,是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1.吸吮反射 将乳头放入新生儿口中,甚至上下唇间,即可引出唇及舌的吸吮动作,且吸吮动作有一定的强度、节律。早产儿吸吮反射相对较弱。严重疾病、脑损伤可使吸吮反射异常。新生儿的吸吮反射在4个月左右消失,由主动的动作代替了原始的吸吮反射。

2.握持反射 新生儿仰卧位,检查者的手指从尺侧伸入小儿的掌心,可感觉到新生儿手的抓握动作,足底也可引出。握持反射胎龄32周即出现,3个月后消失,由主动的抓物动作替代。不能抓握或抓握力弱为异常。严重脑损伤肌张力异常增高时握持反射过强。

3.拥抱反射 在新生儿仰卧、头处正中位时,检查者拉住小儿双手并向上提拉,当颈部离开检查台面2~3cm时,即10°~15°,检查者突然松开小儿双手,恢复仰卧位,可见小儿双上肢向两侧伸展,手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有时伴啼哭、躯干和下肢有伸直动作。如无反应或动作不完全,应视为异常。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时都会对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拥抱反射在胎龄32周开始出现,4~5个月后逐渐消失,6个月时不应再出现此动作。

4.踏步反射 新生儿躯干处于直立位时,使其足底接触检查台面,即可引出自动迈步动作,如扶小儿顺其方向移动,可见双足迈出数步。检查时还可观察新生儿放置时的反应,需用一手托住新生儿一侧下肢,使另一下肢自然垂下,并使足背接触检查台边缘,即见足尖上翘,随即向前伸展,似要迈上检查台。踏步反射胎龄32周出现,1~2个月后消失,如3个月后仍存在则属于异常。

5.躯体侧弯反射 当新生儿俯卧位时,检查者用手指在其一侧脊柱旁轻轻划动,引起躯干向同侧侧弯。正常时双侧运动幅度对称。生后3个月反射即消失。脊柱损伤时不能引出躯体侧弯反射,或反射减弱。

6.颈肢反射 新生儿安静、仰卧时,检查者突然将其头转向一侧,可见与头转向相同的一侧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此反射胎龄35周出现,2~3个月后消失。

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分为5个部分,即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评估(3项),共20项。每项评分为3个分度,即0分、1分和2分,35分以下为异常。具体方法见表1-4。NBNA只适用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需PMA40周后测查。足月窒息儿可从生后3天开始测查,如果评分低于35分,7天后应重测,仍不正常者12~14天再测查,因为该日龄测查有评估预后的意义。测查应在新生儿两次喂奶中间进行,检查环境宜安静、半暗,室温宜25~27℃,检查在10min内完成。

表 1-4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表

三、可安慰性

对哭闹中的新生儿,检查者采用吸吮、抱起、晃动、触摸小儿胸腹部,令其听柔和的声音,或面部贴检查者的脸,应在15s内停止哭闹。但严重脑损伤新生儿难以安抚。

四、习惯形成

检查者对新生儿进行光和声的刺激后,引起小儿眨眼动作,但重复刺激4~5次后,反应减少或不反应。同样的刺激方法还有拍手,引起惊吓反应,重复刺激后反应同样减弱。如缺乏这种反应,是皮层功能减低的表现。一些高危儿,如母亲有药物滥用史的新生儿,往往有异常表现。

五、正常新生儿的6种意识状态(睡眠觉醒状态)

1.深睡眠状态(慢动眼睡眠状态) 新生儿双眼紧闭,无眼球运动,面部肌肉放松,呼吸规则,间或有小的惊跳和轻微嘴动。此时婴儿很难被唤醒,是机体分泌生长激素的时段。

2.浅睡眠状态(快动眼睡眠状态) 闭眼,偶尔眼球活动,呼吸不规则,面部时有微笑或怪相,有时还出现吸吮或咀嚼。这是婴儿觉醒前的睡眠状态,容易被唤醒。新生儿的睡眠循环周期是60min,深睡眠和浅睡眠时间约各占一半。

3.瞌睡状态 新生儿眼半睁半闭,眼睑闪动。有平稳的身体活动,间或有面部表情。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刚醒后或入睡前,持续时间较短。

4.安静觉醒状态 新生儿眼睛睁大,机敏安静,面部表情欢快,能专心听人讲话,喜欢看东西,喜欢注视人的脸,目光能随东西或人慢慢移动。

5.活动觉醒状态 新生儿眼睛、面部及全身活动增加,能环视四周,发出声音。四肢和全身有节律地活动,但很快会烦躁起来。对噪声敏感。有寻乳行为,是最佳的哺乳时机。

6.啼哭状态 新生儿一般会在睡前哭一会或需求没得到满足会进入啼哭状态,哭时双眼紧闭或睁开,四肢活动有力。哭一会就会进入睡眠。

六、新生儿意识水平(意识障碍分级)

1.觉醒 正常的弹足底1~3次以后哭声响亮,持续时间长,肢体活动多,为正常觉醒状态。

2.嗜睡 弹足底3次时有哭声但较弱,哭的时间较短,肢体活动少且无力,很快又入睡。很容易唤醒,但不易保持觉醒状态。

3.迟钝 弹足底5次以上,哭一声或不哭或仅有哭的表情,但无肢体活动,很快又入睡。用非痛性刺激可以唤醒但醒来很迟而且不完全清醒、不能保持觉醒状态。

4.昏睡(或称浅昏迷) 弹足底10次无反应或仅对针刺有反应,哭一声或仅有哭的表情。只有疼痛刺激才能唤醒。

5.昏迷 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疼痛刺激也不能唤醒。

七、新生儿意识障碍的判断和临床意义

Volpe把新生儿的意识水平分为正常、意识模糊和昏迷3种状态,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模糊和昏迷(表1-5)。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或神经功能损害都会出现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往往提示病情重和预后不良。意识障碍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对于意识障碍程度较深的新生儿,需额外加强对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和支持,选择合理的营养途径,避免误吸、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表 1-5 新生儿意识水平的判断

八、脑发育和脑功能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通过直接观察脑的结构如脑容积的大小、脑沟回形态、脑室形态、脑整体影像背景来判断脑的发育与成熟。

2.脑电生理检查 脑细胞的电活动是脑功能的基本形式。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EG,aEEG)的脑电活动背景(振幅、连续性)和睡眠周期等可用于不同胎龄新生儿脑成熟度的评价,并有助于区别新生儿不同的意识状态。

3.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能够记录神经传导的过程和大脑活动的细节,是评估胎儿和新生儿大脑发育和成熟的有价值的工具。但婴儿只能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检查,限制了该方法在意识研究中的使用范围。

4.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可记录与大脑电活动相关的磁信号,但不能提供结构信息变化。常与颅脑超声或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还可用于研究胎儿的听觉和视觉反应。

5.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 可进行新生儿视觉、听觉、嗅觉、言语觉察、疼痛反应、脑损伤评估预测等,可用于研究新生儿复杂的感觉信号传递过程。

(魏 谋 周 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2.

[2] 宋国维.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59-360.

[3] 赖剑蒲,陈克正,吕回,等. 新生儿危重评分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 小儿急救医学,2001,8(2):85-86.

[4] 贺娟,吕回,周伟. 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系统[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2):140-141.

[5]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04-107,838-843.

[6] 汤亚南,童笑梅. 新生儿的意识发育和意识障碍[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4):309-311.

[7] BALLARD J L, KHOURY J C, WEDIG K, et al. New Ballard score, expanded to include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J].J Pediatr, 1991, 119(3): 417-423.

[8]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Care of the Newborn[M]// RILEY L E, STARK A R. Guidelines for Perinatal Care. 7th ed. Elk Grove Villag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2.

[9] SENGUPTA S, CARRION V, SHELTON J, et al.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early-term birth[J]. JAMA Pediatr, 2013, 167(11): 1053-1059.

[10] ANDERSON N H, SADLER L C, MCKINLAY C J, et al. INTERGROWTH-21st vs customized birthweight standar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perina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6, 214: 509.e1.

[11] OLSEN I E, GROVEMAN S A, LAWSON M L, et al. New intrauterine growth curves based on United States data[J].Pediatrics, 2010, 125: e214.

[12] LISSAUER T.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ewborn[M]//MARTIN R J, FANAROFF A A, WALSH M C. Neonatal-Perinatal Medicine: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Infant, 9th ed. St. Louis: Elsevier Mosby, 2011.

[13] DORLING J S, FIELD D J, MANKTELOW B. Neonatal disease severity scoring systems[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5, 90(1): 11-16.

[14] VILLAR J, ISMAIL L C, VICTORA C G, et 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wborn 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by gestational age and sex: the Newborn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INTERGROWTH-21st Project[J].Lancet, 2014, 384(9946): 857-868.

[15] NORRIS T, SEATON S E, MANKTELOW B N, et al. Updated birth weight centiles for England and Wales[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8, 103: F577.

[16] TWEITEN L, DIEP L M, HALVORSEN T, et al. Respiratory rate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of life in healthy term infants[J]. Pediatrics, 2016, 137: e20152326.

[17] PASICK C, MCDONALD-MCGINN D M, SIMBOLON C, et al. Asymmetric crying facies in the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creening[J]. Clin Pediatr, 2013, 52(12): 1144-1148. vgPn0NmVwv0jkAfzlUKTMVfbORa57dYTK+ksJ/TIcYdJW4uphLRH1tDMS5FQnd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