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新生儿危重评分

为满足危重疾病诊断评估及研究的需要,国内外重症医学针对不同对象研制出的死亡风险评估系统也应运而生,这不仅关系到评价危重新生儿的一般状况,还能够对危重新生儿预后及诊治进行指导。各评分系统的评分项目及适用特点不同,了解相关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系统的适用条件及特点,为临床预测危重新生儿的死亡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依据。

实用的新生儿危重评分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方便使用;②可以在入院早期使用;③可以重复使用且可以对不同新生儿进行病死率预测;④在不同新生儿中应用都是有效的。国内现在主要使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新生儿危重病例的单项指标”。

一、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neonatal critical illness score,NCIS)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于1995年制定,2001年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组及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在总结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再次修订并发表,它作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工具,在国内广泛应用。可用于横向、纵向的NICU技术评估,而且能排除出生体重、性别、诊断等因素的干扰,使评估建立在相同的疾病危重度的基础上。评分分为极危重、危重、非危重3个等级,包含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分压、pH、血清钠、血清钾、肌酐或尿素氮、血细胞比容、胃肠相关表现10个测量项目(表1-3)。

表 1-3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续表

注 ①分值:90分为非危重;70~90分为危重;<70分为极危重。如缺一项总分为90分,分值>81分为非危重;63~81分为危重;<63分为极危重。②选24h内最异常检测值进行评分。③首次评分,若缺项(≤2分),可按上述标准折算评分。如缺2项,总分则为80分,分值>72分为非危重;56~72分为危重;<56分为极危重(但需加注说明病情,何时填写)。④当某项测定值正常,临床考虑短期内变化不大,且取标本不便时,可按测定正常对待,进行评分(但需加注说明病情、时间)。⑤不吸氧条件下测PaO 2 。⑥1mmHg=0.133kPa。

二、新生儿危重病例的单项指标

凡符合下列指标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

1.凡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或者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严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

4.反复抽搐,经处理24h以上不缓解者。

5.昏迷,弹足5次无反应者。

6.体温≤30℃或>41℃者。

7.硬肿面积≥70%。

8.血糖<1.1mmol/L(20mg/dL)。

9.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者。

10.出生体重≤1 000g者。

三、临床危险指数评分(clinical risk index for babies,CRIB)

临床危险指数评分首先于1993年在英国发表,它源于对1988—1990年4家英国新生儿病区的患儿资料的研究,适用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kg的早产儿。研究者利用逻辑回归确定预测其病死率的变量,最终该评分有出生体重、胎龄、先天畸形、出生12h最大碱剩余、出生12h最小的吸入氧浓度、出生12h最大的吸入氧浓度6个测量项目。研究认为该评分比出生体重更加准确(其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范围为0.90,而出生体重的受试者特征曲线范围为0.78)。该评分是评价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危险性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简便工具,已被广泛推广使用。

四、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clinical risk index for babiesⅡ,CRIBⅡ)

近年出现的CRIBⅡ是从CRIB基础上改进而得来,它是通过出生体重、胎龄、出生12h最大碱剩余、性别、入院体温5个变量来预测患儿病死率,同样适应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kg的早产儿。与CRIB评分比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比如治疗的影响,但入院的体温被证实受一些护理因素的影响,因此CRIBⅡ需要进一步修正。

五、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SNAP),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 perinatal extension,SNAPPE)

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源于1990年美国波士顿3个新生儿病区的患儿资料,报道显示该评分优于CRIB评分。SNAP是1993年美国多中心研究产生并获得通过的成熟可靠的评分方法,它与其他多种疾病严重程度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均具有高度相关性,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准确可行的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

SNAP评分包括了出生24h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血氧分压、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的比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未成熟中性粒比例、绝对中性粒数、血小板数、血尿素氮、肌酐、尿量、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钠、血清钾、游离血钙、血糖、血清碳酸氢盐、血pH、惊厥、呼吸暂停、血便等27个项目的资料。

虽然SNAP评分可以评估患儿生理状况及预测其病死率,在国内外已有使用,但相比CRIB评分,其资料难以获得,并且不如CRIB适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六、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Ⅱ,SNAPⅡ)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 perinatal extension-Ⅱ,SNAPPE-Ⅱ)

由于SNAP和SNAPPE评分系统的资料难以收集,创始者利用北美30个新生儿病区的患儿资料于2001年研制了一种简单的评分系统即SNAPⅡ评分。其变化在于在患儿生后13h内收集资料且变量减少到6个项目(包含了平均血压、最低体温、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的比率、血pH、多次惊厥发作及尿量),而这些因素统计学上与患儿病死率密切相关。

SNAPPE-Ⅱ是在SNAPⅡ的基础上增加了出生体重<749克、出生5min的Apgar评分<7分、小于胎龄儿围产期的相关因素。SNAPⅡ及SNAPPE-Ⅱ同CRIB一样,具有患儿资料容易获取的优点。Richardson等表示SNAPⅡ预测患儿病死率比较准确,SNAPⅡ及SNAPPE-Ⅱ在NICU中是有效的疾病危重和病死率风险评分系统,其简单而且准确。

七、新生儿治疗干预评分系统(nationa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NTISS)

新生儿治疗干预评分系统源于1992年美国波士顿的研究,是在成人重症监护评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包括了充足的氧、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气管造口术的护理、气管造口术的安置、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高频通气、体外膜氧合、消炎痛的使用、扩容、血管加压药、起搏器的使用、心肺复苏、抗生素、利尿剂、类固醇、抗惊厥药、氨茶碱、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心电呼吸监测、静脉切开术、环境的温度调节、非创伤氧监测、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用脂肪乳、静脉用氨基酸、光疗、胰岛素的使用、钾的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输血、部分血液置换、输注血小板、输注白细胞、双倍输血、转运、小型手术、胸腔穿刺术、大型手术、心包放液管、透析、血管通道、外周静脉血管、动脉血管、中心静脉血管等60个项目。 Pl0h7QCG2IdT0js2ku+1J+VVT8Ufq8Ku5qvSG4+6tWGClm7d0cvF42zxCQEeH5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