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科学

〇刘青松

在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正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理解这个时代,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我们需要理解科学的内涵,这样才能与新时代共荣、与新文明模式共处。

20世纪的科学启蒙书《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小灵通漫游未来》让我印象深刻,也使我对科学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当时,我心中科学家的形象有如下几个特点:白胡子、戴眼镜、穿白大褂、桌子上有各种化学容器;具有相当神秘的色彩。走上科学之路后,我发现,科学家可以不必有白胡子。

┃“科学是什么?”

谈到科学,大部分人立刻会联想到机器人、宇宙飞船、奇形怪状的科学仪器、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远古的恐龙,甚至联想到留着爆炸头的爱因斯坦。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科学的概念(图1-1),甚至有自己所理解的科学图腾。

人类早期没有科学这个概念。古希腊人的词汇中有“哲学、爱和智慧”。中华文化中则有“格物、天理、大道”。scientia一词在中世纪早期出现,表示对自然的认知,相当于“格物致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Matteo Ricci)把scientia一词引入中国,他和徐光启在翻译西方文献时,把scientia一词称为“格物穷理之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把scientia译成了“科学”,也就是分科之学。1894年,康有为在《人类公理》一书中,借用了科学一词。后来严复也沿用这个说法,把英文原著里的science直接译成“科学”,并沿用至今。

图1-1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内涵随着时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仔细分析,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内涵:

(1)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人类在现有的观测认知下,对世界运行规律提出的合理解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局限性。比如,地心说在当时能够对已知天体运行规律进行基本的解释,也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万有引力定律对慢速世界的描述非常准确,但是在高速世界则被相对论取代。地心说和万有引力都是科学的认知。但是,事后证明这些理论不完全正确且有局限性。即使是目前书本里的科学知识,我们也不能完全将它们当成真理。只有敢于合理怀疑的人,才可能在蛛丝马迹中发现新的理论,让科学不断发展。

(2)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就如太阳系和银河系一样,不同的知识组成一个体系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比如,天文学不是只观测星星那么简单,而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共同支撑的结果。没有物理学,就没有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我们的视野就走不出银河系;没有化学,我们就不能根据各种谱学来确定各种星星上的物质;没有数学,我们就无法建立各种复杂的物理模型,无法对未知的宇宙进行预测。

(3)科学是一种态度、方法、观点。培根提出了科学的思考模式,这相当于爬高山,先有稳定根基,然后一步步逼近真理,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而早期的思维模式像下坡,先占领一个制高点,然后往下走,从抽象到具体。不要小看这种思维方法的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可以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知识也可以逐渐升级、不断积累。人们学会了批判思维,就可以不断提高认知。反之,在传统思维框架下,一个观点能够占据人类思维上千年而没有人去怀疑。

(4)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当然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尼安德特人相比,智人最大的优势不是身体素质,而是社会组织能力,这一能力在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得到巩固与强化。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它的传递效应和放大效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谁也不会想到萨拉热窝一名热血青年竟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所以,科学成果可以打上科学家的个人标签,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研究,但是其成果公之于众后,就如百川入海,科学的最终归宿必定是融入社会。

(5)科学是一种“建制”。可以把科学想象成马其顿方阵,将其矛头指向理解为科学的方向,科学以“建制”存在,这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无疑贴合现代科学的特征。很多时候,单打独斗很难成气候,但是过分强调建制,强调团队,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或以牺牲弱势科学群体的利益来成就所谓大科学家的辉煌,都违背了科学的本意。

(6)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态度之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探索自然的奥秘,然后加以利用,这在无形中加速了人类的演化。速度快并不见得是好事,在悬崖峭壁前,路可能非常平坦,此时快速前进,待发现前方已无路时,来不及刹车,结果就是掉入深渊。既然科学是认知自然的态度之一,那么人类社会的整体认知发展就要均衡,对人类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要重视。

综上所述,科学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目前没有百分百准确的定义。我们只有了解科学不同层次的内涵,才能逐渐认清科学的全貌。即便如此,我认为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性。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科学会有更新的理解。抓住可重复性和创新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可为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科学探索时提供重要指导。

作者介绍

刘青松

刘青松,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校党委委员,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磁学。1972年8月生于河北省涿州市,分别于1993年、199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Santa-Cruz)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5 年获得了欧盟享誉盛名的玛丽居里奖学金,当时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英国国家海洋中心做研究。2007 年获得该中心的讲师(Lecturer)职位,同年年底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8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E+7DvrL0VBgybwtZvfPNej3lKppXV1BkYa5EKLSE1QBV/5vLdrMTH7BmkSdg1M9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