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展高科技要慎思哪些基本问题

〇吴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征途上阔步前进。随着嫦娥登天、蛟龙下海、天问访火、羲和探日,我国在航空航天、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型射电望远镜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传统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快速缩小。《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已提升至第11位,超过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卡脖子”难题上,在拓展全人类知识版图贡献上,以至在塑造科学文化和全社会创新精神上,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更需要冷静下来思考高科技的未来,心怀“科技敬畏”,不断“登高望远”,推动高科技发展向好向善。

┃对未来高科技发展走向的追问

高科技发展迅速。回首过往,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科研项目NCFC工程成功接入第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彼时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方兴未艾,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时代》周刊专门刊登大幅文章讨论“为什么互联网永远不会成为主流”。结果,后来的互联网发展完全颠覆了此前认知,成为世界链接的重要工具,创造了新的社会动能与运转逻辑,并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如果不能规范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一旦有所偏差,到时候可能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在一个随时面临新技术变革挑战的时代,研究和预判高科技走向,对我们把握发展机遇、规避未来风险至关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跨主体协作和多学科融合为显著特征的“大科学”与“大工程”时代已经来临,高科技创新领域也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征,这意味着技术更新的周期会不断缩短,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创新的风险也会大幅提高,而这种风险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对社会治理、人类伦理的多种影响。我们需要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把握确定性因素,为不确定的高科技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三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近些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的技术与工具逐步成熟并走向下沉市场,相关的产品和应用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之中,以至于公众开始欢呼“科技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密集活跃期”。但在欢呼之余,如何突破当下局限,进而找准高科技发展方向,成为难以绕开的难题。因此,面对未来高科技发展走向的议题,我们提出三个问题(图1-11)并尝试予以解答。

图1-11 未来高科技发展不能回避的三大问题

(1)问题一:未来高科技会有哪些根本特征?

新技术产生于其他技术的组合,高科技发展的背后是“自然演化”的基本逻辑,把握好技术的“自我创生系统”对于探索高科技的前沿至关重要。我们将其总结为智能化、数字化与交叉前沿三个关键词,以说明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延续性特征,其中交叉前沿显著地体现了高科技的自我创生特质。

首先是智能化。无论是人工智能、云计算,还是大数据、物联网,当下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都指向了智能化,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更新,智能化开始从消费侧向生产侧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制造的方式,同时也强化了工厂生产与消费使用之间的智能连接,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定制化生产方式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分配、交换、消费等多个环节的链式反应。新的价值空间不断涌现,新的技术迅速填补,形成产业、价值、技术等互促发展的格局。无论是制造过程,还是终端产品、生产设备,抑或是数据分析平台、价值链等,都出现了深度革新的趋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

其次是数字化。弹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聚合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各国政府、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各种组织机构纷纷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与此同时,5G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混合现实、自主景观和基于边缘的生态系统创造。

最后,交叉前沿成为高科技自我创生的重要手段。随着会聚技术的不断涌现,各个领域开始出现创新突破性跃迁,交叉前沿成为夺取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路径。其中,学科交叉是交叉前沿的核心驱动力,主要表现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最终结果是推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变化。因此,把握好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交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对于抢抓创新竞争未来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2)问题二:未来高科技是否会出现颠覆性创新的趋势?

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相关研究揭示:成功的制度总是会有复制自身的冲动,但最终却会被锁死在僵化但曾经成功的制度陷阱之中,这就是所谓“路径依赖”。因此,如果高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延续既有的路径和模式,没有颠覆性创新的冲击,就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甚至是路径锁定,所谓高科技就会“踽踽独行”,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突破。

例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物联网三大技术之间不断发生耦合式进化,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智能机器网络,各种设施或设备都能够通过智能网络连接在一起并产生信息与数据进行交互,在无须人力介入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海量的商业交易。我们所熟悉的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汽车,以及专业领域使用的医疗设备、工业探测器、监控摄像头等都将成为大型的物联网数据流动过程中的节点。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企业如果不能敏锐把握趋势并顺利实现转型的话,就只能成为新生产模式的附庸(即代工企业)。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量子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量子计算通过叠加原理以及利用次原子粒子的量子纠缠等特性来实现对大型数据的编码与操纵,量子计算机的加持给气候模拟预测、药物研究创新、材料科学发展等研究领域的前沿突破带来巨大助力。由此可见,有效把握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将其运用到各个细分领域,就能够产生较高的价值。相反,如果现在的原始设计制造商和设备制造商不能准确地把握住量子计算技术的重要趋势,就有可能会陷入创新者“窘境”,成为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失败者”,甚至被淘汰出局。

(3)问题三:未来高科技发展是否能持续向好向善?

对未来高科技发展进行良好规制,是形成向好向善的技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人文关怀、社会福祉与科学精神贯通起来:人文关怀是指关注人的幸福感和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任何高科技活动都不能违背这个“初心使命”;社会福祉意味着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这就要求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以牺牲社会整体乃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而满足当下的创新“快感”,要警惕因“技术福利”分配不均而造成的非均衡发展;科学精神体现着从事科技事业的人的内在价值,科学精神是求真、求实、创造、奋斗等内涵的集成,是保障科技创新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逐渐步入关键机遇期,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来提供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审慎地思考与高科技发展相关的若干事项,进一步破解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回应人民对高质量科学研究的期待和关切,实质性地推动高科技向好向善发展,从而稳步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华丽转型。

作者介绍

吴伟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兼任浙江大学智库青年联谊会会长等,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LJzfPJgXIBBe2RqeqVb44yrWoUCHhysYo34cYmF9bjzqjEhiKdP3F8wHCLGNk8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