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的总称。
1.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评估
(1)正常体温: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临床上以口腔、直肠、腋窝温度为标准,可用摄氏度(℃)和华氏度(℉)表示,℃=(℉-32)×5/9;℉=℃×9/5+32。成人体温平均正常值如下表1-1-1-1。
表1-1-1-1 成人体温平均正常值
续表
(2)生理变化评估: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情绪等因素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生理性波动,但波动一般不超过0.5~1.0℃。
2.异常体温的评估
(1)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划分为低热37.3~38.0℃(99.1~100.4℉);中等热38.1~39.0℃(100.6~102.2℉);高热39.1~41.0℃(102.4~105.8℉);超高热41℃(105.8℉)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
热型(fever type):是指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常见热型有4种。
稽留热(constant fever):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2)体温过低(hypothermia):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程度的评估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轻度:32.1~35℃(89.8~95.0℉);中度:30~32℃(86.0~89.6℉);重度:<30℃(86.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73.4~77.0℉)。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动脉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简称脉搏(pulse)。
1.正常脉搏生理变化的评估
(1)脉率(pulse rate):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钟。
(2)脉律(pulse rhythm):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它反映了左心室的收缩情况,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3)脉搏的强弱:是指触诊时血液流经血管的一种感觉。正常情况下每搏强弱相同。
(4)动脉壁的情况:触诊时可感觉到的动脉壁的性质。正常动脉壁光滑、柔软,且有弹性。
2.异常脉搏的评估
(1)脉率异常
心动过速(tachycardia)指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100次/分钟。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年人脉率约增加10次/分钟,儿童则增加15次/分钟。
心动过缓(bradycardia)指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60次/分钟。
(2)节律异常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为间歇脉。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则前者称为二联律,后者称为三联律。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3)强弱异常
洪脉(bounding pulse):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
细脉(small pulse)或丝脉(thready pulse):当心输出量减少,外周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称细脉。
交替脉(alternating pulse):是指一种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主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强弱交替出现而引起。
水冲脉(water hammer pulse):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主要由于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使脉压增大所致。
奇脉(paradoxical pulse):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4)动脉壁异常:由于动脉管壁的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使血管壁变硬而失去弹性,呈条索状或迂曲状,触诊时犹如按在琴弦上。
血压(blood pressure)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1.正常血压生理变化的评估
(1)正常血压:一般以肱动脉为标准。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12~18.5kP a),舒张压60~89 m m H g(8~11.8kPa),脉压30~40mmHg(4~5.3kPa)。
(2)生理变化:与年龄、性别、昼夜和睡眠、环境、体位、身体不同部位以及情绪波动有关。
2.异常血压的评估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范围较小,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当血压超过了正常范围即为异常血压。
(1)高血压(hypertension):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中国高血压分类标准如下表1-1-1-2(若收缩压、舒张压分属不同等级,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表1-1-1-2 中国高血压分类标准
(2)低血压(hypotension):血压低于90/60mmHg,称低血压。部分健康人,其血压长期低于90/60mmHg,但无任何不适症状,属于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3)脉压异常
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
脉压减小: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1.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的评估
(1)正常呼吸: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2)生理变化:呼吸运动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异常呼吸的评估
(1)频率异常
呼吸过速(tachypnea):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钟称为呼吸过速,也称气促。
呼吸过缓(bradypnea):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钟,称为呼吸过缓。
(2)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Kussmaul’s)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以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
(3)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Cheyne-Stokes)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5~30秒),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如潮水起伏。潮式呼吸的周期可达30秒至2分钟。
间断呼吸:又称毕奥(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4)声音异常
蝉鸣样呼吸(strident respiration):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高调似蝉鸣样的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入发生困难。
鼾声呼吸(stertorous respiration):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
(5)形态异常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正常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由于肺、胸膜或胸壁的疾病,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正常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如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等使膈肌下降受限,造成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
(6)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临床上可分为:
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
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呼出不畅所致。
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
意识状态(consciousness)是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和察觉能力,为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称为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1.嗜睡
为程度最轻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
为程度深于嗜睡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
为接近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然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
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3个阶段: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和吞咽反射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或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可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无眼球运动。
(3)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消失。
5.谵妄
为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见于急性感染高热期、某些药物中毒、代谢障碍、循环障碍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等。
瞳孔(pupil)为虹膜中央的孔洞。检查时注意瞳孔的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正常等。正常瞳孔圆形,直径2~5mm,双侧等大等圆,受到光线刺激后双侧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1)瞳孔形状改变:青光眼或眼内肿瘤时瞳孔呈椭圆形;虹膜粘连时形状可不规则。
(2)瞳孔大小改变:瞳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或毛果芸香碱等药物反应。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青光眼、癫痫、可卡因等药物反应。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颅内病变。
(3)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患者;双侧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的表现。
面容(facial features)是指面部呈现的状态;表情(expression)是面部情感的表现。健康人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异常面容评估如下表1-1-1-3。
表1-1-1-3 异常面容评估
续表
常见的体位(position)有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和强迫体位。
自主体位(active position)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病情较轻和疾病早期患者。
被动体位(passive position)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强迫体位(compulsive position)为减轻痛苦而被迫采取某种特殊体位。
步态(gait)是指走动时所表现的姿态,某些疾病可导致步态发生显著改变。异常步态评估,主要由骨关节因素和中枢神经损伤两方面导致。
1.骨关节因素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中枢神经损伤
(1)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
(2)醉酒步态:行走时躯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如醉酒状。
(3)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则不能保持平衡。
(4)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
(5)跨阈步态:由于踝部肌腱、肌肉弛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肢才能起步。
(6)剪刀步态: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和内收肌增高明显,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
营养状态可依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情况,结合年龄、身高和体重进行综合判断。测量一定时期内体重的增减是观察营养状态最常用的方法,应于清晨、空腹、排便排尿后,着单衣裤立于体重计中心进行测量。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以下人体测量:
1.体质指数测量
由于体重受身高影响较大,目前常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来衡量体重是否正常。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 2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BMI 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按我国标准,成年人BMI的正常范围18.5~24,<18.5为消瘦,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
2.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测量
皮下脂肪可直接反映体内的脂肪量,常用的测量部位是上臂肱三头肌,其正常范围为男性13.1mm±6.6mm,女性为21.5mm±6.9mm。
3.肌肉厚度测量
肌肉厚度测量可反映肌肉状况,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我国成年男性为24.8cm,女性为21.0cm。不同营养状况的身体征象见表1-1-1-4。
表1-1-1-4 不同营养状况的身体征象
续表
1.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临床表现为消瘦,重者可呈恶液质。其发生主要是由于摄食不足或消耗增多,多见于长期或严重的疾病,如消化道疾病所致摄食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等。
2.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为体内中性脂肪过多积聚的表现,表现为肥胖。按病因可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1.排尿次数
一般成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
2.尿量
正常情况下每次尿量200~400mL,24小时的尿量1000~2000mL,平均在1500mL 左右。尿量和排尿次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尿液的性状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当尿液浓缩时,可见量少色深。尿的颜色还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如进食大量胡萝卜或服用核黄素,尿色呈深黄色。在病理情况下,尿的颜色可有以下变化:①尿液中含有红细胞为血尿。尿液中含有红细胞量多时呈洗肉水色。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结核及感染等。②尿液中含有血红蛋白为血红蛋白尿。一般尿液呈浓茶色、酱油样色。常见于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恶性疟疾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③尿液中含有胆红素尿,一般尿液呈深黄色或黄褐色,震荡尿液后泡沫也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④尿液中含有淋巴液,排出的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见于丝虫病。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蛋白尿不影响尿液的透明度,但震荡时可产生较多且不易消失的泡沫。
(3)酸碱反应: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值为4.5~7.5,平均值为6。饮食的种类可影响尿液的酸碱性,如进食大量蔬菜时,尿液呈碱性,进食大量肉类时,尿液可呈酸性。酸中毒患者的尿液可呈强酸性,严重呕吐患者的尿液可呈强碱性。
(4)比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尿比重波动于1.015~1.025,一般尿比重与尿量成反比。若尿比重经常固定于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5)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尿液久置后,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当泌尿道有感染时新鲜尿也有氨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液有烂苹果气味。
1.多尿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
2.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3.无尿或尿闭
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
4.膀胱刺激征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5.尿潴留
指尿液大量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6.尿失禁
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排便的次数
一般成年人每天排便1~3次,婴幼儿每天排便3~5次。每天排便超过3次(成年人)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如腹泻、便秘。
2.排便量
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量100~300g。每日排便量与膳食的种类、数量、摄入的液体量、大便次数及消化器官的功能有关。
3.粪便的形状
(1)形状与软硬度:正常人的粪便为成形软便。便秘时粪便坚硬,呈栗子样;消化不良或急性肠炎时可为稀便或水样便;肠道部分梗阻或直肠狭窄,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2)颜色:正常成年人的粪便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婴儿的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如食用大量绿叶蔬菜,粪便可呈暗绿色,摄入动物血或铁制剂,粪便可呈无光样黑色。如粪便颜色改变与上述情况无关,表示消化系统有病理变化存在。如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色提示胆道梗阻,暗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果酱样便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粪便表面粘有鲜红色血液见于痔疮或肛裂,白色“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3)内容物:粪便内容物主要为食物残渣、脱落的大量肠上皮细胞、细菌以及机体代谢后的废物。当消化道有感染或出血时粪便可混有血液、脓液或肉眼可见的黏液。肠道寄生虫感染患者的粪便中可检出蛔虫、绦虫节片等。
(4)气味:正常时粪便气味因膳食种类而异,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严重腹泻患者气味极恶臭,下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患者粪便呈腐败臭味,上消化出血的柏油样便呈腥臭味,消化不良、乳儿粪便气味为酸臭味。
1.便秘(constipation)
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2.粪便嵌塞(fecal impaction )
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3.腹泻(diarrhea)
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4.排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
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5.肠胀气(flatulence)
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一般情况下,胃肠道内的气体只有150mL左右。
皮肤颜色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并可因色素量、毛细血管分布、血液充盈度及皮下脂肪的厚薄而不同。
异常评估:
(1)苍白(pallor):皮肤黏膜苍白可由贫血、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引起,见于寒冷、休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2)发红(redness):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或红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发热性疾病或阿托品、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肤持久性发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3)发绀(cyanosis):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常出现于舌、口唇、耳垂、脸颊及肢端,主要由单位容积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量增高引起,见于心肺疾病,亚硝酸盐中毒等。
(4)黄染(stained yellow):皮肤黏膜发黄称黄染,多因胆道、肝脏疾病或溶血性疾病所致。
(5)色素沉着(pigmentation):正常人身体外露部分、乳头、乳晕、腋窝、关节、肛门周围及外阴部位皮肤颜色较深。妊娠妇女面部、额部可有色素沉着,称妊娠斑。老年人面部也可出现散在的色素沉着,称为老年斑。全身皮肤色素加深,口腔黏膜出现色素沉着,则为病理征象,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硬化及使用砷剂、马利兰等药物者。
(6)色素脱失(depigmentation):皮肤失去原有色素称为色素脱失,常见有白癜、白斑和白化症。白癫多为形状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片,多见于身体外露部位,没有自觉症状,也不引起生理功能改变,见于白癫风。白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和女性外阴部,可能为癌前病变。白化症为全身皮肤和毛发色素脱失,头发可呈浅黄色或金黄色,为遗传性疾病。
皮肤的湿度与汗腺的分泌功能、气温及湿度的变化有关。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出汗增多为正常生理调节反应。
(1)出汗过多:发热期伴出汗过多见于风湿病、结核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淋巴瘤等也常有出汗增多症状。
(2)冷汗:大汗淋漓伴四肢皮肤发冷为冷汗,见于休克和虚脱患者。
(3)盗汗:夜间睡后出汗称为盗汗,多见于结核病。
(4)无汗:无汗者皮肤异常干燥,见于维生素A缺乏、黏液性水肿、硬皮病等。
通常以指背触摸皮肤来评估皮肤的温度。
异常评估:
(1)全身皮肤发热或发冷:全身皮肤发热见于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冷见于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2)局部皮肤发热或发冷:局部皮肤发热见于疖、痈等炎症。肢端发冷见于雷诺病。
皮肤弹性与年龄、营养状态、皮下脂肪及组织间隙含液量有关。儿童与青年皮肤弹性好,中年以后皮肤弹性减弱,老年人皮肤弹性差。
评估时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以示指和拇指将皮肤捏起,松手后皮肤褶皱迅速平复为弹性良好。
皮下组织水肿通过视诊和触诊较易确定。水肿部位的皮肤紧张发亮,但轻度水肿视诊不易发现,需与触诊结合。触诊有无水肿时,通过取胫骨前内侧皮肤,用手指按压被检查部位3~5秒,若按压部位的组织发生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颜面、胫骨前内侧及手足背皮肤水肿,伴皮肤苍白、干燥、粗糙,但指压后无组织凹陷,为黏液性水肿,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下肢不对称性皮肤增厚、粗糙、毛孔增大,有时出现皮肤皱褶,指压无凹陷,亦可累及阴囊、大阴唇和上肢,为象皮肿,见于丝虫病。
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和血管性损害,可为皮肤本身的病变所引起,亦可为全身疾病在局部皮肤的反应。
1.皮疹
皮疹为原发性皮肤损害,多为全身性疾病的征象之一,常见于传染病、皮肤病、药物及其他物质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现皮疹时应详细观察其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发展顺序、分布部位、形状大小、平坦或隆起、颜色、压之是否褪色、有无瘙痒及脱屑等。常见皮疹如下:
(1)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高于皮面。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
(2)玫瑰疹: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3mm,多出现于胸腹部,为伤寒或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
(3)丘疹:为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皮肤颜色改变,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
(4)斑丘疹:丘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见于风疹、药物疹、猩红热。
(5)荨麻疹:为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苍白或淡红,伴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为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所致,常见于各种过敏反应。
2.压疮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持续缺血、缺氧所致的继发性皮肤损害,多见于枕部、耳郭、肩胛部、肘部、髋部、骶尾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足跟等身体易受压部位。
3.皮下出血
皮下出血为血管性皮肤损害,其特点为局部皮肤呈青紫或黄褐色(陈旧性),压之不褪色,除血肿外一般不高出皮面。出血斑点直径小于2mm者称为瘀点,直径2~5mm称为紫癜,直径5mm以上称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皮下出血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某些毒物或药物中毒及外伤等。出血斑点亦可发生于黏膜下,其临床意义同皮下出血。
4.蜘蛛痣与肝掌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大小不等,主要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臂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其特点为用钝头竹签压迫痣中心时其辐射状小血管网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出现。
慢性肝病患者大小鱼际处皮肤常发红、压之褪色,称为肝掌。一般认为蜘蛛痣和肝掌的发生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1)疼痛。
(2)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3)运动系统结构改变。
(4)营养状态改变。
(5)损伤。
(6)精神心理因素。
(7)某些治疗措施的执行。
(1)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
(2)心肺功能状态:活动前应评估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并根据心肺功能确定活动负荷量的安全范围,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量。
(3)骨骼肌肉状态:肌力是指肌肉的收缩力量,一般分为6级。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活动;2级:肢体可移动位置,但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做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5级:肌力正常。
(4)关节功能状态:在评估关节的功能状况时,要根据疾病和卧床对关节的具体影响进行评估,通过患者自己移动关节的主动运动和护士协助患者移动关节的被动运动,观察关节的活动范围有无受限,是否僵硬、变形,活动时关节有无响声或疼痛不适。
(5)机体活动能力:机体活动功能分为5级。
0级:完全能独立,可自由活动;1级: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2级: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教育;3级:既需要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4级:完全不能独立,不能参加活动。
(6)患者目前的患病情况: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机体活动受限的程度。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有助于合理安排活动量及活动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治疗需要。
(7)社会心理状况: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对活动的兴趣,是完成高质量活动的必要条件。另外,患者家属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护士还应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完成护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