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教授写出《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这样一本书在我意料之中。
我仍然记得他在2016年底刚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的时候,就向我表达了在南科大组建科普团队的强烈意愿。后来他开创南方科普大讲堂、推出《青松读懂地球》科普公开课、出版科普图书《碳宝历险记》、组织召开全校一年一度的科普总结大会等,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成果传播、大众科普工作,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青松教授对科普的投入深深打动了我,2020年我和他共同组织南科大的年轻教授们编写《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一辑出版发行后,赢得了广泛好评,并荣获“广东省出版集团2021年度好书”,目前第三辑也将付梓,后续每年都有新书出版。青松教授用实践蹚出一条新的科学传播之路,不断地在科普界发出南科大之声。
科教兴国,已是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是从一个地球科学家的角度来解读长征这一部气壮山河的人类史诗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深层次了解长征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万水千山后,更能彰显出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的毅力、勇气和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极具创新性的科普书。它一方面从地质角度诠释了红军跋涉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一方面也强化了公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热爱。不得不说,这也是青松教授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创新模式下的创新实践。
2021年4月21日,南科大思政实践课程“重走长征路”主题分享会的画面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当天,在“心怀‘国之大者’追求一流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的新闻中,播出了刘青松教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重走长征路”之《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主题分享时的场景。引起中央媒体关注的“重走长征路”是南科大党史学习教育多项活动之一,南科大师生奔赴遵义等革命老区重走长征路,重温峥嵘岁月,致敬红军将士。《长征路上的地质故事》是“重走长征路”书院特色思政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特色思政实践课程包括“知”“行”“悟”三部分内容,通过主题讲座、现场教学、徒步体验、情景教学、讲演剧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南科大以“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效果,让师生浸润于红色文化中,培养学生“爱国上进、责任坚毅、崇礼尚美”的精神特质,涵养家国情怀,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从筚路蓝缕奠定基业再到创造辉煌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们将继续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守正创新,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结合起来,同深化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的成绩向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致敬!
李凤亮
2022年3月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