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眼部疾病

(一)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又称特发性非特异性眼眶炎症,是一种易引起突眼的常见病。

2.40岁以上男性多见,多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

3.CT表现可分为5型:肿块型、肌炎型、弥漫型、泪腺型、混合型。

4.肿块型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块,无假性包膜,边界规则,无骨质破坏;肌炎型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增粗,呈全程肥大,肌腱亦肥大;弥漫型表现为球后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无明显肿块,均为单侧性,并可同时累及泪腺和视神经;泪腺型表现为泪腺肿大,呈长扁型,紧贴球壁并与眼环分界不清,外直肌与球壁附着点肌腱增粗;混合型的表现兼具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特征。见图3-1。

【鉴别诊断】

1.格雷夫斯眼病:通常双侧眼眶发病,多条眼外肌呈不同程度对称性增粗,肥大的肌肉边缘清晰,周围脂肪无浸润,眼外肌以肌腹呈梭形肥大为著,增粗程度不如炎性假瘤显著。

左眼眶内软组织肿块影,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楚

图3-1 左眼眶炎性假瘤

2.眼眶淋巴瘤:眼肌肥大通常比炎性假瘤更显著,多数是单个眼肌肥大,病灶密度均匀,不伴有脂肪间隙浸润,恶性眼眶淋巴瘤往往有眶骨的破坏。

(二)格雷夫斯眼病

【诊断与读片要点】

1.格雷夫斯眼病即甲亢性眼病,甲亢患者合并眼病的发生率是40%~50%,主要表现为突眼、复视及眼球运动受限。

2.CT表现为眼外肌增粗和一定程度的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以内直肌受累最常见,其次是下直肌和上直肌,外直肌增粗少见。

3.多数病例CT表现为双侧多条眼外肌肌腹呈对称性梭形肿大,肌腱及附着点正常,少数病例表现为单侧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及上睑提肌增粗。

4.眼外肌密度可正常,也可低于或高于正常值;眶内脂肪可表现正常,亦可体积增大,眶隔前移、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见图3-2。

双侧眼内直肌、下直肌、上直肌增粗,密度稍高,双侧眼球突出

图3-2 格雷夫斯眼病

【鉴别诊断】

1.肌炎型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常表现为单条眼外肌不规则肿胀,肌腹、肌腱同时受累,眼外肌附着点眼环增厚模糊。

2.颈动脉-海绵窦瘘:CT表现为眼上静脉增粗和眶内其他血管畸形,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并有患侧海绵窦扩大,眼外肌增粗不明显。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高度恶性的眼球内恶性肿瘤,起源于视网膜核层,90%以上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多为单眼发病。

2.可分为5期:眼内期、青光眼期、眶内眼外期、眶外期及远处转移期。

3.CT初期表现为眼环局限性增厚,进而呈眼球内实质性肿块,钙化最常见,约占90%。为眼球内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视网膜脱离,也可表现为视网膜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见图3-3。

左眼球内软组织肿块影,其内见钙化,边界不清

图3-3 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Coat’s病(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发病高峰期为6~8岁,极少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视网膜下渗出物与玻璃体分界处的视网膜线状强化,渗出物无强化。

2.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新月形、椭圆形条状高密度影,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玻璃体内密度均匀。

(四)视神经胶质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视神经胶质瘤起源于视神经内神经胶质,属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

2.20岁以前发病者占90%,儿童视神经胶质瘤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有一定关系,双侧视神经胶质瘤常常是神经纤维瘤病的可靠依据。

3.CT表现为梭形或纺锤形软组织肿块,肿瘤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平扫时呈等密度,密度均匀;增强后多数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少数富血供或恶性胶质瘤可明显强化。眶内肿瘤可向后扩展至视神经管,显示视神经管扩大。见图3-4。

【鉴别诊断】

1.视神经鞘脑膜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瘤内常有钙化,且近视神经管,可引起局部视神经管骨质增生,增强后明显强化,可见路轨征。

右眼球后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矢状位见视神经管扩大

图3-4 右侧视神经胶质瘤

2.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大多位于球后肌锥内,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五)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内最常见的肿瘤,其实质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发育畸形,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好发于球后肌锥内,可深达眶尖部,少数占据肌锥内、外或仅发生于肌锥外;肿瘤多呈类圆形,如肿瘤向肌锥外眶壁伸入则呈不规则形或哑铃状。

3.CT表现多数为较均匀稍高密度肿块影,分叶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强化程度随造影剂注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即“慢进慢出”。

4.CT轴位扫描示肿瘤多与视神经、眼外肌分界不清或包绕之,但可显示视神经管有无扩大,颅内有无受累;冠状位常见视神经及眼外肌均受压移位,与肿瘤可明显区分,少数与之粘连或融合,所以冠状位CT扫描或三维重建对分辨肿瘤与视神经、眼外肌之间的关系更有价值。见图3-5。

右眼球后肌锥内稍高密度肿块影,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3-5 右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1.脑膜瘤:常向眶内和颅内双向生长,视神经脑膜瘤可见视神经孔明显扩大。

2.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边界不清,常伴眼环增厚,眼肌、视神经增粗。

(六)颈动脉海绵窦瘘

【诊断与读片要点】

1.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是颈动脉及其分支与海绵窦之间异常的动、静脉交通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2.颈动脉海绵窦瘘75%~85%由外伤引起,80%以上的患者首先表现为眼部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他眼部疾患而延误治疗。

3.CT表现为患侧海绵窦扩大,密度增高;眼上静脉增粗、扩张;眼球突出。

4.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如MPR、SSD、MIP、VR等,除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大脑动脉环开放及代偿情况、眼上静脉走行和全程情况,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外,还可显示其他引流通道,如基底静脉丛、岩上窦、岩下窦、蝶顶窦等。见图3-6。

【鉴别诊断】

1.格雷夫斯眼病:多双侧突眼伴眼肌梭形肿胀为主,眼上静脉扩张较轻或无。

2.眼眶血管畸形:眼上静脉扩张和突眼常较明显,CT增强可见扭曲的血管性团块,可有眶骨壁及前床突骨质破坏,有时延及颅内。

右侧眼上静脉增粗、扩张,CTA见颈内动脉与海绵窦交通

图3-6 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 x6bTywnySu6XDGqrpi051QlPefdgImk2JGY24YRp/XW+JicHClAdDhUQ4xWTTn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