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颅脑肿瘤

(一)脑膜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脑膜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类神经外胚层起源的颅内脑外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20%左右,多数为良性,女性高发,好发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旁、上矢状窦等部位。

2.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细胞。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内皮型、纤维型、血管瘤型、沙砾型、混合型及恶性脑膜瘤等。

3.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囊变出血少见,可合并钙化,可见占位效应,周围一般无水肿或轻度水肿,邻近骨质常表现为增生性改变。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见图2-27。

【鉴别诊断】

1.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形态不规则,多数呈分叶状、波浪状、蘑菇状,瘤内多见坏死囊变,强化程度极其高,瘤内更易见血管影,邻近颅骨一般不出现骨质增生,更易见骨质破坏改变。

2.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需区别,CT可见鞍底凹陷、前床突变薄或吸收,鞍背竖立,肿瘤向鞍上生长,可见哑铃征或腰鼓征,正常垂体组织显示不清。

3.听神经瘤:须与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鉴别,CT可见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并沿内听道延伸,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可见患侧内听道扩大。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质部位及增粗的听神经明显强化,无脑膜尾征。

右侧额部呈D字形稍高密度占位,其内伴少许钙化,边界清楚,周围伴水肿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骨窗示局部颅骨骨质增生

图2-27 右额部脑膜瘤

(二)星形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星形细胞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肿瘤,约占神经上皮肿瘤的75%,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大脑半球。

2.依据细胞生物学特征可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Ⅱ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Ⅲ级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3.Ⅰ级星形细胞瘤边界相对清晰,常伴囊变并使瘤体偏至一侧而形成所谓壁结节,肿瘤血管较稀少,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以混杂密度的结节形和环形病灶为主,其CT显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瘤血管丰富,常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增强扫描后均见不同程度的环形、半环形或结节状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易发生间变,并向四周浸润性生长,CT表现介于Ⅰ级与Ⅲ级、Ⅳ级之间,但明显倾向于Ⅲ级、Ⅳ级。见图2-28。

4.CT灌注扫描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判定,对区分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价值;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比低级别肿瘤血供丰富,血管密度更高,所以高级别肿瘤的血容量(CBV)和血流量(CBF)高于低级别肿瘤;肿瘤的表面渗透性(PS)测定在区分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时,与CBV、CBF、MTT(平均通过时间)比较,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

右额叶结节状等稍高密度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周围见较明显水肿带,CT灌注示病灶实质部分CBF及CBV增高

图2-28 右额叶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单发脑转移瘤:好发于成人,位于灰白质交界区,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大部分瘤体内可见小的囊变坏死,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囊变坏死区很小,平扫多为结节状高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厚壁环形瘤灶,周围见广泛水肿,表现为“小瘤灶大水肿”,呈指压状分布。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其强化程度比星形细胞瘤更明显。

2.脑膜瘤:病灶位于脑外,可见白质挤压征,呈宽基底与颅骨板相连,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星形细胞瘤。

3.脑脓肿: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明显环形强化,伴周围脑组织水肿,颇似恶性星形细胞瘤,但病灶强化多规则且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晰,可见液-气平面。

4.脑梗死:常需与Ⅰ级星形细胞瘤鉴别,一般梗死灶与血管分布走行一致,CT增强可见脑回状强化。

(三)少突胶质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少突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属于神经上皮性肿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级)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Ⅲ级)。

2.好发于额叶皮层下白质并向皮层延伸,颅内任何有白质纤维的地方均可发生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常以癫痫症状就诊。

3.CT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也可呈混杂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变坏死及出血,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多样,可呈点状、斑片状、结节状或环状强化。见图2-29。

左侧颞叶混杂密度影,其内见条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周围水肿轻,占位效应明显

图2-29 左侧颞叶少突胶质细胞瘤

4.少突胶质细胞瘤易侵犯软脑膜,引起明显的结缔组织反应,条索状和/或团块状钙化是其一大特点,发生率高达50%~80%。

5.瘤周水肿程度不一,部分肿瘤周围可不伴水肿。

【鉴别诊断】

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小,好发于大脑深部,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不明显且多无明显强化,发生钙化的概率小。

2.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PNET):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好发于颞叶,常单发,以囊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分隔,钙化相对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

(四)室管膜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来源于室管膜细胞,占颅内肿瘤的1%~4%,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5岁前和40岁左右,主要发生在脑室内,以第四脑室最常见。

2.病灶常呈分叶状,境界清楚,形态极不规则,常突破脑室前后壁侵犯脑干及小脑,也可经侧孔和/或中央孔向脑桥小脑三角区、小脑延髓池方向生长,甚至经枕骨大孔突入椎管内。CT表现为浇注现象,肿块为混杂密度,囊变、坏死多见,囊腔大小不一,壁光滑,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呈不均匀强化。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常阻塞第四脑室的外侧孔和正中孔,造成脑积水。

3.幕上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脑室内和脑实质内,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附近,CT表现多样,可呈等或略高密度影,病灶较大且内有较大囊变和/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后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脑室内室管膜瘤常起源于孟氏孔附近,呈稍高密度影,轮廓不规则,中至重度不均匀强化,瘤内钙化常见。见图2-30。

左侧侧脑室近孟氏孔区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2-30 室管膜瘤

【鉴别诊断】

1.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常与小脑蚓部或第四脑室顶部关系密切,CT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无浇注现象,瘤内出血、钙化、坏死少见。增强扫描多呈均匀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儿童侧脑室三角区,呈分叶状显著强化病灶,脑脊液分泌丰富,故常伴有交通性脑积水。

(五)髓母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髓母细胞瘤是后颅窝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10岁以下)小脑蚓部近中线部位,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左右。

2.病灶常位于小脑蚓部并突入第四脑室生长,可引起脑脊液阻塞,幕上不同程度脑积水。

3.CT平扫多表现为略高密度影,内部密度不均,部分坏死囊变较多者可呈低密度影,周围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肿瘤内部及边缘可见强化的条状血管影。见图2-31。

4.髓母细胞瘤可沿脑脊液播散至幕上脑膜及脑实质,CT表现为脑膜强化或实质内结节状强化。

小脑蚓部稍高密度肿块影,边界尚清,中心伴少许液化坏死,第四脑室受压变窄

图2-31 髓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主要发生在第四脑室中下部,周围脑脊液密度影主要位于肿瘤后方,前方部分层面可见与第四脑室底壁关系密切,可见蜡滴征。

2.毛细胞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多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强化,但髓母细胞瘤囊变坏死较明显时与其鉴别较困难。

3.血管母细胞瘤:多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增强扫描结节呈明显强化,囊壁可见强化,可在周围见到显著强化的血管影。

(六)血管母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血管母细胞瘤又名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后颅窝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5%~2%。

2.在组织学和影像学上,血管母细胞瘤可分为囊结节型、实质型、囊实型和单纯囊型。

3.囊结节型CT表现为较均匀的低密度灶,边缘光整,壁结节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但约半数壁结节CT平扫时不易发现。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无强化,周围无或有水肿。实质型和囊实型CT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密度肿块,增强后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单纯囊型少见,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无或仅轻微强化,少数囊壁亦可明显强化。见图2-32。

4.增强扫描病灶外常可见一条或数条粗大、扭曲的血管伸入肿瘤内部,CTA三维重建可显示肿瘤瘤体为大量血管堆积成的团块,局部血管紊乱。

左侧小脑半球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局部可见小结节状等密度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无强化

图2-32 左侧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囊性脑转移瘤:有原发灶,常多发,一般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可轻中度强化。

2.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少数可发生于小脑蚓部,实质型者应与髓母细胞瘤鉴别,后者多见于小儿,CT平扫呈等或略高密度,可见小的低密度囊变区,少数病例可发生钙化,第四脑室呈“一”字受压前移,增强后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不及血管母细胞瘤。

(七)脑淋巴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脑淋巴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发生率的0.8%~1.5%。

2.根据组织结构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根据始发部位和起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免疫缺陷相关性。原发性脑淋巴瘤罕见,大多数为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瘤转移至颅内。

3.根据病灶形态可分为单发环型、单发肿块型、形态不规则型、多发结节型。

4.单发环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环直径2~3 cm,内外壁大多光整,环壁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后环壁明显强化,环内容物强化不明显,环周无明显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单发肿块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周围轻度水肿,但无指压状水肿带,边界清晰,明显强化,无明显坏死囊变及出血钙化。形态不规则型呈单发或多发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的分叶状肿块,边界不清,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多发结节型CT表现为结节状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弥漫分布于大脑半球皮质及髓质内,强化明显。见图2-33。

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结节状稍高密度灶,边界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周围伴少许水肿带

图2-33 原发性脑淋巴瘤

【鉴别诊断】

1.胶质瘤:低级星形细胞瘤多呈均匀等密度或低密度水瘤样病灶,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多不强化。

2.脑膜瘤:除可见白质移位征或白质塌陷征和脑膜尾征,CT还可表现出弥漫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也可出现骨质破坏或侵蚀。

3.颅内转移瘤:一般能提供原发肿瘤病史,病灶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瘤小水肿大,多为指压状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

(八)生殖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2~14岁,平均10岁。

2.好发于中线结构,最好发于松果体区至下丘脑,约50%位于松果体区。

3.根据肿瘤部位可分为松果体区型、鞍区型、基底节区型。

4.松果体区型大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病灶较大时可呈分叶状,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影,松果体钙化增大且被包埋于肿块中是此型生殖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出血、坏死、囊变较少见,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

5.鞍区型多位于鞍上,侵占整个鞍上池或其前方大部分结构,CT表现为稍高密度影,囊变多见,一般无钙化,常沿脑脊液通路播散。见图2-34。

6.基底节区型多发生于一侧,常累及丘脑,病灶一般呈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边缘一般清晰或较清晰,常有囊变及坏死;病灶体积相对较大,但占位效应一般不明显,少数病灶可有不同程度瘤周水肿。

鞍区见稍高密度肿块影,内见少许囊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2-34 鞍区型生殖细胞瘤

【鉴别诊断】

1.畸胎瘤:良性畸胎瘤含脂肪密度,恶性畸胎瘤脂肪密度很少或没有,生殖细胞瘤则无脂肪密度,出现脂肪密度时二者鉴别不难,若不出现则鉴别较困难,但畸胎瘤囊变、钙化较常见。

2.胶质瘤:位于基底节和丘脑区的胶质瘤,尤其是青年患者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需与生殖细胞瘤鉴别,前者CT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位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且囊变明显,瘤周有水肿。

3.鞍上颅咽管瘤: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8~12岁、40~60岁),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呈混杂密度影,囊壁可见蛋壳样钙化。

(九)松果体区肿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松果体区肿瘤比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4%~1%。

2.松果体区肿瘤中,生殖细胞来源的有畸胎瘤、生殖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松果体细胞来源的有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其他细胞来源的还有胶质瘤、神经节瘤。

3.松果体区肿瘤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的等、高或混杂密度影,有时可出现钙化;一般松果体区肿瘤发生钙化少见,若有钙化往往较大,很像整个松果体,其钙化的特异性有利于鉴别诊断。见图2-35。

4.来源于生殖细胞的钙化无特异性,其大小与数量不一,形态多不规则,有时在四叠体池与鞍上池之间伴有异位瘤灶。

5.所有松果体区肿瘤均有程度不同的占位效应并可造成阻塞性脑积水。

松果体区结节,密度不均,可见钙化

图2-35 松果体瘤

【鉴别诊断】

1.位于第三脑室后部及丘脑的胶质瘤:有时与松果体区肿瘤很难鉴别,但第三脑室后部胶质瘤常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且可见不同形态的强化,如附壁结节状、环状强化,肿块常不规则,第三脑室变形明显。

2.位于天幕孔的动脉瘤:具有动脉瘤特殊征象,肿瘤外形光滑,密度均匀,平扫多为等密度,增强呈均匀强化。

3.表皮样囊肿:有时形态不规则,若肿瘤含有纯脂肪成分,CT值可鉴别。

(十)垂体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出来的肿瘤,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

2.根据肿瘤大小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0 mm)、大腺瘤(直径>10 mm,且向鞍上延伸),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分泌性瘤(生长激素瘤、ACTH瘤)和无分泌性瘤。

3.大腺瘤多为均一等密度或高密度,少数有囊变,形态多为圆形,有时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光整,极少有钙化;肿瘤常侵犯鞍底、前床突、鞍上池,增强扫描多呈均一强化,少数呈环状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强化程度轻度至中度。见图2-36。

4.微腺瘤可表现为垂体高度增大(>9 mm),垂体上界上凸;病灶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也可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限性受压,变薄倾斜。

【鉴别诊断】

1.鞍区脑膜瘤:可见钙化,蝶鞍一般不增大,鞍结节可有骨质增生,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鞍区等密度肿块影,形态规则,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垂体窝骨质吸收、扩大

图2-36 垂体大腺瘤

2.颅咽管瘤:有两个发病高峰(8~12岁、40~60岁),好发于鞍上,为囊实性肿物,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钙化发生率高(约50%),易压迫室间孔造成脑积水。

(十一)颅咽管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颅咽管瘤是颅内鞍区常见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2%~4%,好发于20岁以下的人群,另一发病高峰为50岁左右。

2.肿瘤好发于幕上鞍区,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可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晰;病灶囊性部分为均匀低密度,CT值17~28 HU,囊壁多钙化,呈蛋壳状、弧形或斑点状高密度,实性部分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少数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见图2-37。

3.病灶较大时可压迫室间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向下延伸累及垂体时,仍可见部分垂体组织。

鞍区囊实性肿块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图2-37 鞍上池颅咽管瘤

【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钙化少见,多突破鞍隔向上生长,由于鞍隔的阻挡,使瘤体产生向心性压迹,表现为雪人征。

2.脑膜瘤:常位于鞍结节,偏于一侧生长,鞍结节骨质增生,病灶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见脑膜尾征和鞍结节骑跨征。

(十二)脊索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易侵犯周围骨质、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为低度恶性肿瘤,以中青年多发。

2.脊索瘤好发于颅底蝶枕联合处,常位于斜坡和鞍区并向两侧发展。

3.典型脊索瘤CT表现为位于中线的、具有膨胀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病变多为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邻近骨质可有不同程度结构破坏,以溶骨性为主伴多发不规则斑点状钙化,钙化率约70%。增强扫描病灶多为不均匀轻度强化。见图2-38。

【鉴别诊断】

1.软骨类肿瘤:蝶枕部软骨类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与脊索瘤类似,软骨类肿瘤钙化呈斑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不及脊索瘤。

2.神经鞘瘤:发生于颅神经走行部位,骨质破坏较脊索瘤相对轻,肿瘤多囊变、少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中颅窝底不规则肿块,密度混杂,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破坏

图2-38 枕骨斜坡脊索瘤

(十三)表皮样囊肿

【诊断与读片要点】

1.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脑外型常见;脑内型相对少见,常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脑实质内。

2.表皮样囊肿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易向脑表面沟、裂内延伸呈塑型状,形态多不规则,也可呈分叶状或边缘尖角状。

3.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晰,占位效应较轻,CT值与内容物成分含量、比例有关。当内容物以脂类物质为主时,密度一般低于脑脊液;当内容物中角化物成分较多或瘤内含有钙化、出血时密度偏高。增强扫描无强化。见图2-39。

桥前池、右桥小脑角池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

图2-39 表皮样囊肿

【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好发于后颅窝中线,内含脂肪,可有毛发、骨骼、牙齿等,囊壁或肿瘤内常有钙化。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十四)听神经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听神经瘤源于听神经内听道段的神经鞘膜,由增生的施万细胞组成,由网状纤维网围绕,最初局限于内听道,后可逐渐增大并延伸入桥小脑角池。

2.CT表现为均匀的略低或等密度影,瘤内可见小的较低密度区,甚至完全囊变呈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可为均匀性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见图2-40。

3.大瘤体可占据桥小脑角池使之扩大或填塞,环池、四叠体池、第四脑室可受压移位,可伴梗阻性脑积水。

4.骨窗显示患侧内听道呈漏斗状扩大,此为诊断听神经瘤的可靠征象。

左侧脑桥小脑三角区均匀强化肿块,边界清,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漏斗状扩大

图2-40 左侧听神经瘤

【鉴别诊断】

1.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呈略高或等密度,明显均匀强化,以广基底与岩骨相连,不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无内听道改变,邻近岩骨可有骨质增生,有时肿瘤内出现砂粒样钙化。

2.三叉神经瘤:呈等或低密度肿块,可均匀或环状强化,但其常跨越中后颅窝,呈哑铃状,岩骨尖常破坏,但无内听道扩大。

3.表皮样囊肿: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但其CT值低于脑脊液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改变,也无内听道改变,需与巨大囊变的听神经瘤鉴别。

(十五)三叉神经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三叉神经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及神经纤维,以前者多见,在颅神经肿瘤中仅次于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0.2%~0.45%,以青壮年多发,男性略高于女性。

2.根据生长部位通常分三型:跨颅窝型、中颅窝型、后颅窝型。

3.CT表现为肿瘤沿三叉神经径路生长,跨越岩锥尖,受硬脑膜限制,形成哑铃状;若肿瘤位于后颅窝,则瘤体不受硬脑膜限制,形态多较规则,边缘清晰,瘤体大者可累及海绵窦,Meckel腔扩大,肿瘤边缘清晰,有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多无水肿,增强后病灶多呈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岩骨尖和颅底骨质吸收破坏。见图2-41。

岩骨区不均匀强化肿块,边界欠清,骨窗示岩骨尖骨质吸收

图2-41 右侧三叉神经瘤

【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听神经增粗,与肿瘤连续,内听道扩大是鉴别关键。

2.脑膜瘤:多宽基底生长,多呈略高密度,其内常见钙化,病灶邻近骨板局部骨质增生。

(十六)颅内转移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颅内转移瘤是指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行、淋巴或直接入侵颅内所致,亦可经脑脊液循环种植、转移。以肺癌(男性)、乳腺癌(女性)居前位。

2.可单发或多发,大部分位于幕上,CT平扫呈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轮廓尚清晰,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较大者可有坏死、囊变,瘤体可伴有瘤卒中,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内更高密度灶。

3.瘤周可见大片水肿带,形态呈指压状,密度均匀,增强无强化;瘤体大小与水肿范围不成正比。见图2-42。

双侧大脑半球散在多发稍高密度结节影,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周围见较明显水肿

图2-42 颅内多发转移瘤

【鉴别诊断】

多发性恶性脑胶质瘤:大多位于大脑深部,体积较大,呈不规则增厚的环形强化,瘤周水肿更广泛,可有瘤内出血。

(十七)胶质母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内肿瘤,好发于46~65岁,30岁以下罕见,占脑内肿瘤的12%~20%,占星形细胞瘤的50%。WHO分级为Ⅳ级,恶性度高,预后较差。

2.肿瘤常位于深部脑白质,额叶为最常见部位,其次是颞叶,少数位于基底节区。常沿白质纤维束延伸,通过胼胝体、前后联合延伸至双侧大脑半球,呈蝴蝶状为其典型表现。

3.CT平扫肿瘤多呈高、等、低同时存在的混杂密度,高密度区与出血有关,等密度区为肿瘤实质,中央低密度区常为坏死所致,钙化罕见;瘤周水肿大部分表现为明显水肿,部分可跨越中线结构,为中重度水肿。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不规则强化。见图2-43。

【鉴别诊断】

1.脑脓肿:脓肿壁环状强化,壁一般较薄且均匀,张力较高,环较大时可因脓液密度不同而出现CT值上低下高的现象。

2.颅内转移瘤:一般多发,瘤体直径一般小于2.0 cm,单发者体积较大,肿瘤内出血、坏死区域也大,有时酷似胶质母细胞瘤,但位置一般较表浅,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少有分房及菲薄环壁出现。

右侧额颞叶混杂密度肿块影,周围见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左偏

图2-43 右侧额颞叶胶质母细胞瘤

(十八)中枢神经细胞瘤

【诊断与读片要点】

1.中枢神经细胞瘤(CNC)是一种新发现的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分化多属Ⅰ级,发病率占全部原发脑肿瘤的0.25%~0.5%。

2.好发于青壮年,生长缓慢,肿瘤常发于侧脑室透明隔,瘤体大时阻塞室间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3.CT表现为肿瘤大都位于侧脑室透明隔或室间孔区,以一侧为主向对侧生长,典型表现为以广基底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的肿物,均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

4.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呈绳索状,边界清晰,一般无瘤周水肿及肿瘤侵入脑实质的征象。

5.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囊性变,钙化、出血少见,钙化形态多表现为丛状、圆状。

6.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少数明显强化。见图2-44。

侧脑室内跨中线稍高密度肿块影,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见囊变,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图2-44 中枢神经细胞瘤

【鉴别诊断】

1.脉络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及第四脑室,肿瘤较大,分叶状,边缘清晰,CT表现为等、高密度,内见点片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2.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与结节性硬化有关,好发于室间孔附近,易产生阻塞性脑积水,CT示病灶基底紧连室管膜,瘤体一般为等密度,坏死、囊变部分为低密度,钙化部分为高密度,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同时可见室管膜下其他结节。 R1p3XWsoUTVkbwOxtAQOk9/BNPgipYFlpMj2l9Xr0i2qDva5RmwNA81iYggPRQ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