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挫裂伤是指脑组织发生的一定程度的挫伤、裂伤、出血和水肿等,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包括挫伤、裂伤两种病理类型;可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的相应部位,也可发生于相对的部位(对冲伤)。
2.脑挫伤CT早期表现可无明显异常,随着脑实质肿胀,皮髓质界限模糊,脑沟变窄变浅,水肿区可见点片或灶状高密度、略高密度出血灶,常见于脑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区。
3.脑裂伤CT表现为脑实质单发或多处在脑组织水肿基础上的较大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存在,可轻可重,常合并颅骨骨折,严重时可合并脑深部结构损伤、硬膜外或/和硬膜下血肿。见图2-19。
4.因临床上脑挫伤及脑裂伤常同时存在,故一般统称为脑挫裂伤。
左额叶、颞叶多发斑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相应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移位
图2-19 脑挫裂伤
1.静脉窦血栓:当血栓引起静脉性脑梗死伴小出血灶时,可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和点状高密度灶,与脑挫裂伤表现类似,但静脉窦血栓CT可见典型的致密三角征和致密带状征。
2.出血性脑梗死:CT显示在原有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其形态与供血血管分布一致。
1.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局部多有骨折;因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局限;典型临床表现有昏迷—清醒—昏迷。
2.硬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CT表现,见颅骨内板下梭形、凸面镜样高密度影,CT值40~100 HU,骨窗可显示骨折线。
3.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见图2-20。
4.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这时做增强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右侧颞部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VR见颞顶骨骨折
图2-20 右颞部硬膜外血肿
1.硬膜下血肿:有或无明确外伤史,无中间清醒期,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镰刀形高密度影,范围较广泛,常跨越颅缝蔓延,与脑组织分界欠清晰,其占位效应较重,复查时血肿大小、范围常有变化。
2.硬膜外积脓:CT表现为梭形低密度影,伴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脓肿包膜明显强化,壁厚且不规则,表示被感染的硬脑膜。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蛛网膜与硬膜囊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连接很薄弱,故血肿范围较广;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以亚急性多见。
2.可有或无颅骨骨折,无中间清醒期。
3.急性期(<3天),CT表现为高密度,个别为混杂密度、等密度甚至低密度。见图2-21。
4.亚急性期(4天至3周),系急性向慢性过渡的阶段,CT多表现为形态、密度多样性,其形态可为新月形、半圆形,血肿内缘部分凹陷,部分僵直或突出,与脑组织分界欠清晰;密度可为高、等、低,以等密度血肿诊断较为困难。
右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为主等高密度影
图2-21 右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急性期)
5.慢性期(>3周或轻微外伤后)CT表现为新月形低密度影,当混杂高密度影时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
1.硬脑膜下水瘤:又称慢性硬膜下积液,多数与外伤有关,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甚至有观点认为硬膜下水瘤就是引起慢性血肿的原因。
2.硬膜下积脓:CT表现为新月形或双凸形脑外积液,常延及大脑镰旁,增强后在与脑的交界处呈线状或带状明显强化;病灶可见包膜及腔内分隔。
1.硬膜下积液多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占颅脑外伤的0.5%~1.0%,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额颞部,以双侧额部多见。
2.硬膜下积液是由于脑脊液进入硬膜而形成的,随着积液增多可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加深。
3.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慢性者可有包膜;还可以根据临床特点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
4.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区,CT值0~10 HU,常进入纵裂前部,使脑组织受压。见图2-22。
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
图2-22 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
5.硬膜下积液密度近于脑脊液密度,占位表现较硬膜下血肿轻,硬膜下积液可发展为硬膜下血肿,可能系再出血所致。
1.硬膜下血肿:当硬膜下积液蛋白含量高或伴出血时,其CT表现酷似硬膜下血肿,可根据MRI对积液及血肿信号的不同显示进行区别。
2.老年性脑萎缩:脑沟、脑裂普遍加深、增宽,无局部脑回变平、脑沟变浅等占位表现,无蛛网膜内移征,短期CT复查时不会出现积液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