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脑出血系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好发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大脑半球白质内。
2.急性期CT上表现为团片状高密度灶,CT值55~90 HU,周围可有或无低密度水肿带;血肿可破入脑室引起积血;当水肿带逐渐明显时出现占位效应,严重时可导致脑疝。见图2-13。
3.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缘逐渐模糊,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
4.慢性期血肿密度进一步减低,呈脑脊液密度。较小血肿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大的则表现为软化灶,呈条带状或新月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晰,一般无占位效应。
1.出血性脑梗死:血肿在梗死灶内,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影,且低密度范围较出血范围大,病灶范围与血管供应区一致。
2.瘤卒中:肿瘤内出血可见血液平面,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常不规则,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可不同程度强化。
左基底节区团片状高密度灶,周围伴水肿带
图2-13 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疾病,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自发性SAH以先天性动脉瘤破裂最常见。
2.临床起病急,典型三联征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3.CT表现为外侧裂池、纵裂池、脑沟、脑池内线状或铸型样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常合并脑室内积血,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后角内高密度伴液-液分层。见图2-14。
4.CT平扫不易发现动脉瘤,可根据SAH推断动脉瘤破裂的部位,CTA有助于发现SAH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
外侧裂池、鞍上池、纵裂池、脑沟铸型样高密度影,CTA见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形成
图2-14 动脉瘤破裂致SAH
1.静脉窦血栓:CT表现为脑表面皮质下及静脉窦区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呈空三角征。
2.正常大脑镰:表现为密度均匀线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光滑,钙化时呈斑块状高密度影,CT值常在100 HU以上,且随访无变化。
1.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以大脑中动脉及分支闭塞最多见。
2.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可分为大面积脑梗死、小灶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有时梗死区内可发生小出血或较大范围出血,称为出血性脑梗死。
3.急性期(24小时内)病灶CT表现不明显或仅显示模糊稍低密度影;亚急性期(1天至2周)病灶呈清晰低密度区,呈三角形、楔形或扇形,与动脉供血区域一致;2~3周时病灶出现模糊效应,呈等密度,不易分辨;慢性期(3周以上)坏死组织密度更低,且液化、囊变似水密度,边缘清晰。见图2-15。
4.梗死区由于并发脑水肿而出现占位效应,在发病当天即可出现,其程度依梗死区大小而不同,病后1~2周表现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少数占位效应能达1个月以上。
5.脑梗死3天至6周时,增强扫描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环状强化,多位于皮层,也可见于白质。
左侧颞、顶叶及岛叶大片状扇形低密度灶,同时累及皮质与实质,边界不清
图2-15 脑梗死
脑胶质瘤:位于白质区,较少累及灰质,CT多表现为病灶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影,轻度水肿,可见占位效应,根据级别不同增强扫描可表现为无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1.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小面积缺血坏死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
2.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限于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3.病灶多位于双侧基底节、丘脑区,CT表现为斑点状低密度影,CT值为21~27 HU,直径小于15 mm,边缘清晰,无占位效应。如病灶小于5 mm,CT不易发现,应作MRI进一步检查。见图2-16。
4.梗死后3天到3周时,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4周左右形成软化灶,病灶不强化。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
图2-16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1.多发性硬化:好发于中青年,CT扫描见直角脱髓鞘征,急性期病灶增强可强化。
2.VR间隙:为脑穿支血管周围的潜在腔隙,通常为双侧且小于5 mm,其密度与脑脊液相同,增强无强化。
1.动静脉畸形(AVM)是指脑实质内异常扩张的动静脉形成的混乱血管团,由动静脉直接交通,其间多无毛细血管床。AVM易出血。
2.CT表现为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病灶,占位及脑水肿不明显,可见局部钙化,合并出血时为高密度;增强扫描AVM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蚯蚓状病灶。
3.CTA能更好地显示血管细节,通过三维后处理对病灶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从多角度对病灶进行全面观察,可以很好地显示异常血管团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如对骨的侵犯、骨的增生等。见图2-17。
1.海绵状血管瘤:CT多表现为蜂窝状的不同密度区伴钙化,可略增强,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很少有占位效应,无粗大的供血动脉或扩张的引流静脉。
2.静脉畸形:CT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能强化,与AVM影像表现相似。脑血管造影可见一根粗的静脉带若干侧支,没有粗大的供血动脉。
左枕叶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CTA示左枕部迂曲增粗血管团
图2-17 左枕叶AVM出血并破入脑室
1.动脉瘤是指动脉血管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瘤状突出的一种疾病。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占80%~90%。
2.颅内动脉瘤好发于颅底的Willis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以颈内动脉虹吸段发生最多。
3.一般单发,也可多发,根据形态可分为梭形、囊形、囊梭混合形3种;根据大小可分为小型(<5 mm),中型(5~10 mm),大型(11~25 mm)、巨大型(>25 mm)。
4.常规CT增强对于直径<1 cm的动脉瘤诊断不敏感,阳性率不足30%;CTA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诊断率,特别是中、小型动脉瘤的诊断率。见图2-18。
5.CT增强表现为圆形、葫芦形或条形高密度影,当有血栓形成时,可见环形、半弧形充盈缺损影。
左侧桥小脑角区明显强化块影,强化程度似血管,CTA 示基底动脉局部梭形扩张
图2-18 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
1.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强化明显,不伴蝶鞍扩大。
2.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肿块为实质性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