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近70年的发展,治愈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国内也逐步向基层普及。至2021年全国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单位已超过700家,心脏外科年手术数量已达到27万例,其中绝大多数为传统正中开胸大切口心脏手术。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因其创伤大、出血多、伤口不美观、术后恢复慢等不足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技术应运而生。MICS技术并非一种明确的手术术式,相对传统心脏手术而言,它可通过缩小手术切口或避免体外循环以达到减轻手术创伤、美化伤口、加快康复、降低住院费用等目的。全胸腔镜技术是MIC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微创的外科技术之一。其利用胸腔镜显露手术部位与结构,使用微创手术器械在微小切口中完成手术操作。全胸腔镜技术有诸多优势:对患者而言,胸腔镜手术使得表面切口变得更小、更隐蔽,恢复更快;对心脏手术团队而言,胸腔镜可提供广阔的视野、放大局部组织,使手术内容方便团队全员可见,易于交流与教学,利于手术标准化、同质化推广及质控。
除了患者对心脏手术具有微创化的要求之外,随着一系列经皮介入导管技术(绝大部分由心内科医生掌控)的迅猛发展,如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经导管瓣膜置换术,经导管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等技术的运用,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正不断扩大,对传统心脏外科治疗领域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占总人口的18.75%,且保持着加剧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使得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众所周知,介入器械价格高昂,而随着心血管患者群体的增加,大规模应用介入技术及器械将给国家医保支付体系带来严峻挑战,而全胸腔镜技术能在微创及性价比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相对而言更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契合我国国情,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才能从容应对当下及未来的挑战。当代心脏外科医师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微创发展之路,构建以全胸腔镜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小切口开胸、全胸腔镜、介入治疗相互补充的完整技术体系,才能在保证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