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腋动脉插管

如前所述,股动脉插管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外周体外循环灌注方式,但我们仍需要考虑几个特殊情况:①部分患者的股动脉直径小,如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其动脉系统常发育不良,股动脉直径偏细小,难以插入与体重匹配的动脉灌注管,强行使用股动脉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会导致股动脉损伤概率高;②老年患者的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存在明显钙化,股动脉插管可增加脑卒中、动脉栓塞以及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的发生;③小部分患者存在髂动脉迂曲,在置入导丝时即存在困难。因此,选择插管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条件,术前行全主动脉CTA检查评估主动脉及外周血管情况,对患者尤其老年患者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患者股动脉不适合插管灌注,此时腋动脉插管将成为这类患者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的优选方案。腋动脉插管通常应用于主动脉手术之中,特别是涉及弓部的手术。血管病变如夹层、动脉瘤、粥样硬化等,较少累及腋动脉。采用腋动脉插管进行灌注时,血流方向符合生理状态,同时便于进行单侧选择性脑灌注,且切口位于胸部,便于管理,污染风险小。但腋动脉位置较深,周围毗邻结构复杂,相对于股动脉插管而言,其难度、风险均较大,对初学者来说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流畅、安全地操作。

(一)相关解剖结构

腋动脉在胸大肌、胸小肌深面,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自第一肋外侧缘,斜向下外经过腋区,至大圆肌下缘处进入臂,延续为肱动脉。腋动脉毗邻臂丛神经、腋静脉,从腹侧到背侧,依次为腋静脉、腋动脉、臂丛神经(图2-2-7),部分腋动脉被臂丛神经分支包绕,腋动脉下方为胸膜顶。在进行体表定位时,上肢外展至水平位,手掌向上,自锁骨的中点与肱骨内外侧髁连线的中点稍下方做一连线,在背阔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的体表投影,以下为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腋动脉被其前方的胸小肌跨过分成三段,肌近侧的为第一段,肌后方的为第二段,肌远侧的是第三段。腋动脉主要分支包括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及旋肱前动脉,各分支起点、走行变异度较大,增加了解剖游离的难度。

图2-2-7 腋动脉周围解剖示意图

(二)操作步骤

皮肤切口起点选择在右锁骨中点下方1~2cm,做一长4~5cm与人体长轴垂直的切口。切开皮肤后,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及胸大肌筋膜,在肌束之间钝性分离胸大肌后,使用乳突牵开器向上、下拉开胸大肌,显露胸锁筋膜,仔细分离此筋膜,显露胸小肌,调整牵开器,同时拉开胸大肌及胸小肌,即可暴露腋动脉及周围组织结构。充分游离、松解腋动脉周围组织,各分支用橡胶带阻断(缠绕两圈),腋动脉近端缠绕丝线,并套入细胶管或尿管,用于插管后阻断血管、固定插管。

予肝素至ACT达标后,穿刺或切开腋动脉,插入管道,并固定于皮肤切口边缘,以防止其脱落。

体外循环结束后,拆除固定插管、血管的套线,拔除插管的同时阻断腋动脉近端,动脉切口采用6-0prolene线双侧连续缝合,缝合时注意避免血管扭曲变形。

(三)技术要点

1.操作应准确、轻柔,减少对腋动脉及周围神经的刺激(如器械触碰、电刀热传导等),避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2.应尽可能游离显露腋动脉分支,使用胶带阻断,对于严重干扰插管的小分支,可结扎后离断。

3.不宜过多剥离腋动脉外膜,避免使血管中层裸露,手术结束后缝合腋动脉切口时,外膜可帮助止血。

4.腋动脉切口不宜平行于血管,横切或斜切较为合理,便于在插管的同时降低因缝合切口导致血管狭窄的风险。

5.腋动脉内径细,血管壁薄,动脉插管的管芯有造成血管损伤的风险,插管遇到阻力的时候不可强行插管,可稍微退出插管,感觉阻力消失后再插入,密切关注泵压。

6.插管尺寸的选择同股动脉插管。插管不能太深,避免影响颈总动脉血流,可选择长度短、前段软的动脉插管。

7.如果腋动脉细小,可使用一段人工血管,一端与腋动脉端侧吻合,另一端连接动脉插管,此方法同时使右上肢得到灌注,但人工血管渗血较多。 nKEefMoLAw/a8gd99aNjGzS6D/lUtjoO6ssQ/vgqRSAZkAZmjX3Zu34QNdu07l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