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潮剧形成

1431 年,即明宣德六年,一出关于刘希必亦即刘文龙的南戏来到潮州,该剧的剧本是潮州目前发现的最早戏曲活动的物证。因为有一位叫廖仲的戏曲演艺者枕着心爱的剧本下葬,才有 1975 年剧本重见天日对潮剧历史的揭秘。剧本名为《刘希必金钗记》,在潮安凤塘西山溪明墓中出土(图 1-1)。戏文第四出左边有“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字样一行,卷末有“宣德七年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一行。

宣德至万历年间,共有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存世。

《刘希必金钗记》可以说是南戏流传方式的第一个层次。虽然戏文中出现个别客家方言和潮州方言或音韵,但本子仍保留中原音韵,曲牌和曲词也基本是原貌。

从揭阳出土的手抄本《蔡伯喈》(即《琵琶记》)比《刘希必金钗记》晚了一百年,而剧本的体制仍是分出,曲牌体,用中州音韵(图1-2)。其特点则在于运用的潮州方言多了,反映潮州的民俗多了。《蔡伯喈》是南戏如何在地方移植而未完全地方化的实物标本。这是南戏流传方式的第二个层次。

图 1-1 明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首页书影

图 1-2 出土明嘉靖写本《蔡伯皆(喈)》书影

《荔镜记》与出土抄本《蔡伯喈》同属嘉靖年间,但《蔡伯喈》是宋元南戏的传本,而《荔镜记》则是南戏有别于剧目移植的新品种(图1-3)。它表现为剧目内容的地方化,声腔成为地方化后的潮泉调(即潮腔及泉腔可以通用的体制)。是南戏流传方式的第三层次,即以南戏的基本规范生发为地方新创的声腔。

图 1-3 明嘉靖刻本《荔镜记》首页书影

《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则反映了南戏流传方式的第四个层次,把南戏的剧目全面地方化,而且形成了小范围的新声。

《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的刻本上栏还有一个戏《苏六娘》的片段,从事件、曲牌及曲词上反映南戏体系的地方戏潮调的完整长成(图1-4、图 1-5)。这是南戏流传方式的第五个层次。

图 1-4 明万历刻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首页书影(上栏为《苏六娘》书影)

图 1-5 明万历刻本《苏六娘》书影

上述剧目,展示早期潮剧“加方言口白—官潮杂陈—唱潮腔”的演变过程。从这五个本子五个层次,可见南戏从原型到各种声腔的过渡,从而成长为各种南戏体系的地方剧种的全过程。

戏神田元帅

潮剧班均供奉戏神田元帅。潮州市区有田元帅庙,坐落于潮州市西平路与开元路交界处,坐西向东。此庙在 20 世纪 50 年代因开拓马路被拆毁,今不存。

金身田元帅塑像,头戴纱帽,帽翅作两手掌状,十指合拢,嘴角刻有蟹形涎迹(图 1-6)。传说田元帅系唐明皇梨园乐师,掌管翰林院梨园子弟。其母苏小姐,于郊游中偶含稻穗而怀孕,因未婚聘,婴儿出世后被弃田野,时有田蟹在其嘴角以唾沫让其吮吸而得活,遂姓田。传说他在翰林院掌管梨园子弟时,有一次伏案午睡,被唐明皇见到,唐明皇把他的头扶正,并为他揩去涎迹,故此,后世供奉的神像有一双御手和蟹形涎迹。

图1-6 潮剧戏神田元帅

历来各种戏班崇祀的戏神形形色色,京剧祀老郎神,粤剧祀华光大帝,南戏剧种供奉的戏神最普遍的是田元帅,除潮剧外,弋阳腔、青阳腔的剧种,以及福建的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四平戏、竹马戏、泉州木偶戏,均祀田元帅。 M95XbpdKrmhs+CdxfPYqenetyzTLaY09rLIgmXOoS3TaPGgcwdjEcoa8r9CQ8d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