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潮州

从温州出发,陆路或海路,往南出浙江,越福建,就进入潮州地界,约 800 千米。本篇说的潮州,是古潮州,即今之潮汕地区。

这里长夏无冬,温暖湿润。在地理方位上,此处是“省尾国角”。远离政治中心,兵燹祸乱少。这里天赋地质膏腴,人工技术精巧,商业勤俭经营,算得上富足安适。养成的人也如当地秀丽山水一般的温和。

到唐宋时期,潮州已悄悄地在中国诸城里有了一席之地。此时的潮州,韩愈治潮引教化、昌文运,潮州唐宋朝出现了“前八贤”,明代又有“后八贤”,唐宋两朝,共有十位宰相到了潮州,是为“十相留声”。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人文版图已延伸到潮州。

潮州人的先祖多来自中原,因黄河流域发生战乱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常致民不聊生,为避灾祸,先人们辗转南下,或经江西,或经福建,最后定居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艰苦创业,为后人创造一片乐土。一部潮州社会史,即是一部迁徙与奋斗史。潮州既是这样一个移民社会,自然不排斥其他外来文化。

从文化层面,潮州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的结合,其中自然包含了一定的吴越文化;而南戏则是宋室南迁时所携带的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混血。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至迟明初,南戏来到潮州。

不独潮地,此时的南戏是向四方扩散的,它与所到之处的地方语言、音乐结合起来,当地化后的南戏才可被当地大众所领会接受,这就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声腔。这些声腔由少到多,由同到异,逐步分流。所以,南戏的发展很快,覆盖面很广,以浙江为发源地,而后衍为昆、弋,进而为正字和泉、潮诸调,加上南北戏曲艺术的交流频繁,遂成为各个地方新剧种。

南戏要留下来,要完成潮州化,主要是语言和声腔。

南戏以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兼用中州音韵,但在明代声腔分流之后,中州音却在某些声腔中占优势,民间称其为“官腔”,闽南语系地区把这种戏曲叫作“正音戏”或“正字戏”。明代入潮州的南戏,便是唱正字的一种声腔,潮州戏谚“正字母生白字仔”,揭示的正是潮剧来源于南戏的身世。

此时的潮州说的是自汉唐形成的潮州方言。中原人入潮州,由说中州话到说潮州话,需要一个易腔的过程。同样,南戏要演变为潮州戏剧,也需要“易腔”。

明代考古资料显示,南戏来到潮州之后是如何“易腔”演变的。

外地戏曲入潮州的三个原因

文化的传播无非人的流动。外地戏曲流入潮州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外地官员到潮州为官,直接或间接带来了外地剧种。古代中国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决定了在潮州为官者多为外地人。这数不清的外地官员,喜欢的是自己家乡的戏剧。在促进外地戏剧入潮州、丰富潮州戏剧上,他们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军中娱乐的需要。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于陆丰(碣石)驻军万余人,为了官兵娱乐之需,于是从江、浙、湘、赣物色昆腔、弋阳、秦腔诸戏班。由于观众群体的特殊性——军队官兵,招来的戏班是清一色的男角,剧中坤角也由男人扮演;且剧目以武戏为主,文戏极少。

第三,商贸酬酢交际之需。南宋以后,潮州经济有较大发展,商贸发达,外地来潮州经商不断增多,他们也聘请家乡戏来此娱乐。南澳岛至今仍保留着明代万历十一年建的一座戏台,戏台建于关帝庙前。南澳岛在历史上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居民很少,如果不是海运发达,是很难有戏班到这个海中小岛来演出的,戏台的出现则告知世人,此岛戏剧演出的常态化。随着贸易的发展,清代客居潮州的外地商贾,先后在潮州建立了各地会馆,各会馆常聘家乡的戏班来潮州及潮州府属各地演出。在潮汕平原这个大环境,雅部、花部各剧种争妍斗奇。 hrHt0slp8jHNSIsgwluGRwY3sQCBEDNbaVGu9SdkKAblalXyOoZsKLSq3FNUXo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