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是全部人类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的成果。
全部哲学的历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在这两大营垒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就在这两大营垒的历史斗争过程中,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步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的形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人类的科学认识和宗教迷信之间所进行的思想斗争在哲学观点上的综合表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阶级斗争在世界观方面的反映。唯物主义的形式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而日益发展到完善的阶段,各个历史发展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一般地都是为这一时代的进步势力服务的。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在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在反对反动势力用来迷惑人民阻碍进步的各种宗教迷信和谎言武断的斗争中,锻炼出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哲学思想发展条件相适应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每一时代的唯物主义和它的实际作用时,必须注意当时的科学发展状况和阶级斗争的情形。
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古代的素朴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二)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同时,曾出现过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形式,它已走到辩证唯物主义,但由于俄国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停止了脚步。
古代的素朴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在奴隶占有制社会或由奴隶占有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古代的情形可能属于后者)。它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反映着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的初步成就。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和当时服务于反动贵族阶级的原始的宗教迷信观点以及唯心主义思想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古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最初都假定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由某些原始的物质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一切事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始的物质。例如在古代希腊,有的哲学家认为这原始物质是水(泰勒斯),有的认为是气(阿那克西米尼),有的认为是火(赫拉克利特)。在印度和稍后的希腊(恩倍多克勒),认为是土、水、火、气四种元素。在中国,很早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就有把气和金、木、水、火、土等所谓“五行”作为原始物质的思想因素。这种原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二千多年中间一直是中国人民用来综合和说明各种自然知识(特别是中国的医学、天文学等)的理论基础——虽然其中日益附加了许多牵强附会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并且有时也受到唯心主义的曲解。希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德谟克利特所奠定以后又由伊壁鸠鲁所发展的原子论学说。他们设想一种在虚空中不断向下运动的、性质相同的细微原子(不可分的意思),把这看做最原始的物质。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德谟克利特是代表主张民主制度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的原子论综合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说明了许多自然现象,严重打击了当时传统的宗教观念。他的哲学世界观一直到十六、十七世纪以前,都被欧洲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所崇奉,但却受到了反对民主制度的贵族奴隶主阶级及代表他们的反动利益的象柏拉图之流的唯心主义者的强烈憎恨。古代西洋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最主要的表现是德谟克利特路线和柏拉图路线的斗争。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最明显的代表者是儒家的孟子,他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他当时所坚决反对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以及后来和孟子对立的荀子学派,都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的。
古代素朴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以下一些特征:(一)它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并且力图用物质本身的原因来说明世界的变化,否认宗教迷信中的神造世界的观点,否认唯心主义者把某些精神的东西(如孟子的“天命”、“诚”,柏拉图的“理念”)看做世界创造力量的观点。在古代中国,唯物主义主要是和那种把“天命”当做一切事物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斗争,在宋朝以后主要是和朱熹学派的认为“理”在“气”之先存在的唯心主义,或者王阳明学派的认为“理”在人的心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作斗争。(二)古代唯物主义者已初步估计到事物发展是依循着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如赫拉克利特说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的永恒的火”。老子的“道”这个概念中就具有着客观规律的意义,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东汉的王充把老子的这方面的思想发展成明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三)古代的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因为它承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发展的观点常常陷于循环论的缺点。(四)它的辩证法的特点还在于它初步估计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估计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势力(冷和热,阴和阳,正和反等)的相互作用和斗争。中国古代哲学把阴和阳看做宇宙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的力量,赫拉克利特明确地指出“斗争是万物之父”,等等。
古代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带有原始的素朴的性质。它产生在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还只是萌芽的时代。那时自然科学和哲学还混淆不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规律只在某些方面(天文、数学、物理等)有着比较初步的认识,还没有能够分门别类地对自然界作精密的系统的观察研究。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图画,只能依靠一般的直接观察进行粗略的臆测,而不能通过多方面的精密的科学知识,来作出准确的概括。因此,它的这个总的看法虽然在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在大体上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对于变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却不能提供准确的了解,而常常要依靠主观的臆测来给以说明。它在这一方面的解释是幼稚的,就现代的眼光看来有时甚至于是荒谬可笑的。恩格斯指出,古代人虽然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自然辩证法》,三〇页)这就是古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弱点。这个弱点使古代的这种唯物主义形式不能不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让于另一种形式。
在西洋,从古代的奴隶占有制社会灭亡后就进入一个一千多年的长期的封建的中古时代。在中国,还在二千多年前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向着封建社会过渡了(对于这个看法中国历史学界还有不同意见)。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到荀子学派,就形成了由地方割据形式的贵族领主制的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转化(这是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个大进步)的思想前提。帮助秦朝建立统一国家的主要人物就是荀子的学生。秦汉以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继续了两千多年(中间有过几次的分裂),直到清朝末年为止。在欧洲的中古封建时代,基督教是当时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主要形式,哲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附庸,被称为经院哲学。这时唯心主义始终居于统治地位,但唯物主义的思想并没有灭亡。在经院哲学里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思想斗争中,唯名论一派的思想就表现为近代唯物主义的先驱。实在论主张只有一般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而个别的事物只是容易消逝的幻影。唯名论坚持个别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认为概念只是人们用来概括个别事物的名词。在这一点上,它把客观存在的事物放在第一性的地位上,而把人的主观意识——概念看做第二性的东西。
中国的中古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宗教化了的孔子学派(儒家)的思想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但在这个长时期内,唯物主义哲学也曾起来进行顽强的斗争,它是那些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横统治采取反对态度,并要求生产力发展和工商业发展的社会势力的世界观。汉朝的王充把老子学派的某些思想发展成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反对当时的统治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唯心主义,反对“天命”,目的论和灵魂不灭的思想。后来的儒家学派中,在和佛教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念进行斗争的时候,也曾锻炼出一些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六朝时候的范缜肯定精神是物质的作用,北宋时的张载把“气”的聚散作为一切物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理,他们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者。明末清初的颜元和王船山的唯物主义,肯定了认识是感觉与对象的一致,肯定了物质的永恒性和规律性,他们的思想是当时在中国已经开始萌芽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哲学上的反映。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封建时代生产力是规模极小的个体生产,它的发展很缓慢)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封建时代至少它的前期和中期,没有产生离开哲学而完全独立的,以对自然界的分析解剖和精密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使得中古封建时代的唯物主义基本上并没有超出古代的素朴的辩证唯物主义形式。唯物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形式——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式,作为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阶段的出现,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即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有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已经起来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形成为离开哲学而完全独立的,以对自然界的分析解剖和精密实验为基础的系统科学的时期。据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九七二年版五〇页)
近代唯物主义的最初的祖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十七世纪下半期)获得全国胜利的英国,它的第一个代表人是十七世纪初的培根,在十七世纪中叶和末叶是霍布斯和洛克。培根的主要功绩是第一次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给予唯物主义的概括,肯定人类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感觉经验。肯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和物质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严格指明人的思想、概念仅仅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反映——“影子”。洛克是处在英国资产阶级开始获得统治权的时期,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同时具备着二元论的因素,他在认识论上把经验派的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了,但也表现了二元论的——向唯心主义让步的倾向。他肯定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但没有完全彻底地坚持感觉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个原理。他把人的感觉机械地分为第一性的感觉(如触觉)和第二性的感觉(如声色嗅味)两种,认为前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则仅仅只是人的纯主观的表象,不含有客观的内容。这一点就是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的缺陷,这里包含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洛克的世界观反映了这个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它的进步方面和它的向着反动方向发展以及对宗教观念、唯心主义表示妥协的倾向。
上面说的三个英国哲学家,开创了所谓经验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学派,他们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因为第一,他们用机械力学的观点来理解物质的本质,以为物质是具有着某些永远固定不变的基本特性(如质量,广延性,不可入性等)的实体。十七、十八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初步走向胜利的时期,它的主要成就还只限于力学(机械力学,水力学等)、数学、天文学的方面,一般来说,它还是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当时的唯物主义者,也就只能主要地依据力学等方面的成就,来建立自己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所以,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的物质观,始终都带有这种机械论的性质,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同时也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第二,它不能真正理解物质的自己本身的变化发展,一般都把发展仅仅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把发展的根源常常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第三,英国经验派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上肯定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来源,这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这个思想有些片面化,不能理解理性认识的实在性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运动。
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到十八世纪就完全转到了唯心主义方面。十八世纪初期出现的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但根本不承认人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相反地却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是人的感觉的幻影。“存在就是被知觉”——这就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公式。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是取得了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的世界观,现代帝国主义国家的许多反动腐朽的唯心主义的主要学派——奥国的俄国的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英国的逻辑实证论,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等,都是以大同小异的各种变相形式继承了贝克莱思想的衣钵。
到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到了法国,最初在英国产生,而后来又被取得胜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所抛弃了的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哲学,再由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下来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但是,在我们讲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前,还得先提一提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出现的唯物主义思想。
还在十八世纪以前,除英国的经验派唯物主义之外,在欧洲大陆又出现了所谓理性派的或“唯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培根、霍布斯差不多同时,法国的笛卡儿第一个在大陆上使哲学离开了经院的牢笼,创立了近代的哲学。他的哲学是把物质和精神看做两种平行的世界本质的二元论哲学。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要认识真理,不必一定要依靠感觉,只需要直接诉诸人们自己的理性,只要人们依据自己的理性觉得完全“清晰明了”的那种思想,就一定具有真理的性质。笛卡儿主张人们要凭自己的理性来寻找真理,这对于把基督教圣经当做真理标准的经院哲学来说,是一个思想上的革命。但他——以及后来在欧洲大陆上的一切“唯理论”的学派——在认识论上“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不了解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根源,不了解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在认识论方面的表现。唯理论的认识论,在否认经验的实在性这一点来说是唯心主义的。笛卡儿第一次提出了物质永恒存在,即物质不灭的原理,这是他的哲学的唯物主义方面。但他对于物质的看法,也是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他不能理解物质运动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他想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解释高级物质运动。在他的著作中,把动物当做机械看待,这是表明他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思想的最显著的例子。
比笛卡儿稍后一些,还有荷兰(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展的欧洲国家)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斯宾诺莎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就象凸面和凹面是同一曲线的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样,他用这个比方来说明精神是物质的反映,肯定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他明确地指出自然界的变化是由于“自己原因”,并且依循着一定的必然规律。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欧洲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著作中,有时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辩证法思想因素,如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他的观点已接近了“自由就是必然的认识”的辩证法思想,但从总的方面说,他的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在认识论上他仍然是属于“唯理论”派,和所有唯理论派的哲学一样,以为人的理性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真理,不必依赖感觉经验。在这一方面,又表现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性质。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学派中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站在唯心主义方面的主要代表人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无数的,各自独立的,具有理性特征的精神“单子”的自我发展。莱布尼兹的关于“单子”思想和发展的思想虽然带有资本主义的、在当时说来是进步的思想因素,但他的唯心主义也反映了当时德国的落后——封建贵族和基督教势力的顽强统治。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在思想方面是英国经验派和欧洲大陆理性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集大成。它包括一整批的杰出的哲学家,其中有拉美特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公开地提出了无神论的主张,反对灵魂不灭的迷信,向宗教世界观和封建专制主义举行了最坚决的思想斗争。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理论”的形而上学观点,明确肯定感性的知觉是一切认识的来源,而感性知觉是由外界自然作用于我们的器官而引起的(爱尔维修、狄德罗)。狄德罗的观点已开始超出了经验派的狭隘性,初步理解到理性认识的实在性,他认为不仅感觉,而且复杂的推论、推理,都反映着自然现象的客观的实在的相互联系。
在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方面,法国唯物主义者基本上保持着和十七世纪英国的以及大陆上的唯物主义者同样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观点,并且有所发展。拉美特里的机械论观点比笛卡儿更进一步,他写了一本《人是机器》的著作。他们公开主张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的肉体结构决定人的精神生活(爱尔维修),他们主张物质和自然界的永恒存在,谁也不能加以创造和消灭,物质运动的原因是在物质自己本身,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人和一切自然物一样,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狄德罗、霍尔巴赫)。狄德罗的观点已具有许多辩证法的因素,他认识到自然界各现象之间的相互的联系,认为有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他初步考虑到了生物进化的问题及物种变化与其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狄德罗是法国唯物主义者中最杰出代表,他对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所进行的尖锐批判,得到列宁很高的评价。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一七八九——一七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各国革命中间最彻底、最深刻、震动最大的一次,它根本消灭了法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使法国变成完全资本主义的国家。法国唯物主义的高度战斗性,反映了这次大革命前夜阶级斗争的尖锐情况。法国革命胜利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就转到了德国。随着法国唯物主义之后出现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就是一八四八年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夜的思想准备。
德国的革命思想因素不在唯物主义形式下面,而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面准备起来,这是和德国的特殊条件密切联系着的。第一,这反映着德国经济落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展,德国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和封建势力的相对的巩固,使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勇气象法国资产阶级那样对封建统治者举行坚决的革命斗争,并把国家政权完全夺取在自己手里。德国资产阶级是趋向于向封建贵族妥协,并希望通过君主贵族的统治来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有限的要求。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有产阶级那种适应于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九七二年版九页)。他们幻想政治自由,但是不敢企图在现实社会关系上实现彻底的政治变革。第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法国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法国大革命掀起了劳动人民的无比强烈的斗争风暴,把德国资产阶级吓呆了,他们害怕劳动人民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因此宁可投靠宗教信仰和唯心主义,以便在思想上找到一些防卫自己的力量。就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古典哲学就发展了唯心主义,并且对法国唯物主义采取了敌对的态度。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是以二元论者的面目出现的。他曾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他承认物质世界即所谓“物自体”的永恒存在,并且认为我们的感性知觉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他是唯物主义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我们的感性知觉的内容,仅仅是我们的感官本身所形成的一些主观的影象,它和“物自体”并不一致;因此“物自体”或物质本身是不能被我们所认识的,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我们主观领域之内的感觉表象。这样一来,康德又走到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方面去了。康德一方面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而知觉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物自体”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他本来也可以趋向于唯物主义。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性知觉只是一堆混乱的主观表象,它本身没有任何秩序,要从这些混乱的感觉世界中找出秩序,只有依靠人们天然生就的一种理智能力,这种理智能力包含着许多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先天存在的主观“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因果性等),人们把这些“范畴”运用到自己的感性知觉中,就使这感觉世界获得一定的严整的秩序。这样一来,康德又走到完全唯心主义的方面去了。照他的看法,人的理性认识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反映,相反地,我们周围的一切实际事物的秩序和规律性,反而是理性作用于感觉表象的结果。不是客观事物产生我们的主观认识,反而是我们的主观认识能力产生我们所认识的客观事物。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在这一点上康德就陷入了极端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里去了。
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的矛盾,根本抛弃了他的“物自体”的思想,走到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的极端:整个世界就是“我”的“实践”活动,“我”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为自己造出“非我”的表象,成为与“我”相对立的方面,一切实践活动就是为着克服这个“我”和“非我”的矛盾。康德的另一个继承者谢林,用客观唯心论的观点来否定二元论,认为整个世界——自然界的本质就是精神,这同一个精神到处表现着互相对立的两极性的特点,如磁石的南北极,电的阴阳性,我和非我等等。这样费希特和谢林就在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形式下初步展开了辩证法思想,接触到对立统一法则,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因素就在它的辩证法方面。黑格尔是它的最后一个最大的代表者。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所谓“世界精神”赋予以理性的特征,同时又认为理性的本质是辩证法的。他给我们描画了这样一个颠倒的世界图景:不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反映到人的头脑里而成为人的理性知识,相反的,整个世界倒反而是理性的辩证运动的表现:世界最初只存在着一种“纯粹理性”,这种纯粹理性依照辩证法的逻辑程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方面,也就是“外化”为自然界,这是世界理性自己的否定。自然界的盲目状态和理性的本质是对立的,所以世界理性的发展还需要使自然界再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就有人类的历史。人类在自己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克服了盲目的自然状态,在自己的思想中认识到理性本身,也就是说,人类的思想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世界理性的自我认识的过程。黑格尔相信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就是世界精神的这个自我意识过程达到完成的阶段的表现,而能够产生这样的哲学的国家——普鲁士的君主专制国家,也应该是与世界精神自我意识的完成相适应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顶点。就这样,黑格尔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直接引出了反动的向贵族统治阶级妥协的政治结论。
但是,在唯心主义体系下面,黑格尔的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自觉地企图系统地阐述辩证法。他把辩证法提到唯一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地位上,对形而上学举起了鲜明的战斗的旗帜。按照辩证法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的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存在。事物由于内在矛盾而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反面。人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里就包含着这些辩证法的合理的核心。黑格尔在他的哲学里企图系统地阐述辩证法的思想,这是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巨大功绩。这些辩证法的思想和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以及他的唯心主义体系所引出的反动的结论,是显然矛盾的。根据上述辩证法的原理来看,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认识是永远变更发展的过程,不可能设想有一个尽头,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就是革命的,它与任何保守的观点都不能相容。然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却作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最保守的结论:历史发展的最高点是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人类认识的顶点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是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之内被窒息了的。这说明辩证法只有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完全的正确的表现。
德国古典哲学否定了十七、十八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期,为唯物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唯物主义时期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条件。新的辩证唯物主义时期是产生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这时自然科学已不仅只是在机械力学方面获得成就,在化学生物学方面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是恩格斯指出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使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可以从科学上找到多方面的确凿的证明。自然科学已不再是搜集材料,分类排列的科学,而是整理材料,把握自然界的运动联系的科学了。综合这些科学的成果,人们可以看到,辩证法的规律并不是黑格尔式的纯粹理性的运动,而是物质自然界自己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只要我们依赖各部门的自然科学成就加以综合和概括,找出其中最普遍的东西,就可以得到辩证法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说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必须受到批判,辩证法必须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它的正确的、科学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条件在科学发展方面已经准备好了,它在哲学史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了。
但是,仅仅只有自然科学的发展,还不能决定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能够完全形成。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的高度发展的成果,而且它本身是一种彻底革命的世界观,它不仅是与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观念不能相容的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它又是与一切形而上学的留恋旧事物的保守思想或反动思想根本不能相容的辩证法的世界观。要完全掌握这个世界观,必须有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立场。这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这就是说,只有当无产阶级作为政治上的一个独立的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完全形成的决定条件。十九世纪以后,一些国家的进步思想的发展情形,可以作为证明。
首先可以举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的情形来说。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赫尔岑起,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是在黑格尔以后出现的杰出的革命思想家,他们都曾以批判的态度从黑格尔哲学中采取了辩证法的思想,他们的世界观已经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赫尔岑把辩证法看做革命的代数学,并且坚持思想是从自然界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康德、黑格尔、贝克莱、休谟以至于实证论和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哲学做了深刻的批判。但是,由于十九世纪旧俄国是资本主义不发展的封建农奴制的国家,由于这些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斗争只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他们的世界观就受到这个历史的、阶级的限制。所以,他们虽然从黑格尔那里取得了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并且也曾力图依据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改造黑格尔辩证法,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他们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却不能进一步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历史的领域中,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他们就停止了脚步。因此他们就没有能掌握完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只是向后者发展的过渡形式。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情形,也可作为说明。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特别长的。十七世纪初开始的清朝统治,延缓了已经具有萌芽形态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侵入,又使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这样中国的中古时代就一直延长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在中国是迟到这时才开始到来。由戊戌政变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一八九八年)到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中间,产生了许多代表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的先进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等。这些思想家的世界观中都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们在说明世界的时候,极力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的各种科学知识。这时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已介绍到中国来了,特别是进化论的思想,由于严复的翻译,在中国知识界中很长时候都有着强烈的影响。但是,这些科学知识的介绍,并没有在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中间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即使只是一些因素),并没有完全超出古代素朴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如康有为、谭嗣同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孙中山)的阶段。例如:孙中山的世界观,明确承认世界发展是由物质开始,物质是“体”,精神是“用”,承认人的认识必须随事物的增长而增长,甚至有时也肯定认识是来源于实践(行),但他的发展观始终带有庸俗进化论的性质,不知道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的矛盾规律,不了解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因此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终究是形而上学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特点特别表现在他对于生物的理解方面。他把生物的细胞叫做“生元”,认为“生元”是具有“知觉灵明”的东西。这就是说一个细胞已具有着复杂的高级生物有机体的那种“知觉灵明”的特性,后者和前者似乎没有本质的差异。他的社会观点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他说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互助”这个道德原则上的,说“心为万事之源”,说人类中有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区别等等。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最革命的代表者,由于阶级的限制,他虽然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所谓“科学昌明”时代,也没有能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的无产阶级已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并且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才开始为中国的先进人物所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