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今天我们要讲第一章的第二个题目:劳动创造人类社会。要了解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意义,首先要进一步说明一下人类劳动的特点。
前次我们已经讲过,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制造工具开始的。因此,要区分什么是人类的劳动和什么是动物的活动,只要看能不能制造工具。动物不能制造工具,动物只能利用自己身上生出来的器官,去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来取得生活资料。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身上的酿蜜器官到花里采蜜,来维持生存;老虎,只能依靠自己身上的爪牙,去捕捉弱小的动物,作为自己的食料。这就是说,动物谋生存的器官是自然生就的,任何一种动物都不能在自己生就的器官之外,另外创造出生产工具。至多,也只能偶然地像类人猿那样利用一些自然界现成的工具,如现成的石块、现成的树枝之类,而不能加以制造、改变,使之更适合自己的一定的需要。即使能够,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多种多样地制造。这样,动物的生活也就受着自然条件的限制,每一种动物,只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才有可能生活,这就是说,只在它们的身体条件能够适应的自然环境里,它们才有可能从自然界里取得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蜜蜂身上的酿蜜器官,是只适合于从花里酿蜜的,因此,只在有很多开花的植物的自然环境里,蜜蜂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在没有开花植物的环境里,就免不了要死亡。老虎的爪牙,是只适合捕捉弱小兽类的,所以也只有在弱小兽类能繁殖的地方,老虎才容易生存,在弱小的兽类绝迹的地方,任何凶猛的老虎,也只能自然而然归于消灭。所以,某一种动物或其他生物,都只能按照它的身体上天然生就的器官的条件,在一定自然环境里生存,而不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生存,因为它们不能超出自己身体条件的限制,另外创造出适合各种环境的劳动工具。如果环境变了,它们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合于它,那么,它们就只有死亡;或者是按照进化的规律,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它们的某些器官,在它们的后代生物的身上也发生了变化,变成能适应新环境的器官,这样一来,就使它们自己本身变成了另外的生物种类,它们也只有变成了这新的生物种类,才能在新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下去。例如水里的鱼类,只有进化为两栖类(如青蛙类)或爬虫类(如蛇类),才有可能到陆地上和空气中来生活。如果环境变得很急,它们的后代来不及改变,来不及适应,那么它就只有归于灭亡。
总之,人类以外的各种生物,只是用自己的器官去适应自然界,而不能超出自己的器官条件限制之外,去改造自然界。它们虽然也能使周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而这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它们自己的身体器官的变化,以至于使它们变成另外的种类。但是,某种类的生物,一般只能在它的身体器官能够适应的某种自然环境里才能生存,它们不能在自己的身体器官没有改变的情形下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为自己创造各种各样新的物质生活条件,使自己能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下去。这样一种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是只在制造工具的人类身上才能够具有的。
各位听众!你们想想看,人类的生活和动物的生活是多么不同啊!人类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如何的多种多样!现在在地球上从最热的南洋、非洲到最冷的北极地方,从很低的大平原如河北,到很高的高原如西藏,从很大的大陆到很小的岛屿,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类在生活着。人类并没有变成鱼类,并没有在身上生着在水中呼吸的器官,却可以学鱼的样子,坐着潜水艇游到海底里去;人类也没有变成鸟类,并没有在自己身上长了翅膀,却可以像鸟一样,坐着飞机飞到天空里。在寒冷的地方,没有毛的兽类,如大象之类,是一定要冻死的;人类能用丝、麻、棉花、毛皮等等,制成衣服,因此就可以在寒冷的地方,甚至在最冷的北极地方生活下去。在没有足够弱小动物的地方,食肉的野兽是要饿死或者减少繁殖的,人类却可以用畜牧的方法,把自己所需要的肉食生产出来,维持广大人口的健康。人类可以盖各式各样的房子来躲避狂风暴雨,至于动物,则除了生来能够筑巢的少数动物以外,是不知道制造自己的住处的。很明显,人类的生活,不像动物以及其他生物那样,受着一定的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不是只用自己的器官去适应自然,不是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取得生活资料,相反,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界里的各种东西,有目的地为自己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物质生活资料,使自己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里都能够生存下去。人类的生活,为什么能够有这样一些优越的特点?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劳动和动物求取生存的活动有根本的性质上的不同。人的劳动是使用了自己制造的工具,而不是依赖身体上自然生就的器官。人类能够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因此就能够不受自然的器官的限制,就不仅仅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才能生活,而是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都能够取得生活资料和维持生活。人类的劳动,是有创造性质的,而不仅只是自然的。在人类和人类的劳动没有出现以前,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当然更不是上帝创造的;动物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生活不能够脱离自然条件的限制。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类就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利用各种自然条件,来开始创造的活动,由创造工具和创造各种物质财富起,一直到创造一个人类世界。这个人类世界,是自然界从来没有过的,这就是人类的社会。
要想更深刻地了解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意义,仅上面所说的一些还不够,还要研究一下关于生产的问题。
什么是生产?刚才我们说过的,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然界,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叫作生产。人类以外的动物的活动,是说不上生产的,因为动物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物质资料,是自然的,不是经过创造的。动物是简单地消耗着,甚至于掠夺着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而不能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而人类一方面则是消耗——或更正确些说消费——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创造和生产出物质资料。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人类的生产,首先我们就会注意到,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简单地叫作生产力,是有大有小,而且大小的相差,常常是很远的。大家知道,农村妇女在家庭里用手摇纺纱机纺棉线,一个人每天只能纺四五两,但城市的机器纺纱工厂中的工人,一个人每天就可以纺四十多斤到一百斤。一种动物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永远受着自己的生理器官的限制,永远受着自己条件的限制。如蜜蜂采蜜,每天所得的数量,不能超过它的酿蜜器官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各种蜜蜂的采蜜能力,虽然也有不同,但做蜜蜂总有一定的最高水平。人类劳动的生产力,却不受生理器官的限制,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是可以无限发展,可以有相差非常遥远的不同水平的。为什么人类劳动的生产力能够发展?是什么东西决定着生产力的各种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最主要的是两个因素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第一是劳动的工具。人类劳动的工具是能够不断改进的,不像动物的器官是生就在身上,除非由于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使自己进化为另外的生物种类,否则,自己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器官的。由于劳动工具可以改进,因此,劳动的工具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种类,有进步的与落后的,简单的与复杂的,不同的工具的使用,就决定了高低相差得很远的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农村妇女使用简单而落后的工具来进行生产,因此,她们劳动的生产力是很低的,纺纱工厂的工人是使用着复杂的进步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就远远高过农村妇女。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第二个主要因素,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者自己。工具本身是死的东西,它自己不能发挥它的生产力的作用,只有通过劳动者的使用,工具才能够活动起来,才能实现生产力的作用。并且生产工具本身也是劳动者生产的。使用工具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需要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较多、劳动技能较高的熟练劳动者,它的生产力就会很高,否则生产力就会很低。因此,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就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样,由于人类的劳动能够不断改进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所以生产力就能不断地进步,而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这是人类生产的一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相互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人类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生产中的人和人的关系,就叫作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构成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原素,它直接规定着社会面貌和性质。人类的生产关系,也是变化、发展、进步的,例如封建的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就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就变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呢?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每一种生产关系,都要在生产力发展的某种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出来。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然引起旧的生产关系的破坏,就需要产生与这种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合的新的生产关系,例如由使用手工工具的小生产的水平,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生产力水平,那么生产关系也就不能不由封建的变为资本主义的,最后变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变化了,整个社会制度也就会跟着改变。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和整个社会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在以后慢慢讲,才讲得清楚。今天,我们只要指出,人类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结果就使得整个社会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道理是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由此就可以知道,要建立新的社会,就必须有一定高度水平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例如要使中国在经济上由落后的国家变为进步的国家,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仅仅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就够了,还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把农业的中国变为工业的中国,要用主要力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并保证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实现。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工人农民群众积极劳动,努力发展生产。这一个道理,对于参加革命工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这个道理,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革命和如何来进行革命工作。有许多人虽然参加革命工作,但对于革命的目的却了解得很不清楚,他们以为只要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只要把土地改革完成,革命就算到顶了,好像从此就可以享福、睡觉,而不必组织广大工人农民积极劳动,不必再准备艰苦的斗争了。他们不知道,打垮反动派统治,仅仅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开了门而已,也就是仅仅打破了发展中国生产力的障碍。他们不了解毛主席的名言,说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其中尤其要着重的一个工作,就是发展生产、经济建设的工作。有些人虽然口头上也不反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但如果真的要他们去担任生产劳动的任务,他们就不能够在生产劳动中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不知道,如果不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积极劳动,努力发展生产,就不可能使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的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如果不能胜利通过这样的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新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彻底地完成革命的任务。
各位听众!我们在上面已经把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意思大体上说明白了,现在再解答一个可能会被许多人提出的问题。
有人说:劳动创造人类社会,似乎只是指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方面的事情,至于精神的东西,例如语言、文化、艺术、科学之类,似乎不是劳动创造的,而只能说是知识分子创造的,或知识分子的智慧创造的。这种说法,也是从唯心论的观点产生的,如果懂得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就不难把它驳倒。
语言由劳动产生,是完全容易了解的。我们讲过:人类能制造工具,并能善于使用工具来进行生产,这些都不是生来的、自然的本领,这些本领却是后天的,需要学才会的,要学会这些本领,需要在长期劳动锻炼中积累起很多经验,需要互相学习经验和互相传达经验。人类在进行生产的时候,相互间又不能不发生一定的关系。为着要传达劳动经验和互相学习经验,为着要维持相互间的一定的关系,人类就需要创造一种相互间交际的工具,这样的工具,就是语言。所以,语言产生的基础是劳动,这是很明白的。
艺术、科学以及一切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上,主要的在阶级社会里,似乎是完全由知识分子头脑创造的,而不是劳动者创造的,但是,首先我们要研究一下,知识分子从何而来?在人类社会里,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能够脱离劳动,专门从事思想文化的活动?这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阶段,劳动者每日生产所得,除了供自己的生活需用之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的生产物来,养活少数脱离劳动的人。这就是说,社会上能有知识分子这一种人,也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结果。动物界自然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在人类社会里,在最初的原始公社制时代,人类劳动的生产力还很低,不能提供任何剩余生产物的时候,也就没有这种现象,那时候的原始的艺术文化,就不是任何特殊的知识分子创造的。只在人类劳动的生产力比原始公社时代更高的时候,才可能有这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才有可能出现特殊的专门从事脑力活动的知识分子阶层,而与那些终日劳动没有机会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活动的劳动人民对立起来。这样的分化,只能证明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是以广大工人农民的体力劳动为基础,离开生产者的体力劳动,就不可能有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存在。同时,我们今天还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特别依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事实,预见到将来的一种新的美妙的前途:在劳动生产力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将来的共产主义世界里,那时由于每个人只要很少时间的劳动,就尽够满足一切生活需要,因此,人人都会要把从事劳动当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同时又都有相当的时间来从事艺术创作、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那种和劳动人民互相对立的或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的、只从事脑力活动的特殊的知识分子这一种社会阶层了。那时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同时也有机会来从事脑力劳动,来从事在艺术科学上的创造活动了。
其次,如果有人又说:知识分子虽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结果,而由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来专门担负文化、艺术、科学创造的事情,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现象,但无论如何,艺术、科学本身的内容,仍然是在人的头脑活动中,或智慧中直接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劳动创造的。如果有人这样主张,那么,我们先要问他:难道能说科学、艺术是由某些人的脑子里凭空想出来的?是由他们某一天睡了一觉之后突然想到的?或是还有其它更深的来源呢?当然,它不是凭空被人想出来的而是有更深的来源的。这来源,归根结底说来,仍然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一切有价值的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不管它是由劳动者出身的人所作的也好,或者是由脱离劳动的甚至于剥削者出身的知识分子所作的也好,它的内容,归根结底,必定是概括了人类历史上一定时期相当广泛的劳动人民的各种斗争经验——包括对自然斗争的经验和阶级斗争经验。自然科学是劳动人民对自然斗争的广大经验——也就是生产经验的总结,自然科学家并不是凭空创造出科学知识来,他们的功劳只是把这些经验加以综合、提高,使它变为精确的、系统的自然规律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艺术在阶级社会里也是阶级斗争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的工作,只不外是把这些斗争用集中的、典型的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上有许多艺术作品是仅仅反映剥削阶级的生活和要求的,但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它的内容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要求,并且它所采用的那些生动的形式,也主要是在劳动群众中首先作为萌芽形式创造出来的。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觉悟较低的农村劳动人民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其中有许多生动的语言形式,也是劳动人民中间来的。总之,艺术、科学以及一切文化现象,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由劳动者创造出来,但它产生的最后根源,仍然是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中和生活中。
既然一切社会历史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后根源,都是在于生产的发展、劳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就说,劳动创造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