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论是哲学史上始终和唯物论哲学居于敌对地位的社会反动势力的反科学的哲学思想。唯心论产生在阶级社会里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以及和这相联系的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对立的基础上。唯心论的哲学的根本观点是把精神、主观、意识看作第一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创造主,而把物质、客观、存在看作第二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观点在实际上就是剥削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各种思想、制度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就是把剥削者,即与劳动人民对立的所谓“劳心者”看作世界的主人和创造者,而否认了只有劳动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人这一个历史唯物论原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中国古代剥削阶级的代言人提出来的把剥削制度理想化和永久化的唯心论的公式。唯心论否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把真理的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或者是世界精神之类的神秘的创造主所启示的东西。这些观点取消了广大人民的实践斗争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把真理的认识看作仅仅是少数居于特殊地位的或受到天赋使命的“先知先觉”者的特殊事业,而广大人民则是“浑浑噩噩”的群氓,他们只能按照“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原则永远受少数特殊的天才人物的随意摆布。唯心论哲学的反动的和反科学的本质就在这里。
就思想的根源来说,唯心哲学是由于唯心论哲学家用形而上学的手法把人类的认识过程割裂了的结果。认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由物质到感觉,由感觉经验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再从物质世界获得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这是一系列的辩证的运动过程,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反复前进,人们对于自己的周围世界就获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例如最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从农村的自然环境中,获得许多零碎的、片面的感觉,他看见土地,看见各种植物,看见天气的变化等等。这就是在实践中由物质(自然环境)到感觉的认识过程。当他经过了一两年的生产工作之后,他就会理解到,这些片面的感觉知识,对于他并不是零零碎碎的了,他能理解了土地,各种植物以及天气变化等等感觉现象中间的联系。他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土地,在什么样的天气变化情形之下,对于耕作方面最为有利。而在另外的情形下,又是没有利的。这就是说,他多少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上的规律性。从零碎的、片面的感觉现象进一步到理解事物的规律,这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接触物质,不能有感性认识,不经过一定长的时期的在群众中的实践活动,不可能把零碎的感性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理性认识即关于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没有正确的关于事物规律性的知识,就不能给我们的生产实践行动作出正确的计划和指导。这里认识过程的许多环节是相互联系着的,割断了任何一些环节之间的联系,把其中一部分孤立化、绝对化,都可以使思想引导到唯心论的方向。各种不同的唯心论派别,就是从认识过程中的不同的环节上加以割断的结果。例如不承认感觉是从物质来的,或者不承认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来的,都可以由此产生唯心论的观点。
唯心论的派别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即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属于主观唯心论的最主要的一些派别,有十八世纪初英国的贝克莱主教和休谟的哲学,有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的马赫主义哲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哲学派别在形式上虽有若干的区别,并且在表面上常常假装是承认科学甚至于是采取了最新的科学成就的哲学,但在实际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最反动、最腐朽的并且和科学完全对立的主观唯心论。这些主观唯心论哲学的共同点,就是以经验主义的面貌出现,首先把自己伪装成好像是很重视经验重视事实的哲学,也就是伪装成好像很拥护科学方法的样子,以此作为迷惑人们的手段,然后就用形而上学的手法把经验绝对化,孤立化,而引到主观唯心论的结论。这些主观唯心论者首先是割断了感觉经验和物质的联系。否认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感觉的来源是物质,把感觉、经验看作完全主观的“纯粹感觉”或“纯粹经验”。主观唯心论者说:我只是通过我的感觉或我的经验来认识一切。但我的感觉或经验只是我的主观的东西,我没有权力断定说我的主观的感觉和经验与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事物有任何相同的地方,因此也就不能说感觉和经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即便有这种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也只是我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我对于它的是否存在以及它的性质如何,至少是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主观唯心论的这种不可知论的看法自然是错误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指出实践就是用以检验人的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经过实验考验的正确认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容怀疑的。)照主观唯心论者看来,我们平常认为是“物质”或“实在”的东西,那只是我们的一堆“感觉材料”所构成的一种主观的观念,并不是真正客观地存在着这样的“物质”或“实在”。这样,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看来,不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感觉,相反地,倒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在人的头脑里构成了“物质”和“实在”的观念。不是由物质到感觉,相反地,却是由感觉到物质。感觉是第一性的东西,物质却是第二性的东西!由此就做出这样荒谬的结论:“物质”“实在”以及世界的一切都仅仅是人的感觉的复合,世界上除了我的感觉和经验之外,什么也不存在了!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唯心论又割断了感觉(经验)和理性(概念、思维等)的联系,否认人的认识能够由感觉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理性认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一个辩证的认识运动过程,而以为:人的认识活动仅仅应该限制在一大堆感觉材料(而且是纯主观的)的范围之内,超出感觉材料范围之外的概念、理论等等,都是完全抽象的没有意义的东西。于是主观唯心论者就在经验主义的面貌下面,在重视“经验”“事实”的假科学招牌下面,来否认科学理论知识的客观真理性,来否认关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性的知识,特别是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和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要胜利这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偷偷地用盲目信仰的观念来迷惑人民,企图使人民误认为自己的前途只有让偶然的命运去决定,而不知道自己应该和可能认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制度的实践斗争,来为自己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受到了这种唯心论观点的迷惑,他们的革命斗争的信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解放自己的信心就要大大地减弱,这样就便利反动腐朽的阶级用一切投机冒险的手段来进行垂死的挣扎,以求延长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胡适的实用主义这一类主观唯心论的反科学和反革命本质就在这里。
客观唯心论的近代的最主要的代表是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的唯心论哲学。黑格尔否认世界的物质性,而把他所谓的“世界理性”或“绝对精神”看作一切事物的本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哲学是把人类的理性认识绝对化和神秘化了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在人的主观思想中的反映,相反地,理性首先是在人的头脑之外客观地存在于全部宇宙中的创造一切的一种神秘的源泉,是变相的上帝和造物主。客观唯心论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不是物质的,而只是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的各种表现形式,人的认识并不是反映了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而只是对于世界理性的“自我意识”。人的理性之所以能认识世界,只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理性的。客观唯心论把世界看作是被某种理性公式所支配的,因此,只要有人一旦能够像受到神的启示一样完全意识到这些理性公式,就可以达到知识的顶点,而科学研究的继续前进也就成为不必要了。同时,只要世界上出现一种社会制度,能够表现理性发展的全部公式,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有着一些辩证法的合理核心,但他的哲学体系是这样一套唯心论的谬论,所以他就违背着辩证法的合理核心,硬把他自己的哲学说成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峰,硬把他们所拥护的普鲁士君主国家制度叫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的最合理的制度。这些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哲学所作出来的反科学的和反动的结论。
中国在封建时代也曾出现各种唯心论的思想,例如,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明朝王阳明的哲学,就是主观唯心论的。宋朝的朱熹把“理”作为客观存在的创造一切的第一源泉,这就具有客观唯心论的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时期就有着许多唯心论的表现。谭嗣同公开主张“仁为天地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孙中山说:“心为万事之源,”这都是中国资产阶级代表者的唯心论思想的表现。中国资产阶级的唯心论思想在哲学上反映着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和它的反动方面。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如孙中山先生虽然继续向前寻找革命的道路,并且终于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革命的道路,但另一部分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密切联系的资产阶级,则站到了坚决反对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革命运动的方向,他们的思想代表者就从帝国主义者国家搬来了种种最反动、最腐朽的主观唯心论思想,以此来反对人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之下,由中国的先进人士所接受过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五四运动以后,主观唯心论的哲学思潮就在中国资产阶级“学者”中间大大地流行起来。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马赫主义,英国的罗素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等,先后都被介绍到中国来。这些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论思想在学术界、文艺界和知识界直到今天还有着很大的坏影响,它阻碍着学术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发展,阻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也就是阻碍着学术界、文艺界以及一部分知识界的潛力的发挥,使它不能很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因此,必须坚决和实用主义以及一切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进行斗争,彻底肃清它的影响,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在我国逐步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