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关于唯物论

唯物论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古代时期即已发生,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以及希腊的古代,都曾产生过一种原始的、萌芽状态的辩证唯物论思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出现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哲学。中国辛亥革命前后所产生的代表资产阶级进步趋向的哲学思想,如谭嗣同和孙中山的思想,都包含着许多唯物论成分。十九世纪俄国的代表农民的反抗要求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哲学思想,已接近了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广大人民反对一切压迫和剥削的哲学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思想武器,是指导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工具。

一切唯物论哲学,对于唯心论哲学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界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本观点,那就是前面说过的,对于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问题都作出了与唯心论正相反的回答。唯物论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和社会上进步阶级的出现是有密切联系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步阶级的利益使他们接近唯物论。唯物论哲学是各时代社会的进步势力的世界观;因为各时代的进步势力都有着发展生产和改变社会制度的要求,为着实现这些要求他们就需要斗争,为着在斗争中获得胜利,他们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周围存在的实际事物的真实情况,正确地认识自然界或社会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斗争,以保证斗争的胜利。因此,他们就需要进步的科学知识,而代表他们的要求的思想家就能以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作为基础而揭示出某种形式的唯物论世界观,并把这世界观作为保卫科学和保卫进步阶级利益的思想武器。所以,唯物论又是一定时代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它从哲学的根本的观点上论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并对科学的发展给予思想上的推动。

这些就是一切唯物论的共同点。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是各时代唯物论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和以前的唯物论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必须把它和形而上学唯物论加以区别,才能正确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近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最正确、最全面的概括,是工人阶级以及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历史斗争经验的哲学上的正确的总结。它和形而上学唯物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般地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而且指出物质世界是依着辩证法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世界首先是一切事物现象普遍地联系着和交互地作用着的统一体。在这统一的世界中,任何事物都经历着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都经历着新的事物产生和旧的事物衰亡的过程,在这一切过程中间,事物的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不是在同一个圈子内旋转,不是永远停留在同一点上,而是由量变进到质变,由简单进到复杂,由低级进到高级的上升的运动。事物之所以不断运动,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在相互联系和运动的过程中,事物不断地产生着内在的矛盾,即在自己内部不断地分裂为对立的方面。矛盾的暴露以及通过矛盾的对立方面的斗争而达到的矛盾的解决,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的内容和泉源。所以,事物的运动,乃是事物自己的运动,也就是由事物自己本身的原因,自己内部的矛盾所引起的运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事物自己的内部,而不必到事物的外部去寻找。事物的外部联系,一事物对于他事物的交互作用,对于事物的运动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外部的联系和影响,不是事物发展的第一性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只是第二性的原因。外部的原因必须通过内部的矛盾才能起作用。辩证唯物论指示我们要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分析和外部联系的考查这两方面来研究和认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但又必须首先把注意的着眼点放在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上。例如毛泽东同志过去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因时,一方面指出中国革命所受到的国外影响,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国内各阶级的矛盾作了具体的分析,而首先是通过国内各阶级的矛盾的分析——广大人民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确定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今天我们是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是由于我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以前不同了,目前是工人阶级领导广大人民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时期,这时期我国除了国外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之外,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辩证唯物论是最彻底、最完满的唯物论哲学,它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论的重大的弱点。形而上学唯物论只承认事物的量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否认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也就是把事物本身看作没有发展过程的,在本质上一成不变的东西,看作没有内在矛盾因而归根结底是不能由自己内部找到运动原因的东西。这样,形而上学唯物论就不能不把事物运动(而且仅仅是量的和位置的运动)的根本原因归结到事物外部的推动作用,这就给唯心论哲学留下一个空隙,即一旦涉及到要追究世界一切运动的最后和最根本的原因时,就难免要把这原因归结为物质以外的力量的推动,也就是要把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后的或最根本的原因归结为神、主观精神或世界精神之类。例如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物质都不会自己运动的,因此世界的事物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在最初的时候受到上帝的推动。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出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自己本身的矛盾,因此就把唯心论能够藏身的任何角落都清除干净了。只要善于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能从任何事物本身找到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用不着神、主观精神或世界精神之类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形而上学唯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论哲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把唯物论的根本原则——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的原则——贯彻到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方面,而创立了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论都只能在自然界的解释方面坚持唯物论的原则,一遇到社会历史的领域,就坠入了唯心论的窠臼,把精神的因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把人的意识、理性、道德原则、伟大人物的个人思想行动等等当作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克服了旧唯物论的这一个不彻底性,把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这个原则推广到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方面,指出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的原理,指出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指出生产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生产的发展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生产本身的矛盾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规律,以及在一定生产发展阶段上所出现的阶级矛盾规律,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源泉。历史唯物论的这些根本观点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研究真正当成一种科学的研究,使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决不是仅仅由它的外部原因——如地理条件之类——所决定的偶然的过程,而主要是由社会历史自己本身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者——劳动群众的历史,劳动群众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只要我们首先从社会历史生活中去研究它的生产情况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情况,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所出现的阶级矛盾运动,我们就能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够利用这些规律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来为我们的生产活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指出正确的行动路线、工作方针以及正确的办法、计划等等,就能够使我们的实践斗争获得胜利。中国革命能够获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应用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这些科学观点来观察中国革命问题和指导实际革命工作的结果。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结果。

辩证唯物论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和物质的自己运动原理,并不是就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或人的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辩证唯物论肯定人类能够改变世界,也就是能够通过生产活动来改变自然界,又通过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改变社会。但是人类改变世界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决不是可以脱离客观事物自己运动的规律性,而单凭人的主观意志要怎样便怎样的随意行为。人们首先必须认识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然后依据这些规律知识来确定自己主观的活动的目的、任务、计划、方法等等,这样才有可能胜利地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为社会谋福利。例如我们改变自然界的东西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可以制造飞机飞到空中,这决不是我们主观上想飞就飞得上去的,而是多年的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物理、化学及空气力学的规律,我们就是利用了这些规律才能制造飞机的。又例如我们通过革命斗争把旧社会改变为新社会,这决不是我们主观上想这样就这样,而是依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科学的各种规律知识来指导斗争才得到胜利的。这就是说,必须使主观的认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形,必须力求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才能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使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获得胜利。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人们不顾客观实际任意决定自己主观的目的、任务、计划、方法等等,如果让主观和客观分裂,那就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胜利,那就一定要失败。在这里,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仍然是第一性的东西,而依着一定的目的、任务、计划、方法等等来改造世界的主观的能动性的活动,仍是第二性的东西,主观的能动性是建立在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规律性一致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上。

辩证唯物论和一切唯物论在认识问题上都有着反映论这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的反映,而不应该有任何纯主观地随意附加的东西。例如我们大家现在都认识到我们的国家将会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反映了我们国家发展的真实情况,并没有任何主观的猜测附加在上面的。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形而上学唯物论不知道人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形而上学唯物论把认识看作是像镜子一样静静地和消极地反映外物,而不知道认识是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形而上学者以为世界上只要偶然出现一个天分极高的人物,他的思想认识的“镜子”比所有人都明亮,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一下子认识一切真理。他们不了解,真理决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完的,真理是在人的长期实践中一步一步获得的,在生产的实践中我们获得自然界的知识,在社会的斗争中获得社会的知识。科学专家的作用只在于善于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系统的知识来,任何“天才”也不能一下子就认识一切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形而上学不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指出人的认识是和实践分不开的,指出人的主观思想是在社会实践(生产活动、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等)过程中,并且也只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来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规律性。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对于客观事物获得许多感性认识,获得许多片面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又进一步把实践中所积累的感性认识加以概括、总结,使之成为有条理的、带有综合性的知识,即理性认识,也就是反映事物的全面、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人们有了正确的理性认识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对周围事变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对自己的实践行动提出明确的任务、方针、办法、计划等等,来给予自觉的指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又可以检验自己的主观的认识,使之获得修正、补充和发展。例如在农村工作中,我们最初只知道一个一个农民的情形,这是感性认识,日子久了这种情形知道得就多一些,我们就能将许多情形概括起来,知道农村的人分为各种阶级和阶层,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各有不同的态度,这就是理性认识。我们根据这些认识,就可以确定我们对待农村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政策,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形而上学唯物论不懂得人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这种辩证法的联系,不知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于这两者的可靠性问题就发生了不同的片面性的看法。一种片面性的看法是:只承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把理性认识、概念、抽象思维等一概看作是纯主观的不可靠的东西。坚持这种片面看法的哲学派别,叫做“经验派”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另一种与此相反的片面的看法是:只承认理性认识能反映事物的真正本质,而把感性认识看作是不可靠的东西。坚持这种片面看法的哲学派别叫做“理性派”的形而上学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既反对“经验派”的片面观点,也反对“理性派”的片面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指出认识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但是,认识虽然必须由感性开始,又不能停止于感性认识,还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有可能反映事物的全面、本质和内部规律性,只要这理性认识是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且是由后者正确地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思想,而不是隔绝了感觉经验的人们脑子里主观自生地凭空作出的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毛泽东同志说:“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不论“经验派”或“理性派”,即使在基本上是唯物论的,但它们的片面观点在认识问题上就给唯心论留下了漏洞。过分夸大经验的意义而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就会只相信个人所感觉到的许多零零碎碎的经验,因而在实际上否定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就会否认科学理论和科学真理,因而走向与唯物论原则相反的方面。毛泽东同志《实践论》里指出有一种“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的“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他们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者。他们由于不注意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政策等等,因而在思想上常常离开了唯物论的原则,走向主观主义,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自觉地走向唯心论的方向。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的“理性派”,使理性认识脱离了感性认识的基础,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洞的抽象思维。这在认识论上就是唯心论的路线。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就是轻视感性认识、感觉经验,不研究群众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不具体地分析和研究具体的问题,只凭着一些书本上捡拾来的词句进行纯主观的抽象推论,结果就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就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唯心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不但要在一般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上反对“经验派”和“理性派”的片面观点,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不但要在学术理论方面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反对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指出学术上的唯心论,正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唯心论倾向系统化、集中化、理论化的结果。因此,如果对于学术上的资产阶级唯心论不进行坚决的斗争,如果对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抗和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不加以彻底的粉碎,它迟早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生它的坏影响,就会腐蚀我们的干部的头脑,使我们的干部容易走向主观盲目的错误道路上去,因而给工作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任何一个工作干部都必须认真注意像目前对胡适的这种批判运动,从批判斗争中来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保证工作的进步。 AvJnqP/xRFhjfIcPBjDg7bRFcx/cN2jFFcq73+B+C/0l64PDVrNjaRiBnDC6YK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