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蜀地遗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这声穿越千年的惊叹,道尽了巴山蜀水的险峻奇绝。正是在这重峦叠嶂的环抱中,在岷江沱江的滋养下,西汉一代大儒扬雄孕育而生。成都平原西北五十里的郫县(今郫都区),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的一个春日,扬氏老宅内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这个被取名为“雄”的男孩,将在未来以他的思想照亮一个时代。

郫县(今郫都区)古城墙斑驳的砖石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城墙外,岷江支流徐堰河如一条玉带蜿蜒而过,灌溉着这片“水旱从人”的肥沃土地。河水倒映着两岸茂密的桑树,几个农妇正在采摘桑叶,远处传来织机的札札声。这条滋养了古蜀文明的河流,也默默浸润着扬氏家族最后的荣光。

扬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本是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洪洞),遂以杨为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羊舌肸)食采于杨邑,其后裔以邑为姓。战国纷乱之际,杨氏一支为避兵燹,沿金牛道南迁入蜀。在竹简文书往来中,“杨”字常被简写作“扬”,久而久之,这一支便以“扬”为姓。

到扬雄父亲扬季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汉书》记载其家仅余“田一廛,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所谓“一廛”,不过是百亩之田;“一区”宅院,也不过是几间瓦屋带着个种着桑树的小院。然而走进这简朴的宅第,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西厢房里那个古朴的书架——上面整齐陈列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竹简典籍,有些简册的编绳已经磨得发亮。这些传家之宝,将成为少年扬雄最初的精神食粮。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蜀地僻远,然文翁兴学之后,人文蔚起。司马相如以辞赋显,而扬雄继之,皆能贯通经术,非徒以文采见长。观子云《太玄》《法言》,其思理之密、义蕴之深,实开宋儒性理之学先声。”

确实,蜀地虽处西南一隅,却自有一番独特的文化气象。这里既有中原礼乐文明的深厚积淀,又保留了古蜀国神秘悠远的文化记忆;既受惠于文翁兴学的教化之功,又因山川阻隔而少受正统束缚。成都街头,儒生与方士比肩而行,市集上既能听到《诗经》的雅言诵读,也能听到巫师招魂的奇异吟唱。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塑造了扬雄独特的思想品格——他既能写出铺陈华丽的《甘泉赋》,又能创作晦涩深邃的《太玄经》;既能在朝堂之上作赋讽谏,又能在玄亭之中穷究天人之际。

扬雄出生的年代,正值西汉宣帝中兴时期。在郫县(今郫都区)乡间的私塾里,孩童们正在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私塾先生用戒尺敲打着书案,强调着每个字的读音。谁也不会想到,这群学童中那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瘦弱男孩,有朝一日会成为与司马相如比肩的辞赋大家,更会成为继董仲舒之后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夕阳西下,徐堰河的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河畔的小路上,一个总角少年正捧着一卷竹简缓步而行,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仰观天象。他就是少年扬雄,此刻正沉浸在《周易》的世界里,那些神秘的卦爻符号,正在他心中激荡起无尽的遐想。谁能料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蜀地少年,未来将在长安城的玄亭里,用他独特的“玄”的哲学,为中华思想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OBwWsm8mTo/i4oDUANzT0hk/V+YUIeVr6yB6irvJ2vnxfoiyo47oqi/xTf1n9k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