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女权主义与极右翼的争夺战

2018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将贞德诞辰设为党内纪念日,几乎在同一时间,女权组织“我们所有人”(Nous Toutes)在巴黎街头竖起了贞德持剑斩断性别暴力的巨型投影。这一现象鲜明地展现了同一历史人物贞德,正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所撕扯。

极右翼的贞德代码

排外符号:极右翼政党利用贞德的形象,将“保卫法兰西纯洁性”的话语与之捆绑。他们将中世纪贞德抗击英格兰的历史偷换为现代的反移民情绪,试图借助贞德的威望来煽动民众的排外心理,为其政治主张服务。

宗教武器:马琳·勒庞拜访鲁昂火刑遗址,将天主教传统与反世俗化的思想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极右翼政党将贞德的形象与宗教正统联系起来,试图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巩固其政治地位,同时对抗世俗化的趋势。

女权主义的解构策略

酷儿化解读:学者茱迪斯·哈尔伯斯坦从酷儿理论的角度出发,将贞德身着男装的行为视为“性别操演”的先驱。这种解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为贞德的形象赋予了新的性别内涵,使其成为了女权主义者挑战传统性别秩序的象征。

反抗隐喻:在Metoo运动中,贞德的火焰图案被用作举报性侵的暗号。这一举措将贞德的形象与反抗性别暴力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她成为了女权主义者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有力象征。

耐人寻味的是,贞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从未主张过女性权利,她毕生的追求是证明自己“像男人一样作战”。然而,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记忆的战场。正如巴黎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所言:“当现实无法提供答案,人们便向历史赊借象征。”贞德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断重塑和利用,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象征的强烈需求,以及现实与历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从15世纪的诈尸闹剧到21世纪的街头投影,圣女贞德的形象如同一个幽灵,始终在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历史进程中徘徊,填补着其中的裂缝。她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反复涂抹和重塑,这恰恰证明了一个事实:历史人物的终极命运,并非是死于某一场大火,而是被简化为一个随时可以被重启和利用的符号。

当权者或许能够操纵贞德的衣饰与台词,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她的形象进行塑造,但他们永远无法扑灭那些借她之口言说的、未被驯服的集体渴望。贞德的形象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是因为她承载了法兰西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理想和追求,成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象征。 UkBIzTZvdC77quPxtKZ+jQLchyhayRHo3IZI6MLz/9G8JO9xQTBaN+whH0689Y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