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世纪民族主义改造

1803年,拿破仑将贞德的故乡栋雷米村更名为“栋雷米-拉-皮赛勒”(Domrémy-la-Pucelle,意为“圣女贞德之村”),这一举措标志着官方对贞德的造神运动正式拉开帷幕。而拿破仑三世更是将这种工具化的手段推向了极致。

形象手术清单

去宗教化:在对贞德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官方有意删除了贞德曾经听到的“圣米迦勒”神谕,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的声音”。这一改变旨在将贞德从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人物,转变为一个代表法兰西民族的世俗象征,使其更符合当时民族主义的需求。

军事正统化:拿破仑三世委托画家伊波利特·德劳内创作了《贞德在兰斯加冕礼》这幅画作。通过这幅画,拿破仑三世巧妙地暗示了贞德与拿破仑加冕之间的连续性,将贞德的形象与法兰西的军事正统和王权的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贞德在民族主义语境下的重要地位。

性别模糊化:官方在宣传贞德的形象时,刻意强调她身着铠甲、留着短发的样子,而淡化了在15世纪女性着男装实际上是异端罪的史实。这种性别模糊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贞德的形象更具力量感和独立性,符合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期待,同时也为贞德的形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到了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贞德已经被成功重塑为“世俗共和国圣女”。在这一时期,巴黎圣母院悬挂起了她的战旗,她成为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教会直到1920年才勉强追封她为圣品,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贞德形象在不同势力之间的争夺和演变。 6GF8LIJ+TxpZXNqVRRTDJKm+G00SmKLlOFrT3ty/HS2RnEBCBA/OQ1LU4dZCGD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