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一词在本著中包括多种含义:成长、发展、扩张、提升、优化、进化等,而“前进”过程总是充满曲折,总是以非线性展开的,因此伴随的也总是停滞、倒退、收缩、衰退、劣化、异化等。任何组织都是在这些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情境下发展、进化、前进的。
卓越企业组织与一般企业的突出不同在于:前者普遍对人性逻辑、组织规律有清晰认知,善于运用悖论思维、悖论管理方式进行主动管理,既能顺应组织成长、进化、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积极洞见组织的衰变、劣化与异化迹象,进行提前干预,或者在衰变和异化现象发生时进行理性纠偏,通过组织变革减弱、抑制组织的异化。
本书书名中“悖论”一词包含三层结构:悖论、悖论思维和悖论管理。在管理学层面,“这是一个悖论”这个短语最早由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1994年提出,用以描述复杂组织环境中对各种对立力量的管理。
悖论是客观存在。“在一个多变且快速变化的组织景观中,矛盾和悖论是新常态。”“悖论指的是组织中同时存在并协同作用的矛盾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看似不合理或荒谬”,而“相互依存和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互相反射和强加于彼此”,并“随时间持续存在使选择变得困难”。
既然悖论是一个客观存在,就需要企业家和管理者因势而为,发展和形成“更强大、更健壮的悖论理论”(以上引号内关于悖论的引语参阅《组织中的矛盾、辩证法和悖论》)、悖论思维,警惕和远离线性思维。
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应该主动在企业中进行常态化的悖论管理:将看似不合理甚至荒谬的二元、多元的对立观点及其紧张、矛盾的悖论力量统一到一起;前瞻和洞见某种经营管理行为、管理力量、变革活动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负效应,提前诱发、引导、发动和助长另一种对立、矛盾的管理行动或变革;刻意在组织中制造一种“有益紧张”和“可控性紧张”,以预警与防止自发性矛盾和自发性紧张关系走向荒谬、选择困难和失控。
查尔斯·汉迪在《我们身在何方?》(
The Empty Raincoat
,也译作《空雨衣》)中归纳出了当代人类的九大悖论
,并指出,若能管理好九大悖论,“若能使其变得有意义,若能将其中的突发转折与既存矛盾相结合,而塑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那么我们会是未来的成功者”。
“对时间的关注”是悖论思维和悖论管理的轴心。本书书名中的“前进”一词即意味着时间带来的进化与异化、秩序与混乱的时空交织。“在悖论中前进”意之谓:通过构建强大的悖论思维和开展自觉主动的悖论管理,减少时间带来的组织混乱,让组织有序进化,远离异化,健康前进。
一些经院哲学家一直将哲学当作少数人的思想特权,这也许在文字不发达、信息传播技术落后的蒙昧时代有其合理性。随着印刷机的诞生和教育的普及,知识垄断和对大众思考的垄断早已成为过去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无差别普及,哲学正在走下神坛,哲学家身上披着的神秘红袍也变得寡白,仰望星空变得人人皆有可能。
在经院哲学之外,哲学在另一层面也是一种泛在化、大众化的思维游戏,一种人皆有之的精神体验,正像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我如何看哲学》一文中所论,“我认为所有的男人和所有的女人都是哲学家,只不过某些人具有更多的哲学家的特点罢了”。“哲学并不像绘画依赖伟大的画家或音乐依赖伟大的作曲家那样依赖他们。另外,伟大哲学(例如苏格拉底的哲学)则早于一切学院哲学和专业哲学。”
卡尔·马克思对哲学的价值功能和对哲学家的价值定义则更直截了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在“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之外,赋予了哲学另一重使命:“改变世界。”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研究基本拘格于“解释世界”,缺失了后一重使命。自马克思之后的100多年至今,哲学家和哲学研究在“改变世界”的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科技创新方面,抑或是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哲学都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启迪与指导作用。在当今时代,哲学既是“解释世界”的思想力,也是“改变世界”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