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的小说主题多样,风格各不相同,而他最大的特点在于变化:一是环境的变化,比如《天使之网》《最后的反思》,以及未来我们将刊载的《失重的成长》——福德借由角色的不断成长,用“成长、了解世界与自己所处的位置、担当责任”等主题讲述故事,再用故事来努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二是人物形象的变化:他不甘于重复前人的内容,甚至不愿重复自己的作品。《星际迷航》中的克林贡人向来以残暴、邪恶等特点著称——可福德却另辟蹊径,在为这个系列创作的小说《最后的反思》中偏要从正面角度来描绘他们,乃至于影响到了后来的电视与电影中对克林贡人形象的刻画;而本期长篇《寻龙》里的吸血鬼也一反惯常那种风度翩翩的贵族形象,被福德描述成了一种内敛、平和,却又像是传染病一样的存在。
图为2003年世界科幻大会时福德例行主持的《请问麦克博士》环节
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这部戏剧里将这位格洛斯特公爵、玫瑰战争末期的国王描绘成了暴虐、专制、心狠手辣、面貌丑陋、身体畸形的杀人魔,直接导致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长期固化成了大恶人——果不其然,福德拒绝了这样的设定。在福德版的《理查三世》(也就是《寻龙》)里,拜占庭帝国(395-1453)于玫瑰战争(1455-1485)末期依旧繁荣兴盛,控制着欧洲绝大部分地区,正如故事所述:“世界的一半是拜占庭,另一半在惊叹中眺望着东边的拜占庭。”而我们的小理查·金雀花原本好好地在北方过着小日子,却因自己兄长克拉伦斯公爵爱德华被逮捕处死而卷入宫廷斗争,最后在别无选择之下,不但打赢红白龙之战,还登上王位,成了理查三世,终结了玫瑰战争。
左边这位手执玫瑰的便是理查三世
关于玫瑰战争,这里需要稍微提上两嘴。其实,据许多史学家考证,这场战争并不存在——它更多是英王亨利七世(亨利·都铎)为维护自身正统性、营造都铎王朝神话而大力鼓吹出来的。不过,抛开事实不论,它也的确非常出名,出名到什么程度呢?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六世》便是在描述玫瑰战争,而《理查三世》也跟它沾着关系,甚至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也同样在影射交战的两大家族,也就是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与约克家族(白玫瑰)。最终的结果是,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击败约克家族的理查三世,娶了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将红白合并为都铎玫瑰,开启了都铎王朝。
那么,红白龙之战又是什么呢?这就得提到另一个著名人物:亚瑟王的宫廷魔术师,梅林·安布罗修斯。凯尔特人国王伏提庚(公元五世纪)因撒克逊人违约起兵而退守威尔士筑城防守,却发现建筑每到半夜都会垮塌,工程迟迟未能完成。有人献策称,唯有在工程所在地洒上孤儿的鲜血才能解决,据称,这个孤儿便是梅林。时年七岁的梅林被带到伏提庚面前,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道出了建筑垮塌的真正原因:地下有一处湖泊,里边有一红一白两条龙争斗不休,故而导致地基不稳。于是国王挖开地面,果真发现了它们。梅林告诉国王,白龙代表着撒克逊,而红龙则是王国的子民(威尔士);他预言道:红龙必将击败白龙,而届时便是威尔士击败撒克逊之日。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1485年,威尔士皇族亨利·都铎赢得玫瑰战争,登上皇位。梅林的预言得到实现。
拜占庭帝国双头鹰旗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聊一聊拜占庭帝国。其实,“拜占庭”这个词并非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其子民也从未称自己为“拜占庭”人。公元324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又将它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所以,拜占庭帝国其实就是延续了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寻龙》中多次提到的“那座城”。十七世纪后,经孟德斯鸠等人使用,“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接受,以便区分古代罗马帝国东部与中世纪时期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附带提一句,我国古籍对拜占庭帝国的称呼为拂菻、大秦、海西国等。
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始终在变化。至君士坦丁一世死时,它的领土包括了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半岛、黑海及其沿岸地区、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埃及、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西班牙、高卢和意大利。不过,在《寻龙》里,拜占庭帝国将宗教势力彻底压制,导致第一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未曾出现,未来导致拜占庭帝国几近覆灭的四次十字军东征也随之消失。正因此,真实历史中早已丢失的领土也被帝国掌握在手中,于是有了故事里拜占庭四处侵略的情况。
福德自幼罹患糖尿病并发症,还患有肾功能障碍,靠透析维持生命。尽管2000年的肾移植让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他依旧于2006年在家中离世,享年49岁。之后的事情更是令人嗟叹:因版权归属成谜等问题,他的作品一直无法出版;所幸,历经十数年,在各方不懈努力之下,他的作品如今终于得以再度面世。那么,我们便不再多言,请诸位读者朋友尽情欣赏这一篇恢弘的作品。